佛说一切都是虚幻的

如题所述

1. 一切现象都是虚妄的,所有有形的事物和行为都如同梦幻泡影,转瞬即逝。
2.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什么都不做,而是要避免对事物的执着。
3. 心灵如何产生?它应无所依附而自然显现。
4. 例如,对于“一切现象都是虚妄的”这一观念的执着,导致了对这句话的进一步思考。这种思考本身也是一种虚妄。
5.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思考,是因为我们有困惑,看不清事物的本质,自然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6. 心如明镜,世间的样子,内心也会反映出的样子。了解这一点后,心自然就会安详,从而明白一切所执着的都是虚妄的。
7. 你就知道你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不是什么都不做。
8. 什么都不做和什么都想要、什么都做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种执着。
9. 例如,神秀上座与惠能大师在五祖弘忍大师门下时,作了著名的偈语。
10. 神秀上座的偈语表达了一种对“有”的执着,而惠能大师的偈语则表达了一种对“空”的执着。
11. 弘忍大师拿起鞋子擦掉惠能大师的偈语,这是真正悟道者的行为。因为他希望惠能大师不要执着于空,空还需要被空掉。
12. 五祖在晚上给惠能大师讲解《金刚经》时,当他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时,就悟了道。
13. 虽然我们能说出许多道理,但如果心中充满疑惑,或者看不清世界的本质,那么我们仍然执着于“知识之相”。
14. 知道应该做什么是非常重要的!看似简单,实际上做到很难。
15. 因为我们面对许多身份和诱惑,如父亲、孩子、学生、领导等,以及美色、名利、财物、爱好等。
16. 当五光十色的世界向我们涌来时,我们很容易认为这些都是真实的,然后沉迷其中,这可能是痛苦的根源。
17. 你认为的好人和坏人是因为你首先有了好人和坏人的概念,才会这样认为。婴儿不会因为外表而判断一个人。
18. 《道德经》的第二章也讨论了这个问题。
19. 有些人想逃离,觉得太苦太累,想要在苦海中呆着,想要成佛。这种想法正确吗?
20. 怀让禅师问马祖道一禅师:天天枯坐在这里,不修炼止观功夫,怎么能成佛呢?
21. 马祖道一禅师没有回答,怀让禅师继续点化他,拿起一块砖来磨,并且制造出很大的声音。
22. 最后马祖道一禅师被磨烦了,问他到底在做什么。
23. 怀让禅师回答说想磨镜子,马祖道一问:磨砖怎么能磨成镜子呢?
24. 怀让禅师反问:枯坐就能成佛吗?
25. 马祖道一禅师立刻开悟了。
26. 坐禅是有必要的,但你将坐禅视为成佛的途径,那就是执着了。
27. 惠能大师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开悟了,马祖道一听到“枯坐就能成佛吗”就开悟了,那么知常容和各位朋友也听到了这句话,开悟了吗?
28. 很可能没有开悟。
29. 所以,每个人的悟性和悟到的内容都不一样。你可以说惠能大师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开悟了,我也可以跟随惠能大师的脚步,深入研究这八个字,也许我也能开悟,那就是执着于磨砖成镜的想法。
30. 所以你看,佛说一切都是虚幻的,怎么可能是什么都不做呢?实际上,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很多,那么我们应该做什么呢?
31. 当你开悟了,你就会知道。
32. 需要说明的是:知常容没有读过《金刚经》,我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释,是否能得到认可,不是我的事,那是读者自己的事。但我还是想说一句话,到最后,佛、儒、道其实都是一样的,这个“一样”指的是对个体来说是一样的,那就是都只讲一件事:知道应该做什么就去做什么。
33. 我之所以加上这个说明,因为我写过很多《道德经》专栏,写过《论语解读》专栏,但从未解读过《佛经》,为什么?留给你们思考吧!
34. 佛说一切都是虚幻的,指的是过去和未来,而不是现在。人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累了要睡觉,有钱能过上好生活,努力工作能获得回报,活着就要过好每一天!
35. 虚幻的意思是不真实、不恒常,不执着于一切,不等于什么都不做。比如演员演戏,都知道戏是假的,但戏还是要演。人生如戏,要认认真真地演,但不能当真。不当真的人才能演好戏,凡事把戏当真的人都演不好人生这部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