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提亲要把聘礼带上吗

貌似不用,但看电视剧有些人就把聘礼栓上了,上女方家提亲

电视剧害死人哪~
古代婚姻程序十分繁琐,提亲和纳聘完全是两个系统,各朝各代略有不同。而且聘礼不是随便下的,它有严格的法律规范!

婚姻为“人道之大伦”,中国古代对于聘娶程序特别重视,是礼仪规范的重要内容。古代婚姻程序有所谓的“六礼”。

纳采:男家请媒人向女方提亲
问名:女方答应议婚后男方请媒人问女子名字、生辰等,并卜于祖庙以定凶吉
纳吉:卜得吉兆后即与女方订婚
纳征:又称纳币,男方送聘礼到女方家
请期:男方携礼至女方家商定婚期
亲迎:婚期之日男方迎娶女子至家

宋代以前,不管是皇室、品官之家,还是一般的庶民百姓,大致都要遵循儒家制定的这一六礼程序。

至唐代,最高统治者还将其写入《唐律》,要人们遵守之。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民族互相影响,繁琐的婚姻六礼已很难为人们特别是一般百姓奉行。

《十国春秋》卷二七《南唐·陈乔传》记载说:“乔为人孝弟廉介,家无余财。先丧其妻,后主为娶国戚。乔曰:‘臣家素贫,不能具六礼。’后主敕官帑贷之,俾就昏成礼焉。”这条材料说明,五代十国时期,虽在官僚士大夫阶层中,仍遵行六礼,但即使是品官士大夫家庭,也有无力承办的。

进入宋代以后,经过唐末五代战乱,婚姻礼俗变化较大。南渡以后,中原礼仪既行之南方,江淮闽蜀习尚又传染于南下的士庶之家,变化很大。

但即使如此,提亲和纳聘依然是两道分开的程序,不能混同。

宋代的婚姻程序,是朱熹以《书礼》为基础,参考《婚礼》,撰成《家礼》一书,订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目,遂为定制,成了当时及后世奉行的规范。

其中纳采包括后世的议婚,是婚姻的准备;纳币即俗称之定聘,是婚姻的确立;亲迎即是娶妇进门,是婚姻仪式的完成。每一过程,又有许多具体仪节。

提亲包含在议婚这一过程中,议婚时先要求婚和交换草帖。

求婚就是提亲了,男家通过媒人口头或书面向女家求婚,为表示郑重,士大夫家一般采用书面形式,即求婚启。女家收到男家求婚启之后,如果有意,以草帖通于男家,男家以草帖问卜或祷签,得吉无克,亦出草帖,回复女家。草帖类似于后世民间的庚帖,即俗称的八字,用以介绍男女当事人的出生年月日时以及家庭情况。

男女双方互相交换草帖,各自卜吉后,就交换定帖。定帖又称细帖,同草帖的交换顺序相反,定帖先由男家出具,交媒人通于女家,表示正式请求与对方缔结婚姻;然后女家向男家回定帖,表示愿意结为婚姻。

男家定帖上除标明年龄、生辰、父母官职封号外,还要详列聘礼数目,而女家定帖上则要详具陪嫁资装奁物。(看到木有,聘礼不是随便下的,下聘之前先要列个单子,这些单据将来是要到官府报备的,相当于现在的婚前财产公证,一旦有问题会成为重要凭证!)

互换定帖之后,婚事基本定谐,接着就举行定聘之礼。定聘之礼就是正式订婚。

宋代与以前的传统习惯相同,举行定聘之礼后,双方不但受到道义上的约束,还受到法律的监督和保护。宋初颁布的《刑统》规定:“诸许嫁女已报婚书及有私约而辄毁者杖六十,虽无许婚之书,但受聘财亦是。若更许他人者杖一百,已成者徒一年半。”

