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缓解或减轻温室花卉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

我使用火炉给大棚中的花卉加温,可是,由于一氧化碳浓度过高,大量化卉出现了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可能快要死了,眼看着我的心血要付之东流,真是万分焦急!!
请问还有办法可以挽回吗?
我已经更换加温设施。
还有办法让这花卉重新焕发生机吗?

没有找到补救办法,但是下面的内容对你可能有帮助,希望尽早得到解决。

日光温室和大棚内对植物生长影响较大的气体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有害气体。二氧化碳是作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保持棚室内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有利于提高作物的光合能力,增加产量,提高品质。有害气体包括氨气、亚硝酸气、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氯气、乙烯、甲酸二异丁酯、氟化氢等。当有害气体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对植物及操作人员造成危害。补充二氧化碳气体,降低和排除有害气体,是棚室内气体调控的重点。

棚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与调节

变化特点

密闭的棚室内部,二氧化碳浓度夜间逐渐增加,白天不断消耗而减少,夜间高于白天。因为夜间作物光合作用停止,不需要消耗二氧化碳,而此时植物的呼吸、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有机质腐化分解等都放出二氧化碳,由于棚膜的密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就在棚室内积累,浓度渐高。清晨未通风前,棚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达到最大值,日出或揭帘后,作物光合作用加强,消耗二氧化碳,因而二氧化碳浓度急剧下降,低于大气中的平均浓度350μL/L,通风后棚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大致与外界维持平衡。适度提高棚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有利于提高作物光合效率。据试验,人体对二氧化碳浓度的安全极限值为5000μL/L,过高对人体有害。多数作物的二氧化碳浓度补偿点为40~90μL/L,饱和点为1500~2500μL/L。棚室内二氧化碳适宜浓度为1000~2000μL/L,低于适宜值时,即应补施二氧化碳气肥。

二氧化碳气肥的主要来源

酒精酿造副产品 气态二氧化碳、液态二氧化碳或固态二氧化碳(干冰)。

化学分解 将强酸和碳酸盐反应放出二氧化碳。

碳素或碳氢化合物 (煤、煤油、液化石油气、沼气等)充分燃烧产生二氧化碳。

用有机物分解发酵放出二氧化碳。

目前生产上以化学分解法应用较多,且经济有效。化学分解法主要用硫酸和碳酸氢铵,为了控制棚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不致因反应时间过长产生过多的二氧化碳而造成二氧化碳中毒,必须控制碳酸氢铵的用量。一般碳酸氢铵每平方米的用量,营养生长期为7~8g,开花结果期为12~16g。使用二氧化碳时,可按大棚面积折算出总的用量,在一个大棚内设多个反应点,以便利于二氧化碳在棚内的均匀分布,一般每隔5m设一个反应桶即可。

补施技术

二氧化碳的施用量,应根据棚室大小、二氧化碳设定浓度。棚室换气率、作物的二氧化碳吸收量、床面二氧化碳发生量等而定。生产上使用时,可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达到600~1000μL/L。二氧化碳的施用时期,以开花结果后施用较好,每天以日出后1~1.5h,光照增强及温度升高后施用最好,连续施放2~3h,中午棚室通风前1h结束。

有害气体的产生与调节

有害气体的种类及危害

氨气(NH3)和亚硝酸气(NO2):主要是施肥不当引起。一是施入过多未腐熟的畜禽粪、饼肥等有机肥,经发酵分解产生的氨气、亚硝酸气。二是施入过多的氮肥,未及时盖土、浇水,又遇到高温,棚室内的有害气体含量会急剧增加。

氨气多在施肥后3~4d内大量发生,当浓度上升到0.1μL/L时,对其敏感的黄瓜、番茄、白菜、萝卜等会受害。氨气从叶片气孔侵入细胞,破坏叶绿素,初期叶片正面出现大小不一、不规则型失绿斑块或水渍状斑,随后叶尖叶缘变黄下垂,重者全株叶片迅速干枯,病斑呈褐色。多由植株下部向上发展,上部受害较重。一般突然发生,整棚皆然,棚口及四周轻于中间。

施肥后10~15d,亚硝酸气大量积累,遇水形成亚硝酸,当亚硝酸气浓度达到2μL/L时,多数作物即出现中毒症状。靠近地面的叶片最初呈水烫状,而后由于亚硝酸的酸化作用,叶绿体褪色产生白斑,叶脉间逐渐变白,严重时只留下叶脉。新叶很少受害。

二氧化硫(SO2):主要来源于室内加温产生的煤烟或生鸡粪、生豆饼分解过程中的释放物。二氧化硫遇叶片上的水珠会形成亚硫酸,直接破坏叶绿素,中毒叶片气孔附近的细胞坏死。呈圆形或菱形白色“烟斑”,逐渐枯萎脱落。当浓度达到5μL/L时,对其敏感的番茄、茄子、莴苣、油菜、白菜、萝卜等作物,几小时内就会受害。当浓度达到10~20μL/L,又遇高温时,可使多数作物中毒死亡。

