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

如题所述

唐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期,承前启后,颇多创新。
初唐边塞诗意境雄浑,辽远。宋之问,沈铨期开创了七言律诗。陈子昂,张若虚等人摈弃了宫体诗。中唐元稹,白居易提倡新乐府运动。

1.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是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2.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3.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5-26
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流传至今的就有两千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真可谓人才辈出、群星璀璨.诗人风格迥异、各有千秋.被后人赋予雅号,如“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最著名的当数“诗仙”李白.
  李白被称“诗仙”的来历应起于贺知章.李白周游名山大川后到长安,最初结识的朋友之一就是著名诗人、信奉道教的贺知章.李白在《对酒忆贺监二首序》中说,太子宾客贺知章在长安紫极宫一见到他,呼他为谪仙人,解下饰物金龟换酒为乐.孟棨《本事诗》中也记载:李白初到京师住于旅舍.贺知章闻其名去拜访他.惊奇李白的姿容,又叫拿出诗文拜读.拿出《蜀道难》.读未完,称叹再三,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李白倾情醉饮.
  “谪仙”指贬谪的仙人.一方面指李白的外貌气质潇洒飘逸、气宇轩昂.据载,年青李白与当时的著名道士司马承祯见面时,老道士赞誉,说李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一方面是指李白的诗文才华.同时代的人对李白的学问、文章和谈吐大加赞赏.杜甫的形容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京兆参军李令曾醉眼问李白:“兄心肝五藏(脏)皆锦绣耶?不然,何开口成文,挥翰霞散?”五代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记载说:“李白有天才俊逸之誉.每与人谈论,皆成句读,如春葩丽藻,粲于齿牙之下,世人号曰李白粲花之论.”
  读李白的诗文,深感其知识的渊博和写作技巧的高超娴熟.李白的诗歌特色:豪放、飘逸、清新、灵动、带一股仙韵.
  中国古文化是神传文化,修炼文化.传统崇敬天地、敬奉神明.特别是宗教产生后,许多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往往是佛道的信徒.尤其唐代,由于皇帝的提倡,儒、释、道三教都盛行,特别是道教具有特殊地位.由于被道教奉为祖师的老子(李耳)也姓李,唐朝皇帝认老子为始祖,追尊为玄元皇帝,立庙享祀,把《道德经》等道家著作奉为经典,同儒家的经典一起列为士子必读之书.当时的一些著名道士,如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等都受到皇帝的礼遇.全国道观林立.当时上层统治阶层中的人很多信奉道教或与道教徒有密切联系.玄宗本人也信奉道教.玄宗的俩个妹妹——西宁公主和玉真公主,宰相李林甫的女儿李腾空,都以贵族身份出家做道士.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