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色散现象?

如题所述

一、矿物的边缘(轮廓)(Edge)与贝克线(Becke line)

岩石薄片中,在两个折射率不同的物质接触处,可以看到一条比较黑暗的界线,称矿物的边缘。在边缘的临近处还可以看到一条比较明亮的细线,称为贝克线或亮带(图4-16)。

边缘和贝克线产生原因主要是由于相邻两介质折射率不同,光波通过二者的接触界面时,发生折射、全反射,光线偏离原来的传播方向,故在接触上方形成一条无光线或少量光线的黑暗的界线称边缘,而靠近边缘集中的光线一侧,产生一条比较明亮的细线称贝克线(图4-17)。二者折射率差值越大,边缘和贝克线越显著,反之,则边缘和贝克线消失(图4-18)。

根据折射率定律(N1sini=N2sinr)可知:

(1)光线由光疏介质射入光密介质,产生折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线靠近法线。

(2)光线由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产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线远离法线。

(3)光线由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如果入射角增加至一定角度,使折射角等于90°,这个入射角称为临界角。大于临界角发生全反射,见图4-19。

以上三点结论,对解释单偏光镜下矿物的边缘、糙面、突起、贝克线,以及贝克线色散效应的成因都是非常重要的。

图4-16 矿物边缘与贝克线

图4-17 矿物边缘及其成因

图4-18 利用贝克线比较折射率的大小(N>n)

图4-19 全反射及临界角

贝克线的产生原因及其移动规律可用图4-20来解释。根据两介质接触关系不同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1)当相邻两物质的接触界面倾斜时,如果折射率大的物质盖在折射率小的物质上(图4-20A),无论接触界面的倾斜度如何,光线在接触界面上均向折射率大的方向折射。

(2)如果折射率小的物质盖在折射率大的物质之上,当接触界面倾斜较缓时(4-20B),光线在接触界面上仍向折射率大的物质方向折射。

图4-20 贝克线的成因及移动规律

(3)如果折射率小的物质盖在折射率大的物质之上,当接触界面倾斜较陡时(图4-20C),有部分入射光的入射角大于全反射临界角,在接触界面上发生全反射。

(4)当两种物质的接触界面近于直立时(图4-20D),垂直矿片的入射光不发生折射,但略微倾斜的光线发生折射和全反射,光线仍在折射率大的物质边缘集中。

由上述四种接触关系可以看出,无论两种物质的接触关系如何,光线通过两种物质的接触面发生折射或全反射作用,总是使接触面折射率小的一边,光线相对减少,而形成较暗的边缘;其粗细和黑暗程度,取决于两种物质折射率差值的大小,差值越大,边缘越粗越黑暗。在接触界面折射率大的另一边,光线相对增多,而形成比较明亮的贝克线,如果缓缓提升镜筒,从焦点平面F1F1上升至F2F2(图4-20),则所观察的光线增多部分(贝克线)向折射率大的方向移动;降低镜筒至焦点平面F3F3,则光线增多部分(贝克线)向折射率小的方向推移。贝克线效应的灵敏度很高,一般两介质折射率相差0.001时,贝克线仍很明显,若用单色光,灵敏度可达0.0005。

实验证明,无论何种接触关系,贝克线的移动规律为:

(1)提升镜筒(下降物台),贝克线总是向折射率大的方向移动。

(2)下降镜筒(提升物台),贝克线总是向折射率小的方向移动。

观察贝克线时必须注意下列几点:

(1)两介质接触处必须干净,不夹有杂质,并且接触界线直的较好。

(2)两介质的接触界线置于视域中心,一般使用10×的物镜观察。

(3)适当缩小光圈,挡去倾斜度较大的光线,使视域变暗,贝克线更清楚。

(4)使用中倍镜10×观察贝克线时,用粗动螺旋提升镜筒,但必须缓慢调节,如用高倍镜40×,则应用微动螺旋提升镜筒,否则观察不清楚。

贝克线用途:通过矿物与矿物或矿物与树胶之间的贝克线移动规律,可以比较它们之间折射率的相对大小,并确定矿物突起的正负。

当两介质折射率相差很大不规则的颗粒具明显解理时,在两者接触面上发生内反射现象引起的亮带,当升降物台时,这个亮带的移动方向与真正的贝克线移动方向相反,称这个亮带为假贝克线(图4-21)。消除或减弱假贝克线的影响可以①尽可能缩小光圈;②切忌使用聚光镜;③用小光孔角的物镜替换大光孔角的物镜;④用光线集散的方向来判断。

二、洛多奇尼柯夫色散效应(贝克线色散,Double Becke Line)

图4-21 反射光在倾斜接触界面上产生的假贝克线

在两种折射率相差不大的无色矿物界线附近,有时贝克线会发生变化,分解为两条有色细线,在折射率较低的矿物一边出现橙黄色细线;在折射率较高的一边出现浅蓝色细线。这种现象为洛多奇尼柯夫色散效应,即贝克线色散(蓝高,橙黄低)。观察色散效应可适当缩小光圈,使色散效应更为清晰。