一氧化碳(CO):首先是在防止低温冷害或霜冻时用火炉或煤火加热,因烟道不畅或燃烧不完全,会产生一定量的一氧化碳。其次是在防治病虫害时,使用的烟雾剂,如用量过大或助燃剂不合理等均会产生一定量的一氧化碳,当浓度达到5μL/L以上时,植株就会产生症状。一是隐性中毒,作物本身没有明显可见的被害症状,只是品质变差,对产量影响不大。二是慢性中毒,一氧化碳从气孔或水孔侵入,在其周围出现褐色斑点,表面黄化。三是急性中毒,叶片产生白色斑点,或产生褐色坏死组织。

棚膜挥发气体:如氯气(Cl2)、乙烯(C2H4)、甲酸二异丁酯、氟化氢等,多由棚膜中的增塑剂在高温条件下蒸发而来。氯气的毒性比二氧化硫大2~4倍。乙烯浓度达0.1μL/L以上时,黄瓜、番茄、豌豆等作物就会受害,造成植株矮化,顶端生长优势消失,侧枝生长优势强,叶片下垂,皱缩,失绿转黄变白而脱落,花果畸形。十字花科、葫芦科蔬菜对甲酸二异丁酯敏感。这些气体通过侵入植株内部,破坏细胞组织,降低光合作用,影响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最初在叶脉间出现白色或浅褐色、不规则的点状或块状斑,严重时该叶片变白,甚至脱落。

有害气体的调控技术

平衡施肥:根据作物种类、茬口、计划产量、地力状况、计算出各种肥料用量。以优质腐熟有机肥为主,控制氮肥用量,配施磷钾肥,补施微肥。不施未经腐熟的人畜粪、鸡鸭粪、饼肥等,也不可在棚室内沤肥。坚持“基肥为主,追肥为辅”的原则,一次施足腐熟的有机肥,将各种肥料混匀后,均匀撒在地面,深翻入土。追肥要少量多次,防止过量,注意深施和追后浇水。

正确加温:在寒冷季节,为使棚室内植物健壮生长,获得预期效益,必须采取增温措施,来满足植株生育需求。一是用炉火或煤加温的,应选优质煤,使其燃烧充分,注意烟道严密不漏气。气压低时,炉内应填煤适量,不宜一次填入过多,及时清理烟道。二是在棚室附近建沼气池,低温季节燃烧沼气加温,既能避免产生一氧化碳,又能补充二氧化碳。三是有条件的地方用暖气、地热资源、电力设施等方法增温。

通风换气:植物生长离不开二氧化碳,通风既能增加棚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又可排除有害气体。寒冷季节宜在中年气温高时,打开通风口,使空气流通。即使在阴天或雪天,也要进行短时间的通风换气,不能因为温度低而连续几天不通气。

合理使用烟雾剂:在防治病虫害时要对症下药,按使用说明书要求操作,不得任意加大用药量,燃放点分布均匀,熏后要及时通风换气。

选用无毒专用膜:当今市场上棚膜种类较多,质量良莠不齐,要用无毒专用塑料薄膜,首选大厂家生产的名牌产品,禁止使用二异丁酯等塑料薄膜和易挥发增塑剂(DIBP)的塑料制品。二是发现薄膜有质量问题,出现有害气体,要立即更换。

补救措施:如发现棚室内植物遭受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危害时,应及时喷洒石灰水、石硫合剂等,并浇水使其尽快渗入土中。黄瓜遭受氨气危害时,可向叶片背面喷10%的食醋进行治疗,同时加大通风量,延长通风时间,以减轻危害。