定聘之礼分三个过程:下定礼,下聘礼,下财礼。

这三个过程都有一定的程序规范,礼物的内容、数量、收到礼物后的仪式、回礼的内容等等都有讲究,我实在懒得打字了,所以只交代一下重要事项……

男家在向女家下定礼的时候,要用四幅销金有色纸写成三份婚启,一份礼物清单,称“礼物状”,封作两封,名叫“双缄”,用红绿销金鱼袋盛之,连同礼物一起装有绘有五男二女的木盒子内。共有八个或十个礼盒,用彩色包袱包好,送往女家。

“双缄”礼书的三份婚启,都有固定的格式。其中第一、第二两份婚启完全是寒暄用的客套致词,且随季节的变化,辞句也稍有改换。只有第三幅婚启才是正式通知女家行定礼的礼书。这份礼书后面要附上“礼物状”的礼品清单,不但有名称数量,且所用质料也写得明明白白。女方回礼时也是如此。这种在聘定礼物状及其答式上详细标列礼物品类质量的做法,是官府的规定。其本意大概有二:一是婚姻之家一旦发生纠纷,便于处理聘财;二是限制聘财数量,不能超过一定的规格(皇室、品官、庶民纳聘的规格是有一定规定的,过此规格即是逾制)。事实上却起到了双方炫耀定礼和回礼丰富的作用。

下财礼时,也用双缄聘启礼状,但较之定礼、聘礼,下财礼要简单的多,礼品也较轻。

定聘过程中还有一些其他的仪节,就不多做介绍了,总之定聘之后就是更为繁琐的亲迎(娶亲)过程。

宋代之后,各朝婚姻程序基本遵循这个过程,略有改动。由此可见,提亲时是不带聘礼的,提亲和下聘是婚姻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步骤,它们各有各的程序,即不能同时进行,也不能混为一谈。

二楼所说拜堂时再带上聘礼,自古未有此礼,不知道是从哪里看来的?

聘礼是男家送与女家行聘的礼物,就是说,这些东西不是给新娘的,而是给娘家的,不是拜堂时塞到新娘手里就行的。拜堂是在男家进行的,此时女方已入男家,要聘礼何用?怎么送聘?难道要送亲的队伍顺便捎带回去?别说古代,就是现代也没这规矩。

无论家富与家贫,聘礼,嫁妆都是古代婚姻必不可少的,隋唐以前婚姻尚论出身,到了宋代嫁娶基本就看财产和官职了。宋代娶妇论财,而且厚嫁成风,像二楼说的家徒四壁,没有钱支付聘礼或嫁妆的,只能沦为剩男剩女了……

表以为我在开玩笑,一代名臣王安石就因“先臣未葬,二妹当嫁,家贫口众”,数次请辞在朝为官而外任,以“奉养昏嫁葬送之窘”;汪应辰因“婚嫁之未办,而又不及时之忧”,上书宰相,请求“裁赐一外任合入差遣”;陆游亦曾上书虞允文,因家贫,“儿年三十,女二十,婚嫁尚未敢言也”,请“捐一官以禄之”,“使可毕一二婚嫁”。王安石、汪应辰均系朝廷命官,陆游生于冠盖大族,尚且如此,普通士庶的婚嫁状况可想而知。(话说宋代公务员的工资可是历代最高的了……)

正是由于无力筹措聘财资装,不堪竞相奢侈的婚姻用度,出现了婚嫁失时的现象,所谓内多怨女,外多旷夫。

最后说一句:古人结婚真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7-12
按规矩来说呢是 先和她的父母说好提亲日子 也就是所说的黄道吉日 到了哪个日子就带上聘礼到女方家中 开始正式的提亲 不过中间还有一些烦琐的规矩 你也知道古代都都是很多规矩 也很讲规矩的 你看的那些电视都是有时间限制的所以很多事情都不可能写玩的 电视剧嘛写的都是自己的剧情
第2个回答  2010-06-30
在我的影响中,古代提亲,是分情况的,假设提亲者家中有钱或很在意女方的话,聘礼是必不可少的,假设提亲者家中家徒四壁的话,就等拜堂时一并带上聘礼,以示诚意。
第3个回答  2010-06-29
是要带的啊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