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怎样调锋

书法怎样调锋

1、要注意笔锋的不同变化,灵活把握笔锋的提按使转;

2、要仔细体会笔锋在行进中所产生的力量感,以表现线条质量为目的进行笔锋调整;

3、要表现迟涩、徐疾、燥润等不同的感觉,就要求对笔锋的使转进行不同的把握与调整。

书写过程中用中锋、侧锋、露锋折转自如,按笔提笔不倒锋,不散锋等,都是通过笔锋才能完成的。

所以,笔锋在书写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化,如果不及时调锋,便会出现偏锋、绞锋、散锋等现象,这样既影响线条的质量又给运笔带来很多困难。所以,在行笔的过程中要时刻进行笔锋的调整,使之达到中锋用笔。

扩展资料:

书写中常见的几类书体:

1、篆书;

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

2、隶书;

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3、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4、行书;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5、草书;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笔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书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6-30
中锋运笔
中锋运笔是毛笔书写时的主要运行方式。蔡邕说的“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中的“笔心”指笔锋、笔尖。“常在点画中行”,是指经常在笔画的中间运行。由于毛笔是圆锥状态的,因此中间的笔毫要比两边的厚一些,墨汁多一些,所以写出来的笔画呈圆润浑厚的立体感觉,显得很饱满。这就叫“中锋运笔”。但有时候虽然笔锋在笔画的中间,但是毛笔不是处于圆锥状态,而是像油画笔那样呈扁平状态,这时候写出来的笔画质感会显得扁平薄怯,因此蔡邕要在前面冠上“圆笔属纸”四个字。如果书写过程中出现‘扁笔”,一种方法可以将毛笔在砚池边上掭一下,使它回复到圆锥状态;另一种方法以执笔的手指将笔杆转动一下,使落笔时扁笔交圆;还有一种方法是在书写过程中用调节笔锋的方法使其变圆。不过,“今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这种解释中锋运笔的方法,仍然令人觉得难以领会,因为具体书写时,笔锋已分布在笔画的中间和两侧,是很难找到所谓的笔心来的。因此应该用另一种更精确、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诠释。毛笔在纸上运行时,笔腹处于运行的前方,笔锋紧随其后,笔锋始终重复在笔腹所形成的墨迹之上,为中锋运笔。中锋运笔时,笔锋到笔腹的方向与毛笔的运行方向一致。

用中锋运笔写出来的笔画由于书写力度、速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质感。大致分为两类:一类笔画边线光洁平整,如刀切的一样,古称‘古钗脚”;另一类笔画边缘毛涩不平,如万年相藤,古称“屋漏痕”,或称之谓“金石气”。前者书写速度略快,用力平均,显示出刚健挺拔、富有朝气的美。后者书写速度略慢,比较用力,手指路有震颤。显示出遒劲涵蕴而又老成的美。初学者应该先练习前一种干净利索的线条。待熟练了再追求“屋漏痕”。实际上“屋漏痕”是功到自然而成的,决不是做作而成的,刻意用颤抖或扭动去做是不行的。
古人常用“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来形容笔画线条。所谓“力透纸背”,是指书写时笔力雄厚,墨能透过纸背。老师检验学生毛笔字写得是否认真,往往将元书纸反过来看笔画中间的墨色是否吃透了,如果笔画的两头与中间一样黑,说明这个学生写字认真,不马虎。如果发现笔画的头尾是黑的,而中段部分不黑,说明这个学生写字草率,一带而过。“入木三分”,典出自王羲之。他写的祭祀祝版(木板),因要重写新的祝词,叫木匠将字削掉,结果削去三分才不见墨迹。说明王羲之笔力浑厚,墨能进入到木板三分那么深。“力透纸背’和“入木三分”,都是讲中锋运笔的力量和墨色实而不虚浮。

偏锋运笔
偏锋运笔与中锋运笔不同。偏锋运笔笔锋不在笔画的中间,而在其某一边行走;即笔锋处于笔画的一侧,笔腹处于笔画的另一侧,笔锋与笔腹在并列行走。偏锋运笔的笔锋一侧的笔画光洁平齐,笔腹一侧枯涩不平。这种一边光一边毛的笔画.因其不够完美,教历来被书家视为病笔。至于说书法家在写行、草书时,由于书写速度的加快,抑或为了加强作品的节奏感而出现的枯湿浓淡,甚至偶而的偏锋,该当别论。初学者首先要掌握的是中锋运笔的技法。

侧锋运笔
侧锋运笔是介于中锋运笔和偏锋运笔之间的一种运笔方法。也就是说从上往下投视,笔毫方向(中心线)与运行方向(笔画中心线)呈45度左右的夹角时,这种运笔方式叫侧锋运笔.