作者单位:山东省邹城市农业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2-09
在温室草莓栽培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棚室内常发生多种有害气体。当有害气体达到一定浓度时,对草莓及管理人员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因此,必须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除。
1.氨气 氨气是草莓栽培中常发生的一种有害气体,主要来源于未经腐熟的鸡粪、猪粪、马粪、饼肥等。另外,过多地施用碳酸氢铵和地面撒施尿素也能产生大量氨气。当棚室氨气含量达到5~10微升/升时,就会对草莓产生毒害。氨气通过草莓气孔侵入,首先危害幼嫩组织,如花、果、幼叶叶缘等受害组织先变褐,后变白,严重时萎蔫枯死。生产中常易把氨气中毒与高温危害相混,应注意区别。检测棚室内是否氨气积累,可用pH试纸法,即在早晨日出放风前用pH试纸测试棚膜上水珠的酸碱度。通常棚膜内的水珠呈中性,若呈碱性反应则说明有氨气积累,碱性越大,氨气浓度越高,必须及时防除。防除措施:棚室内施用的有机肥料要充分腐熟;尽量少施或不施碳酸氢铵,施用尿素时应采用沟施或穴施;在保证温度要求的情况下,及时开启通风口,通风换气。
2.亚硝酸气 亚硝酸气主要来源于不合理的施肥,在土壤中特别是沙性较大的土壤,连续大量施入硝酸铵等氮肥,亚硝酸向硝酸的转化过程就会受阻,但铵向亚硝酸的转化却能正常进行,这样便导致土壤中积累大量的亚硝酸,挥发后棚室内的浓度超过2~3微升/升时,则出现亚硝酸气中毒。中毒多发生在施肥后1个月左右。如果浓度过高,叶脉变成白色。检测亚硝酸气体,也可采用pH试纸法。与氨气相反,若棚膜水珠pH值呈酸性,则说明有亚硝酸气积累。防除措施:一是追施氮肥时,要遵照“少量多次”的原则分批、分次施入,且与土壤混合,施后及时覆土浇水;二是在棚室管理中经常通风换气:三是土施适量石灰中和,一般亩施100克左右。
3.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主要在加温过程中燃料燃烧不充分或燃料质量较差产生的。另外施用未经腐熟的人、畜、粪便及油饼等有机肥料,在分解发酵过程中,也能放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主要是对操作管理人的危害;二氧化硫对人、草莓均有危害。一般二氧化硫浓度为3微升/升左右,并维持1小时以上时,草莓就会受害。二氧化硫首先危害功能叶片,老叶和新叶受害后较轻。受害症状是先在叶片气孔多的地方出现斑点,接着褪色,浓度高时整个叶子像开水烫过似的。另外棚室内空气湿度大时,二氧化硫遇水生成亚硫酸,落到叶子上,能直接破坏叶绿体,使叶片受害。防止棚室内产生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气体,除了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和经常通风换气外,温室加温时还应注意选择优质的燃料,且燃烧要完全,尽量不采用直接采暖火炉加温,炉子、烟道要抹严,做到不漏烟,不倒烟。
4.乙烯和氯气 乙烯和氯气主要来源于聚氯乙烯棚膜,当棚室内温度超过30℃时,聚氯乙烯棚膜就会挥发乙烯和氯气,当其浓度达到1微升/升以上,便会影响草莓的生长发育,出现受害症状。乙烯的危害主要是加快草莓衰老,叶片老化,产生离层,造成花、果、叶片脱落,或果实没能长到应有的大小而过早成熟变软,降低产量和经济效益。氯气可使草莓叶片褪绿变黄、变白,严重时枯死。防除措施:尽量选用安全可靠、耐低温、抗老化的专用大棚膜;要严格控制棚温在30℃以下;如果发现棚室内草莓出现乙烯或氯气危害,应立即更换棚膜。若无法更换时,应在白天开启通风口,打开门窗,加大通风;在棚室内避免存放陈旧棚膜和塑料制品,以防高温时挥发产生有害气体。
5.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 以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作为增塑剂而生产的塑料棚膜或其他塑料产品,在棚室内遇到高温天气,二异丁酯便会不断释放出来,积累到一定程度,则对草莓产生危害。症状是幼嫩的新叶及叶尖颜色变淡,逐渐变黄,变白,严重时枯落。防除措施:首先,不要选择以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作为增塑剂生产的塑料棚膜;其次,要避免棚室出现高温;另外,要经常通风换气,以排出有害气体。
第2个回答  2006-12-09
氨气(NH3)和亚硝酸气(NO2):主要是施肥不当引起。一是施入过多未腐熟的畜禽粪、饼肥等有机肥,经发酵分解产生的氨气、亚硝酸气。二是施入过多的氮肥,未及时盖土、浇水,又遇到高温,棚室内的有害气体含量会急剧增加。

氨气多在施肥后3~4d内大量发生,当浓度上升到0.1μL/L时,对其敏感的黄瓜、番茄、白菜、萝卜等会受害。氨气从叶片气孔侵入在寒冷季节,为使棚室内植物健壮生长,获得预期效益,必须采取增温措施,来满足植株生育需求。一是用炉火或煤加温的,应选优质煤,使其燃烧充分,注意烟道严密不漏气。气压低时,炉内应填煤适量,不宜一次填入过多,及时清理烟道。二是在棚室附近建沼气池,低温季节燃烧沼气加温,既能避免产生一氧化碳,又能补充二氧化碳。三是有条件的地方用暖气、地热资源、电力设施等方法增温。

通风换气:植物生长离不开二氧化碳,通风既能增加棚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又可排除有害气体。寒冷季节宜在中年气温高时,打开通风口,使空气流通。即使在阴天或雪天,也要进行短时间的通风换气,不能因为温度低而连续几天不通气

改进空气,将花放到室外去

一氧化碳对高等动物有毒是因为它会络合血红蛋白中的铁,使其失去携氧能力。植物没有血红蛋白,因此不会出现一氧化碳中毒。一般燃料(特别是煤)中含有硫,燃烧后会有二氧化硫。燃烧不充分时,还有可能产生芳香族等多种有害成分。
二氧化硫(SO2):二氧化硫遇叶片上的水珠会形成亚硫酸,直接破坏叶绿素,中毒叶片气孔附近的细胞坏死。呈圆形或菱形白色“烟斑”,逐渐枯萎脱落。当浓度达到5μL/L时,对其敏感的番茄、茄子、莴苣、油菜、白菜、萝卜等作物,几小时内就会受害。当浓度达到10~20μL/L,又遇高温时,可使多数作物中毒死亡。
细胞,破坏叶绿素,初期叶片正面出现大小不一、不规则型失绿斑块或水渍状斑,随后叶尖叶缘变黄下垂,重者全株叶片迅速干枯,病斑呈褐色。多由植株下部向上发展,上部受害较重。一般突然发生,整棚皆然,棚口及四周轻于中间。

