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使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到创造性大国?

如题所述

这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程。
涉及到:法律,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国人素质教育,社会认同程度。
个人认为:制造业大国和创造性大国,是可以共存的。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制造业大国”的实力是不行的,这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制造业大国,意味着一种制造能力,如产量...制造业的位置是举足轻重的,因为如果依赖外国为我们国家生产东西,恐怕会左右我们的国家经济命脉,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制造业大国”的帽子,不能丢。
对于“创造性大国”,这是一种点缀,一种代表制造业的巅峰,代表制造业的发展的领军形象,由被动制造,转为主动制造。创造性就是主动制造的核心。这个帽子,也一定要有。
如果划分比例,一个国家制造业的划分:75%制造,25%创新。这是一个相对完美的划分。
当然,我们国家目前的重点就是在25%的创新上,要提高这比例,显然要依靠科技力量,人的素质必不可少。可以在国家的一些高校上做文章,如果有30%的高校,倡导创新,相信会好转。由此带出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
教育体制要改革,首先得到政府鼓励和引导,因此政治体制改革,也必不可少~~~
要保障改革合理进行,法律的保护也必不可少~~~如:知识产权法等等
再大一点,就是社会认同程度,鼓励和奖励一些有创造性的发明,民间发明等等~~~
因此,总结如下:
1、“使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到创造性大国”,题目可以更改为:使中国不但是制造业大国,而且也是创造性大国。我觉得更为妥当
2、教育改革,政治改革,法律完善,社会认同,加强对外合作等等,一系列的通力合作,才能带上创造性大国的帽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6-30
国家教育体制和行政体制的改革,中国人读书很多都是为了升官发财,没有纯粹的为了科研而奉献的。就用工程师这个例子。在中国现阶段搞技术的工程师,做的很好了工资也就1万多一点。要想赚更多的钱 就得从事行政和管理方面。技术增长到一定程度制度的瓶颈就会显现出来。要想成为创造性大国必须从体制上改革。
第2个回答  2010-06-30
改变教育机制,提高学生的动手和思维能力。
科研体制要进行改革,鼓励发明创造,培养学者不能单一的看论文的发表。
政府加大资金的投入。
企业必须树立长远发展的规划,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提高品牌的竞争力
第3个回答  2010-06-30
改变教育体制,中国如今是在培养忠君爱国的熟练工,而不是有创造性的思想者
第4个回答  2010-06-30
发展教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