侧锋运笔所书写的笔画线条的质感也处于中锋运笔与偏锋运笔之间。笔毫方向与运行方向的夹角小于45度时,笔画的质感接近中锋效果;笔毫的方向与运行方向的夹角大于45度时,笔画的质感接近偏锋效果。侧锋运笔大量运用于行、草书中,不过,颜真卿的楷书横画常用此法。
毛笔在纸上运行时大致有以上这三种状况、不同的书体,对运笔的要求也不相同。篆书纯用中锋;隶书、楷书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行书、草书以中锋、侧锋为主,偏锋偶尔为之。由于笔毫是柔软的,因此有时落笔处于偏锋状态,运行过程中笔毫逐渐理顺调节成中锋。运笔的关键在于会使用中锋,会调节笔锋,令其保持中锋运笔,这就是笔法。

笔法术语

笔法的术语很多,学习毛笔字不能对笔法的术语一无所知,除了上述的中锋、偏锋、侧锋外,下面我们还要对笔法的其他术语作一些简单的介绍。
起笔 起笔,也叫落笔、发笔。即毛笔的笔尖接触纸面的霎间。
行笔 行笔,指毛笔在纸上的运行。行笔有中锋、偏锋、侧锋三种情况。
收笔 收笔,指毛笔的笔尖离开纸面的霎间。
起笔和收笔均有两种情况,一种叫藏锋,一种叫露锋。
藏锋 藏锋是指起笔和收笔的笔锋不显露出来,书写时将笔锋隐藏在笔画里面。藏锋起笔,一般用逆锋的方法,也就是向运行相反的方向逆入起笔,使笔锋藏在笔画内。藏锋收笔,一般用回锋的方法使笔锋藏于笔画内。这种藏蜂起笔和收笔的方法,不露锋芒,比较含蓄。给人以绵和遒润、沉着涵蕴的感觉。
露锋 露锋是抬起笔和收笔的笔锋显露在笔画之外,直下起笔或直接出锋。这种起笔、收笔的方法,锋芒毕露,给人以精神外耀。爽利挺拔的感觉。
提笔 毛笔在行进过程中轻轻向上提,使笔画变细,叫提笔。但提笔的程度有个限制,那就是笔锋不能离开纸面,因为离开纸面就成收笔了。
按笔 毛笔在行进过程中轻轻向下按,使笔画变粗,叫按笔。