施肥后10~15d,亚硝酸气大量积累,遇水形成亚硝酸,当亚硝酸气浓度达到2μL/L时,多数作物即出现中毒症状。靠近地面的叶片最初呈水烫状,而后由于亚硝酸的酸化作用,叶绿体褪色产生白斑,叶脉间逐渐变白,严重时只留下叶脉。新叶很少受害。

二氧化硫(SO2):主要来源于室内加温产生的煤烟或生鸡粪、生豆饼分解过程中的释放物。二氧化硫遇叶片上的水珠会形成亚硫酸,直接破坏叶绿素,中毒叶片气孔附近的细胞坏死。呈圆形或菱形白色“烟斑”,逐渐枯萎脱落。当浓度达到5μL/L时,对其敏感的番茄、茄子、莴苣、油菜、白菜、萝卜等作物,几小时内就会受害。当浓度达到10~20μL/L,又遇高温时,可使多数作物中毒死亡。

一氧化碳(CO):首先是在防止低温冷害或霜冻时用火炉或煤火加热,因烟道不畅或燃烧不完全,会产生一定量的一氧化碳。其次是在防治病虫害时,使用的烟雾剂,如用量过大或助燃剂不合理等均会产生一定量的一氧化碳,当浓度达到5μL/L以上时,植株就会产生症状。一是隐性中毒,作物本身没有明显可见的被害症状,只是品质变差,对产量影响不大。二是慢性中毒,一氧化碳从气孔或水孔侵入,在其周围出现褐色斑点,表面黄化。三是急性中毒,叶片产生白色斑点,或产生褐色坏死组织。

棚膜挥发气体:如氯气(Cl2)、乙烯(C2H4)、甲酸二异丁酯、氟化氢等,多由棚膜中的增塑剂在高温条件下蒸发而来。氯气的毒性比二氧化硫大2~4倍。乙烯浓度达0.1μL/L以上时,黄瓜、番茄、豌豆等作物就会受害,造成植株矮化,顶端生长优势消失,侧枝生长优势强,叶片下垂,皱缩,失绿转黄变白而脱落,花果畸形。十字花科、葫芦科蔬菜对甲酸二异丁酯敏感。这些气体通过侵入植株内部,破坏细胞组织,降低光合作用,影响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最初在叶脉间出现白色或浅褐色、不规则的点状或块状斑,严重时该叶片变白,甚至脱落。

有害气体的调控技术

平衡施肥:根据作物种类、茬口、计划产量、地力状况、计算出各种肥料用量。以优质腐熟有机肥为主,控制氮肥用量,配施磷钾肥,补施微肥。不施未经腐熟的人畜粪、鸡鸭粪、饼肥等,也不可在棚室内沤肥。坚持“基肥为主,追肥为辅”的原则,一次施足腐熟的有机肥,将各种肥料混匀后,均匀撒在地面,深翻入土。追肥要少量多次,防止过量,注意深施和追后浇水。

正确加温:在寒冷季节,为使棚室内植物健壮生长,获得预期效益,必须采取增温措施,来满足植株生育需求。一是用炉火或煤加温的,应选优质煤,使其燃烧充分,注意烟道严密不漏气。气压低时,炉内应填煤适量,不宜一次填入过多,及时清理烟道。二是在棚室附近建沼气池,低温季节燃烧沼气加温,既能避免产生一氧化碳,又能补充二氧化碳。三是有条件的地方用暖气、地热资源、电力设施等方法增温。

通风换气:植物生长离不开二氧化碳,通风既能增加棚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又可排除有害气体。寒冷季节宜在中年气温高时,打开通风口,使空气流通。即使在阴天或雪天,也要进行短时间的通风换气,不能因为温度低而连续几天不通气。

合理使用烟雾剂:在防治病虫害时要对症下药,按使用说明书要求操作,不得任意加大用药量,燃放点分布均匀,熏后要及时通风换气。

选用无毒专用膜:当今市场上棚膜种类较多,质量良莠不齐,要用无毒专用塑料薄膜,首选大厂家生产的名牌产品,禁止使用二异丁酯等塑料薄膜和易挥发增塑剂(DIBP)的塑料制品。二是发现薄膜有质量问题,出现有害气体,要立即更换。