1.贝克线色散效应的成因

贝克线色散效应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受折射率色散的影响,导致贝克线发生变化引起的。贝克线由七种不同波长的单色光混合而成。在同一矿物中不同单色光的折射率是不等的,折射率与入射光波的波长呈反比关系,其中红光波长最长,折射率最小,紫光波长最短,折射率最大。根据折射率定律:N1sini=N2sinr,若白光光波由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折射线远离法线,入射角固定,紫光折射角大于红光折射角,紫光光波传播方向明显偏向折射率高的介质一侧,而红光光波传播方向相对偏向折射率低的介质一侧。实际上,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的波长是依次减小的,相应折射率也依次增大,其折射角是连续递变的,波长较长的红、橙、黄单色光折射后叠加合成橙黄色细亮线;波长较短的蓝、靛、紫单色光折射后叠加合成表现出淡蓝色的细亮线(图4-22)。

2.贝克线色散效应的用途

利用贝克线色散效应,可以直接判断折射率相近的相邻介质折射率的相对变化,如花岗岩中的石英、钠长石、钾长石三种矿物(图4-23)折射率比较接近,又是无色透明矿物,利用它们邻接处及它们与树胶邻接处的贝克线色散效应,可以较准确、快速地识别它们突起的正负,从而将它们鉴定出来。

图4-22 折射率色散成因示意图(N>n)

图4-23 石英(Q)、钠长石(Ab)和钾长石(Kf)邻接处的色散效应

三、糙面(Shagreened surface)

单偏光镜下观察薄片中矿物表面的光滑程度,某些矿物表面像粗糙皮革一样呈麻点状,这种矿片表面粗糙不平的现象称糙面。

1.糙面产生的原因

薄片在磨制过程中,矿物表面总是有些微细起伏,凸凹不平,当盖于其上的树胶的折射率与矿物折射率不等时,光通过两种物质的界面时会发生折射,使矿物表面的光线集散不均,故呈现的亮度也不同,而显示出一种粗糙感觉(图4-24)。

图4-24 糙面的成因

2.糙面的用途

矿物与树胶折射率差值越大,糙面越显著;差值越小,糙面越不显著。如石榴子石、橄榄石、萤石的折射率与树胶的折射率之差较大(>0.1),糙面显著;而石英、长石的折射率与树胶的折射率之差较小(<0.03),糙面就不显著。糙面显著的矿物,边缘也较粗宽,反之,糙面不显著的矿物,边缘也较细窄。因此,根据糙面、边缘及贝克线移动规律可以判别突起等级与突起的相对高低。

四、突起(Relief)

1.突起的概念及成因

在单片光镜下观察矿物薄片中矿物时,不同矿物好像高低不一样,有的矿物显得高些,有的显得低些,这种现象称为矿物的突起。实际上,同一薄片中各矿物厚度是一样的,不会有高低之分,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高低不同的感觉呢?其原因就是由于矿物折射率和加拿大树胶折射率不同,光波通过两者之间界面,发生折射、全反射作用形成矿物边缘和糙面。突起是边缘和糙面的综合反映,它以线条的粗细、浓淡表示边缘(轮廓),点子的疏密、大小表示糙面。边缘越粗,糙面越明显,矿物突起显得越高;反之边缘越细,糙面越不明显,矿物的突起显得越低。

2.突起的等级分类

由于制作岩石薄片的加拿大树胶折射率是1.54,以树胶的折射率为标准,矿物折射率值大于树胶折射率值1.54的,称正突起,小于树胶折射率值1.54的,称负突起。突起高低可用边缘、糙面进行判断,但区别正、负突起必须借助贝克线的移动规律,根据矿物边缘、糙面的明显程度,以及贝克线移动规律三者之间的关系将突起划分为六级(图4-25;表4-1)。每一级折射率差值为0.06,正高突起为0.12。

图4-25 突起的等级示意图

3.闪突起

单偏光镜下,当旋转载物台时,非均质体矿物的边缘、糙面及突起高低随方向而发生明显变化,这种现象称为闪突起。如方解石平行光轴切面:当No(1.658)//PP时,接近正高突起,边缘和解理纹粗黑,糙面显著(图4-26A);当Ne(1.486)//PP时,为负低突起,边缘和解理纹不明显,糙面不显著(图4-26B)。旋转载物台时突起等级由高突起变为低突起,突起等级发生闪动变化。除了方解石,其他碳酸盐矿物,如白云石、铁白云石、菱镁矿等都有这种性质。闪突起是快速鉴定碳酸盐矿物的重要特征之一。

表4-1 突起的等级分类

又如白云母垂直(001)切面,解理纹方向为Ng′方向,Ng′≈Ng≈Nm=1.60~1.62;垂直解理纹为Np方向,Np=1.55~1.57,当解理纹平行PP时,为正中突起,边缘和解理纹较粗(图4-27A);当解理纹垂直PP时,为正低突起,边缘和解理纹很细,糙面不显著(图4-27B),旋转物台时,矿物突起等级发生正中突起、正低突起的交替变化。

图4-26 方解石平行光轴切面的闪突起

图4-27 白云母垂直(001)切面上的闪突起

只有当矿物的双折射率很大,而其中有一个方向的折射率与树胶的折射率接近,另一个方向的折射率与树胶的折射率相差很大,为正突起或负突起,才具有明显的闪突起。同一矿物,切面方向不同,闪突起的明显程度不同,在一轴晶平行光轴或二轴晶平行光轴面的切面,双折射率最大具有明显的闪突起,垂直光轴的切面不具闪突起,其他方向的切面闪突起明显程度介于上述二者之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