疾笔和涩笔 疾笔是指运行速度较快。涩笔是指运行速度较慢。一般来说,疾笔所书写的笔画容易光洁秀劲,涩笔所书写的笔画易于毛涩凝滞。书写时快慢要得当。过快,笔画浮滑、乏力;过慢,笔致和形体易于呆痴。
转与折 折,是指毛笔在运行过程中的某一点上突然改变方向。转与折的区别在于转是圆弧形的,没有折点;折是有棱角,有折点。如“礼”字,右边坚折横钩转弯的地方就是“转”,因是慢慢地弯过来的圆弧形,叫圆转。再如“口”字,横折竖的转弯处是方的,有棱角的,称“方折”。
第2个回答  2015-04-19
书家和学书者常叹中锋运笔难。中锋运笔之难究竟难在哪?
难在调锋。书法家刘小晴把中锋运笔的调锋技巧归纳为提按、衄挫、往复三种方式,确可效法。下面就我的理解与笔法实验谈谈调锋、提笔与中锋运笔的关系。
所谓提笔,就是在笔锋着纸时(按笔后)随即把笔肚抬起来一点点,让笔尖大体直立于纸面。如此可以让散开的笔毫从新裹束起来。为什么需要让笔毫重新裹束起来?目的在能顺利调锋。提笔何以能调锋呢?
为了叙述的方便和明晰,我们分别从每一笔画的起笔、中段、收尾三个阶段来细说提笔对调锋的作用。先说起笔阶段。根据“横画直下、直画横下”的铁则,除个别捺画形态外,无论什么点画,一落笔铺毫对于即将要行笔的方向(笔画的中段)而言,笔锋就已成偏侧之势。此时的起笔线段和接下来的行笔方向路径已成90度至135度的夹角。起笔之后如果不把笔肚或多或少提起来一点点而往笔画中段强行拖笔,则转折处便成偏锋,其笔画形态将会浮肿而少韵味。所以,明代书法家董其昌说:“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所谓“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我的理解是:落笔(按顿)处,要有提笔意思,不能瞎按蛮按,要稳得住笔;更重要的是,按后随即提笔,提笔后又或衄或挫或直接按笔运行,才能达到中锋运笔的理想状态。此时提的功能,就是利于笔锋的转向,也就是所谓的调锋。
再说中段行笔阶段。起笔过后,就进入中段行笔过程。起笔和中段连接处怎么运笔,随即怎么中锋运行,上一段已有涉及。如果中段再遇到转折处(如横折钩、戈钩关节处),更需要提笔以利调锋转向。如果不提笔而硬性旋动转向,将笔毫卧伏纸上,平铺而过,其笔画形态必臃肿如墨猪。所以清人周星莲没能忘记告诫后来者说:“笔锋随倒随起,自无僵卧之病矣”。
次说收笔阶段。起笔与行笔要有提笔意思,那收笔也不能例外,并且收笔时,只需提笔微带侧势运行就成。此时的提笔运行有两个好处:一是让收笔处形态饱满、劲利;二是方便在书写下一笔时,立笔尖锋入纸,好向任何方向行笔。清人刘熙载说“辨提尤当于止笔(收笔)处”,就是这个意思。
刘小晴先生所述衄挫和往复之所以能调锋,是因为衄挫和往复的运笔法中也同样少不了提笔的动作。何谓衄挫?衄有笔锋上下、左右来回揉动、转动的意思,挫有笔锋突然逆势而行或笔锋向上或向左轻轻一挤为行笔快速转向做准备的意思。衄挫,即在运笔的过程中,横画用指关节灵活地使笔锋不断上下微微提按揉动,竖画让腕左右来回微微提按扭动或提按转趯。所谓往复,就是行笔之后,笔不离纸,再迅速提笔回走到笔道的上面去即笔锋回复到想要修复之笔画的最上端处。如果笔锋已经走偏离开了笔道的中心线或运笔太轻已成飘滑、虚薄的败笔,此时就可以用回复之法纠正弊端。刘小晴说:“此临时补救之法,不得已而为之”。衄挫和往复中的提笔动作,目的也在命笔锋中含,以利中锋运笔。
上面说的提按衄挫及往复中的提笔技巧,是可以把笔锋调中的具体方法,但这些具体技巧还得靠运腕、运指(包括捻管)及运臂的有机配合才能挥洒自如。
末了,还想说几句并非题外的话。我们所说的中锋行笔,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中锋行笔。有不少学者认为,一般人所谓的中锋行笔,其实在古代书法巨匠的实际操作中,大多都是微带侧势的。笔者估计,所谓微带侧势,就是笔杆和笔锋的投影夹角在170度以上180度以下(即笔杆和行将产生的新线道之夹角在零度以上10度以下)。古代人所谓的侧锋,笔者估计就是笔杆和笔锋的投影夹角在150度之间。这方面,您不妨亲自操作一下,看这样的行笔与当代人所说的中锋行笔究竟有何不同。我的实践几乎是看不出有什么差别。为了从理论上想清这个问题,您也可参看周汝昌的《书法艺术答问》或《永字八法:书法艺术讲义》以及台湾学人杨山河的《楷法论——异视角的笔法理论》。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1
  笔锋在书写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化,如果不及时调锋,便会出现偏锋、绞锋、散锋等现象,这样既影响线条的质量又给运笔带来很多困难。所以在行笔的过程中要时刻进行笔锋的调整,使之达到中锋用笔。
  怎样进行调锋呢?一方面,要注意笔锋的不同变化,灵活把握笔锋的提按使转;另一方面,要仔细体会笔锋在行进中所产生的力量感,以表现线条质量为目的进行笔锋调整。要表现迟涩、徐疾、燥润等不同的感觉,就要求对笔锋的使转进行不同的把握与调整。
第4个回答  2010-06-30
先学会中锋运笔,再熟悉轻重缓急,顿,挫,回锋,熟生巧,你自然晓得调整笔锋的道理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