补救措施:如发现棚室内植物遭受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危害时,应及时喷洒石灰水、石硫合剂等,并浇水使其尽快渗入土中。黄瓜遭受氨气危害时,可向叶片背面喷10%的食醋进行治疗,同时加大通风量,延长通风时间,以减轻危害。
第3个回答  2006-12-08
改在空气流通的地方培育,在花上喷洒一些稀的双氧水
日光温室和大棚内对植物生长影响较大的气体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有害气体。二氧化碳是作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保持棚室内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有利于提高作物的光合能力,增加产量,提高品质。有害气体包括氨气、亚硝酸气、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氯气、乙烯、甲酸二异丁酯、氟化氢等。当有害气体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对植物及操作人员造成危害。补充二氧化碳气体,降低和排除有害气体,是棚室内气体调控的重点。

棚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与调节

变化特点

密闭的棚室内部,二氧化碳浓度夜间逐渐增加,白天不断消耗而减少,夜间高于白天。因为夜间作物光合作用停止,不需要消耗二氧化碳,而此时植物的呼吸、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有机质腐化分解等都放出二氧化碳,由于棚膜的密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就在棚室内积累,浓度渐高。清晨未通风前,棚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达到最大值,日出或揭帘后,作物光合作用加强,消耗二氧化碳,因而二氧化碳浓度急剧下降,低于大气中的平均浓度350μL/L,通风后棚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大致与外界维持平衡。适度提高棚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有利于提高作物光合效率。据试验,人体对二氧化碳浓度的安全极限值为5000μL/L,过高对人体有害。多数作物的二氧化碳浓度补偿点为40~90μL/L,饱和点为1500~2500μL/L。棚室内二氧化碳适宜浓度为1000~2000μL/L,低于适宜值时,即应补施二氧化碳气肥。

二氧化碳气肥的主要来源

酒精酿造副产品 气态二氧化碳、液态二氧化碳或固态二氧化碳(干冰)。

化学分解 将强酸和碳酸盐反应放出二氧化碳。

碳素或碳氢化合物 (煤、煤油、液化石油气、沼气等)充分燃烧产生二氧化碳。

用有机物分解发酵放出二氧化碳。

目前生产上以化学分解法应用较多,且经济有效。化学分解法主要用硫酸和碳酸氢铵,为了控制棚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不致因反应时间过长产生过多的二氧化碳而造成二氧化碳中毒,必须控制碳酸氢铵的用量。一般碳酸氢铵每平方米的用量,营养生长期为7~8g,开花结果期为12~16g。使用二氧化碳时,可按大棚面积折算出总的用量,在一个大棚内设多个反应点,以便利于二氧化碳在棚内的均匀分布,一般每隔5m设一个反应桶即可。

补施技术

二氧化碳的施用量,应根据棚室大小、二氧化碳设定浓度。棚室换气率、作物的二氧化碳吸收量、床面二氧化碳发生量等而定。生产上使用时,可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达到600~1000μL/L。二氧化碳的施用时期,以开花结果后施用较好,每天以日出后1~1.5h,光照增强及温度升高后施用最好,连续施放2~3h,中午棚室通风前1h结束。

有害气体的产生与调节

有害气体的种类及危害

氨气(NH3)和亚硝酸气(NO2):主要是施肥不当引起。一是施入过多未腐熟的畜禽粪、饼肥等有机肥,经发酵分解产生的氨气、亚硝酸气。二是施入过多的氮肥,未及时盖土、浇水,又遇到高温,棚室内的有害气体含量会急剧增加。

氨气多在施肥后3~4d内大量发生,当浓度上升到0.1μL/L时,对其敏感的黄瓜、番茄、白菜、萝卜等会受害。氨气从叶片气孔侵入细胞,破坏叶绿素,初期叶片正面出现大小不一、不规则型失绿斑块或水渍状斑,随后叶尖叶缘变黄下垂,重者全株叶片迅速干枯,病斑呈褐色。多由植株下部向上发展,上部受害较重。一般突然发生,整棚皆然,棚口及四周轻于中间。

施肥后10~15d,亚硝酸气大量积累,遇水形成亚硝酸,当亚硝酸气浓度达到2μL/L时,多数作物即出现中毒症状。靠近地面的叶片最初呈水烫状,而后由于亚硝酸的酸化作用,叶绿体褪色产生白斑,叶脉间逐渐变白,严重时只留下叶脉。新叶很少受害。

二氧化硫(SO2):主要来源于室内加温产生的煤烟或生鸡粪、生豆饼分解过程中的释放物。二氧化硫遇叶片上的水珠会形成亚硫酸,直接破坏叶绿素,中毒叶片气孔附近的细胞坏死。呈圆形或菱形白色“烟斑”,逐渐枯萎脱落。当浓度达到5μL/L时,对其敏感的番茄、茄子、莴苣、油菜、白菜、萝卜等作物,几小时内就会受害。当浓度达到10~20μL/L,又遇高温时,可使多数作物中毒死亡。

一氧化碳(CO):首先是在防止低温冷害或霜冻时用火炉或煤火加热,因烟道不畅或燃烧不完全,会产生一定量的一氧化碳。其次是在防治病虫害时,使用的烟雾剂,如用量过大或助燃剂不合理等均会产生一定量的一氧化碳,当浓度达到5μL/L以上时,植株就会产生症状。一是隐性中毒,作物本身没有明显可见的被害症状,只是品质变差,对产量影响不大。二是慢性中毒,一氧化碳从气孔或水孔侵入,在其周围出现褐色斑点,表面黄化。三是急性中毒,叶片产生白色斑点,或产生褐色坏死组织。

