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 是宋朝社会风俗画,请说出宋朝城市定的娱乐场所的名称 历史

如题所述

瓦子又称“勾栏”、“瓦肆”、“瓦舍”,为表演场所,以极其丰富的曲艺说唱杂技等表演为内容,一种更为大众性的享乐消费异军突起。在北宋汴京城里,有桑家瓦子、中瓦、里瓦以及大小勾栏50余座。

瓦子在宋代大兴,它的出现标志着一场城市生活、

瓦子
城市景观变革的完成。在宋代以前,城内街道上一律不准开设店铺。晚上街上会实行宵禁。变化始于唐朝末年,到了北宋,商家街头买卖既成事实,皇帝下诏,承认现状。于是,大街上店铺栉比,熙熙攘攘。在大城市里(比如开封),一类固定的聚会玩闹场所也在热闹地点出现。这种固定的玩闹场所就叫“瓦子”。
由于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瓦子兴起。
之所以叫“瓦子”是因为当时没有一个现成的名称,古人发现这类玩闹之徒忽聚忽散,犹如砖瓦之属,便将其聚会玩闹的场所称作“瓦舍”、“瓦子”。南宋末年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写道:“瓦舍者,谓其来者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
瓦市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马行街铺席》:“ 马行 北去,旧 封丘门外祆庙斜街,州北瓦子……其馀坊巷院落,纵横万数,莫知纪极。”
《水浒传》第一一0回:“李逵等人来到瓦子前,听的勾栏内锣响。”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第一章:“讲唱文学﹞后来渐渐的出了庙宇而入于‘瓦子’(游艺场)里。”参见“ 瓦市 ”。
“瓦子”里玩闹的项目很多,都有杂货零卖及酒食之处,还有相扑、影戏、杂剧、傀儡、唱赚、踢弄、背商谜、学乡谈等表演,人们进去了,会有不少享乐,也要花费不少的钱两。瓦子原在北宋盛行,汴京(开封)城内有50多家。到了南宋,临安(今杭州)城内外也有瓦舍24座,名字都叫某某瓦,其中以众安桥的北瓦最大。
总的来说,瓦子的出现是好事。城市娱乐业的兴旺,标志着普通市民阶层的壮大与城市生活、城市经济的活跃。人住在城里不能死死板板的。不过,瓦子也有弊端,吴自牧说:瓦子为“士庶放荡不羁之所,亦为子弟流连破坏之门。”意思是不谙世事的“子弟”们,在瓦子里流连忘返,会破坏了自己的前程。
称为“瓦子”的娱乐场所,和酒楼、茶坊一起,通宵营业。南宋的杭州全城拥有23处瓦子,其中“北瓦”最大,有勾栏(上演百戏的场所)13座,分别演出史书、小说、音乐演奏、舞蹈、杂技、戏剧、相扑、傀儡戏、说唱、说浑话和学乡谈(类似相声、滑稽)、皮影戏等。昼夜不停地演出,上千观众围得水泄不通。
瓦子又称“勾栏”、“瓦肆”、“瓦舍”,为表演场所,以极其丰富的曲艺说唱杂技等表演为内容,一种更为大众性的享乐消费异军突起。在北宋汴京城里,有桑家瓦子、中瓦、里瓦以及大小勾栏50余座。其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它们如今日之剧场,为大众提供了观赏各种表演的场所。《东京梦华录》记,崇观以来,在京瓦肆伎艺就有小唱、嘌唱、傀儡、般杂剧、小说、讲史、散乐、影戏、弄虫蚁、诸宫调、说诨话、商谜、叫果子等内容。这些内容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史称当时是“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每日五更头回小杂剧,差晚看不及矣”,颇有今日争看“贺岁片”的架势。总之,瓦子给人们以视觉、听觉、心情愉悦等多重享受,加上其内“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服务项目,以致人们“终日居此,不觉抵暮”。南宋绍兴年间,勾栏瓦舍又传至杭州。绍兴年间,由于杭州是驻跸之地,军士多是西北人,故专门在城外“创立瓦舍,召集妓乐,以为军卒暇日娱戏之地”。临安作为南宋都城后,瓦舍发展很快,城内瓦子发展17家之多,诸般伎艺更是名目繁多,举不胜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名称:
城市中出现的综合游乐场所,叫做瓦舍或瓦子, 瓦舍也叫瓦子、瓦市。瓦舍里设置的演出场所称勾栏,也称钩栏、勾阑,勾栏的原意为曲折的栏杆,在宋元时期专指集市瓦舍里设置的演出棚,成为盛极一时的名俗。瓦舍的规模很大,大的瓦舍有十几座勾栏。一般是三教九流,五花八门人士汇集之地----说书, 卖艺, 杂耍等
历史:
中国宋元时期兴盛一时的民间艺术演出场所“勾栏瓦舍”,是中国戏剧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地位。它不光与中国真正完整意义上的戏剧——杂剧与南戏的演出相联系,而且也是当年全国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遗憾的是,曾经风靡了400年的“勾栏瓦舍”的演出样式,在600年前已经消亡。
宋元时期,人们把商业性游艺场所称为“瓦舍”(或称“瓦子”“瓦市”“瓦肆”等),而在瓦舍里设置的剧场称作“勾栏”(或称“勾阑”“钩栏”等)。为什么叫“瓦舍”呢?吴自牧在《梦梁录》卷十九中说:“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至于“勾栏”的名称,则最早始于《水经注·河水》:“吐谷浑于河上作桥……施构栏,甚严饰。”唐代李商隐《倡家诗》有“帘轻幙重金勾栏”句。到了宋元时,“勾栏”的名称被专指为演出场所。《书言故事》中明确地说明:“俳优棚曰钩栏。”
据廖奔先生在《中国古代剧场史》中的考证,勾栏兴起于北宋仁宗朝以后,衰竭于明代中期以前,历时约400年。在宋室南渡以后,在北宋兴盛起来的勾栏被带到了行都临安。这以前的临安(杭州)是没有勾栏的,在宋室南渡以后,大量的北方军士涌入临安,为了让他们有一个娱乐的地方,就把勾栏也迁移到了这里。后来从军队发展到了市井,勾栏就这样在临安兴盛起来了。
南宋临安的瓦舍数量据各种史籍记载,共有24座,这还不包括“独勾栏瓦市”,即在瓦舍中只有一个勾栏的娱乐场所。大多数的瓦舍都有多个勾栏,每一个瓦舍中的勾栏数量不等。在《西湖老人繁胜录》中记载:“惟北瓦大,有勾栏一十三座。”另外,临安还有那种“独勾栏瓦市,稍远,于茶肆中作夜场”。每个勾栏中能容纳的人数大小不一,据《东京梦华录》卷二称,汴京“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而每个勾栏的演出是从早上一直演到晚上,从春天演到冬天,全年不歇的。正如南宋《西湖老人繁胜录》中称:临安市民“深冬冷月无社火看,却于瓦市中消遣”。《东京梦华录》中称:“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
可以想见,当年临安二十几个瓦舍里,约有上百个勾栏在演出,每个勾栏里有上千或数百个观众在看戏。粗算一下,当年杭州城里每天的戏剧观众可达2万至5万人,一年观众累计达700万到2000万人次。
希望可以帮到你,望采纳,谢谢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3-15
早在宋代,城市中就出现综合游乐场所,叫做瓦子或瓦舍
其中供演剧用的叫勾阑。
瓦子也叫瓦舍、瓦市。瓦子里设置的演出场所称勾栏,也称钩栏、勾阑,勾栏的原意为曲折的栏杆,在宋元时期专指集市瓦舍里设置的演出棚,成为盛极一时的名俗。瓦子的规模很大,大的瓦子有十几座勾栏。
一般是三教九流 五花八门, 下流人士汇集之地----说书, 卖艺, 杂耍, 还有妓馆等
宋代官宦一般禁入此处, 认为下流。
第3个回答  2014-03-15
瓦子
第4个回答  2014-03-15
瓦舍。不懂追问w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