棚膜挥发气体:如氯气(Cl2)、乙烯(C2H4)、甲酸二异丁酯、氟化氢等,多由棚膜中的增塑剂在高温条件下蒸发而来。氯气的毒性比二氧化硫大2~4倍。乙烯浓度达0.1μL/L以上时,黄瓜、番茄、豌豆等作物就会受害,造成植株矮化,顶端生长优势消失,侧枝生长优势强,叶片下垂,皱缩,失绿转黄变白而脱落,花果畸形。十字花科、葫芦科蔬菜对甲酸二异丁酯敏感。这些气体通过侵入植株内部,破坏细胞组织,降低光合作用,影响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最初在叶脉间出现白色或浅褐色、不规则的点状或块状斑,严重时该叶片变白,甚至脱落。

有害气体的调控技术

平衡施肥:根据作物种类、茬口、计划产量、地力状况、计算出各种肥料用量。以优质腐熟有机肥为主,控制氮肥用量,配施磷钾肥,补施微肥。不施未经腐熟的人畜粪、鸡鸭粪、饼肥等,也不可在棚室内沤肥。坚持“基肥为主,追肥为辅”的原则,一次施足腐熟的有机肥,将各种肥料混匀后,均匀撒在地面,深翻入土。追肥要少量多次,防止过量,注意深施和追后浇水。

正确加温:在寒冷季节,为使棚室内植物健壮生长,获得预期效益,必须采取增温措施,来满足植株生育需求。一是用炉火或煤加温的,应选优质煤,使其燃烧充分,注意烟道严密不漏气。气压低时,炉内应填煤适量,不宜一次填入过多,及时清理烟道。二是在棚室附近建沼气池,低温季节燃烧沼气加温,既能避免产生一氧化碳,又能补充二氧化碳。三是有条件的地方用暖气、地热资源、电力设施等方法增温。

通风换气:植物生长离不开二氧化碳,通风既能增加棚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又可排除有害气体。寒冷季节宜在中年气温高时,打开通风口,使空气流通。即使在阴天或雪天,也要进行短时间的通风换气,不能因为温度低而连续几天不通气。

合理使用烟雾剂:在防治病虫害时要对症下药,按使用说明书要求操作,不得任意加大用药量,燃放点分布均匀,熏后要及时通风换气。

选用无毒专用膜:当今市场上棚膜种类较多,质量良莠不齐,要用无毒专用塑料薄膜,首选大厂家生产的名牌产品,禁止使用二异丁酯等塑料薄膜和易挥发增塑剂(DIBP)的塑料制品。二是发现薄膜有质量问题,出现有害气体,要立即更换。

补救措施:如发现棚室内植物遭受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危害时,应及时喷洒石灰水、石硫合剂等,并浇水使其尽快渗入土中。黄瓜遭受氨气危害时,可向叶片背面喷10%的食醋进行治疗,同时加大通风量,延长通风时间,以减轻危害。

作者单位:山东省邹城市农业局
回答者:19760627 - 经理 五级 12-6 11:18

在寒冷季节,为使棚室内植物健壮生长,获得预期效益,必须采取增温措施,来满足植株生育需求。一是用炉火或煤加温的,应选优质煤,使其燃烧充分,注意烟道严密不漏气。气压低时,炉内应填煤适量,不宜一次填入过多,及时清理烟道。二是在棚室附近建沼气池,低温季节燃烧沼气加温,既能避免产生一氧化碳,又能补充二氧化碳。三是有条件的地方用暖气、地热资源、电力设施等方法增温。

通风换气:植物生长离不开二氧化碳,通风既能增加棚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又可排除有害气体。寒冷季节宜在中年气温高时,打开通风口,使空气流通。即使在阴天或雪天,也要进行短时间的通风换气,不能因为温度低而连续几天不通气

改进空气,将花放到室外去

一氧化碳对高等动物有毒是因为它会络合血红蛋白中的铁,使其失去携氧能力。植物没有血红蛋白,因此不会出现一氧化碳中毒。一般燃料(特别是煤)中含有硫,燃烧后会有二氧化硫。燃烧不充分时,还有可能产生芳香族等多种有害成分。
二氧化硫(SO2):二氧化硫遇叶片上的水珠会形成亚硫酸,直接破坏叶绿素,中毒叶片气孔附近的细胞坏死。呈圆形或菱形白色“烟斑”,逐渐枯萎脱落。当浓度达到5μL/L时,对其敏感的番茄、茄子、莴苣、油菜、白菜、萝卜等作物,几小时内就会受害。当浓度达到10~20μL/L,又遇高温时,可使多数作物中毒死亡。
应该要清洗叶面,剩下的就是调理了。
第4个回答  2006-12-08
改在空气流通的地方培育,在花上喷洒一些稀的双氧水

没有找到补救办法,但是下面的内容对你可能有帮助,希望尽早得到解决。

日光温室和大棚内对植物生长影响较大的气体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有害气体。二氧化碳是作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保持棚室内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有利于提高作物的光合能力,增加产量,提高品质。有害气体包括氨气、亚硝酸气、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氯气、乙烯、甲酸二异丁酯、氟化氢等。当有害气体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对植物及操作人员造成危害。补充二氧化碳气体,降低和排除有害气体,是棚室内气体调控的重点。

棚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与调节

变化特点

密闭的棚室内部,二氧化碳浓度夜间逐渐增加,白天不断消耗而减少,夜间高于白天。因为夜间作物光合作用停止,不需要消耗二氧化碳,而此时植物的呼吸、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有机质腐化分解等都放出二氧化碳,由于棚膜的密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就在棚室内积累,浓度渐高。清晨未通风前,棚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达到最大值,日出或揭帘后,作物光合作用加强,消耗二氧化碳,因而二氧化碳浓度急剧下降,低于大气中的平均浓度350μL/L,通风后棚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大致与外界维持平衡。适度提高棚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有利于提高作物光合效率。据试验,人体对二氧化碳浓度的安全极限值为5000μL/L,过高对人体有害。多数作物的二氧化碳浓度补偿点为40~90μL/L,饱和点为1500~2500μL/L。棚室内二氧化碳适宜浓度为1000~2000μL/L,低于适宜值时,即应补施二氧化碳气肥。

二氧化碳气肥的主要来源

酒精酿造副产品 气态二氧化碳、液态二氧化碳或固态二氧化碳(干冰)。

化学分解 将强酸和碳酸盐反应放出二氧化碳。

碳素或碳氢化合物 (煤、煤油、液化石油气、沼气等)充分燃烧产生二氧化碳。

用有机物分解发酵放出二氧化碳。

目前生产上以化学分解法应用较多,且经济有效。化学分解法主要用硫酸和碳酸氢铵,为了控制棚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不致因反应时间过长产生过多的二氧化碳而造成二氧化碳中毒,必须控制碳酸氢铵的用量。一般碳酸氢铵每平方米的用量,营养生长期为7~8g,开花结果期为12~16g。使用二氧化碳时,可按大棚面积折算出总的用量,在一个大棚内设多个反应点,以便利于二氧化碳在棚内的均匀分布,一般每隔5m设一个反应桶即可。

补施技术

二氧化碳的施用量,应根据棚室大小、二氧化碳设定浓度。棚室换气率、作物的二氧化碳吸收量、床面二氧化碳发生量等而定。生产上使用时,可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达到600~1000μL/L。二氧化碳的施用时期,以开花结果后施用较好,每天以日出后1~1.5h,光照增强及温度升高后施用最好,连续施放2~3h,中午棚室通风前1h结束。

有害气体的产生与调节

有害气体的种类及危害

氨气(NH3)和亚硝酸气(NO2):主要是施肥不当引起。一是施入过多未腐熟的畜禽粪、饼肥等有机肥,经发酵分解产生的氨气、亚硝酸气。二是施入过多的氮肥,未及时盖土、浇水,又遇到高温,棚室内的有害气体含量会急剧增加。

氨气多在施肥后3~4d内大量发生,当浓度上升到0.1μL/L时,对其敏感的黄瓜、番茄、白菜、萝卜等会受害。氨气从叶片气孔侵入细胞,破坏叶绿素,初期叶片正面出现大小不一、不规则型失绿斑块或水渍状斑,随后叶尖叶缘变黄下垂,重者全株叶片迅速干枯,病斑呈褐色。多由植株下部向上发展,上部受害较重。一般突然发生,整棚皆然,棚口及四周轻于中间。

施肥后10~15d,亚硝酸气大量积累,遇水形成亚硝酸,当亚硝酸气浓度达到2μL/L时,多数作物即出现中毒症状。靠近地面的叶片最初呈水烫状,而后由于亚硝酸的酸化作用,叶绿体褪色产生白斑,叶脉间逐渐变白,严重时只留下叶脉。新叶很少受害。

二氧化硫(SO2):主要来源于室内加温产生的煤烟或生鸡粪、生豆饼分解过程中的释放物。二氧化硫遇叶片上的水珠会形成亚硫酸,直接破坏叶绿素,中毒叶片气孔附近的细胞坏死。呈圆形或菱形白色“烟斑”,逐渐枯萎脱落。当浓度达到5μL/L时,对其敏感的番茄、茄子、莴苣、油菜、白菜、萝卜等作物,几小时内就会受害。当浓度达到10~20μL/L,又遇高温时,可使多数作物中毒死亡。

一氧化碳(CO):首先是在防止低温冷害或霜冻时用火炉或煤火加热,因烟道不畅或燃烧不完全,会产生一定量的一氧化碳。其次是在防治病虫害时,使用的烟雾剂,如用量过大或助燃剂不合理等均会产生一定量的一氧化碳,当浓度达到5μL/L以上时,植株就会产生症状。一是隐性中毒,作物本身没有明显可见的被害症状,只是品质变差,对产量影响不大。二是慢性中毒,一氧化碳从气孔或水孔侵入,在其周围出现褐色斑点,表面黄化。三是急性中毒,叶片产生白色斑点,或产生褐色坏死组织。

棚膜挥发气体:如氯气(Cl2)、乙烯(C2H4)、甲酸二异丁酯、氟化氢等,多由棚膜中的增塑剂在高温条件下蒸发而来。氯气的毒性比二氧化硫大2~4倍。乙烯浓度达0.1μL/L以上时,黄瓜、番茄、豌豆等作物就会受害,造成植株矮化,顶端生长优势消失,侧枝生长优势强,叶片下垂,皱缩,失绿转黄变白而脱落,花果畸形。十字花科、葫芦科蔬菜对甲酸二异丁酯敏感。这些气体通过侵入植株内部,破坏细胞组织,降低光合作用,影响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最初在叶脉间出现白色或浅褐色、不规则的点状或块状斑,严重时该叶片变白,甚至脱落。

有害气体的调控技术

平衡施肥:根据作物种类、茬口、计划产量、地力状况、计算出各种肥料用量。以优质腐熟有机肥为主,控制氮肥用量,配施磷钾肥,补施微肥。不施未经腐熟的人畜粪、鸡鸭粪、饼肥等,也不可在棚室内沤肥。坚持“基肥为主,追肥为辅”的原则,一次施足腐熟的有机肥,将各种肥料混匀后,均匀撒在地面,深翻入土。追肥要少量多次,防止过量,注意深施和追后浇水。

正确加温:在寒冷季节,为使棚室内植物健壮生长,获得预期效益,必须采取增温措施,来满足植株生育需求。一是用炉火或煤加温的,应选优质煤,使其燃烧充分,注意烟道严密不漏气。气压低时,炉内应填煤适量,不宜一次填入过多,及时清理烟道。二是在棚室附近建沼气池,低温季节燃烧沼气加温,既能避免产生一氧化碳,又能补充二氧化碳。三是有条件的地方用暖气、地热资源、电力设施等方法增温。

通风换气:植物生长离不开二氧化碳,通风既能增加棚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又可排除有害气体。寒冷季节宜在中年气温高时,打开通风口,使空气流通。即使在阴天或雪天,也要进行短时间的通风换气,不能因为温度低而连续几天不通气。

合理使用烟雾剂:在防治病虫害时要对症下药,按使用说明书要求操作,不得任意加大用药量,燃放点分布均匀,熏后要及时通风换气。

选用无毒专用膜:当今市场上棚膜种类较多,质量良莠不齐,要用无毒专用塑料薄膜,首选大厂家生产的名牌产品,禁止使用二异丁酯等塑料薄膜和易挥发增塑剂(DIBP)的塑料制品。二是发现薄膜有质量问题,出现有害气体,要立即更换。

补救措施:如发现棚室内植物遭受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危害时,应及时喷洒石灰水、石硫合剂等,并浇水使其尽快渗入土中。黄瓜遭受氨气危害时,可向叶片背面喷10%的食醋进行治疗,同时加大通风量,延长通风时间,以减轻危害。

作者单位:山东省邹城市农业局
回答者:19760627 - 经理 五级 12-6 11:18

在寒冷季节,为使棚室内植物健壮生长,获得预期效益,必须采取增温措施,来满足植株生育需求。一是用炉火或煤加温的,应选优质煤,使其燃烧充分,注意烟道严密不漏气。气压低时,炉内应填煤适量,不宜一次填入过多,及时清理烟道。二是在棚室附近建沼气池,低温季节燃烧沼气加温,既能避免产生一氧化碳,又能补充二氧化碳。三是有条件的地方用暖气、地热资源、电力设施等方法增温。

通风换气:植物生长离不开二氧化碳,通风既能增加棚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又可排除有害气体。寒冷季节宜在中年气温高时,打开通风口,使空气流通。即使在阴天或雪天,也要进行短时间的通风换气,不能因为温度低而连续几天不通气

改进空气,将花放到室外去

一氧化碳对高等动物有毒是因为它会络合血红蛋白中的铁,使其失去携氧能力。植物没有血红蛋白,因此不会出现一氧化碳中毒。一般燃料(特别是煤)中含有硫,燃烧后会有二氧化硫。燃烧不充分时,还有可能产生芳香族等多种有害成分。
二氧化硫(SO2):二氧化硫遇叶片上的水珠会形成亚硫酸,直接破坏叶绿素,中毒叶片气孔附近的细胞坏死。呈圆形或菱形白色“烟斑”,逐渐枯萎脱落。当浓度达到5μL/L时,对其敏感的番茄、茄子、莴苣、油菜、白菜、萝卜等作物,几小时内就会受害。当浓度达到10~20μL/L,又遇高温时,可使多数作物中毒死亡。
应该要清洗叶面,剩下的就是调理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