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泌水的原因和处理方法?

泵送混凝土浇捣后有大量水泌出

一、混凝土泌水的原因

1、胶材对混凝土泌水的影响

水泥作为混凝土中最重要的胶凝材料,其凝结时间、细度、比表面积及矿物组分都会影响混凝土的泌水性能。混凝土中的水泥凝结时间越长,混凝土越容易泌水;水泥的细度越细,混凝土越不易泌水。水泥中C3A含量低易泌水。

2、骨料对混凝土泌水的影响

骨料含泥较多时,会延缓水泥的水化及混凝土的凝结,从而加剧了混凝土的泌水。砂的细度模数越大,砂越粗,越易造成混凝土泌水;细颗粒越少、粗颗粒越多,混凝土越易泌水。

3、矿物掺和料对混凝土泌水的影响

矿物掺合料的细颗粒含量少、粗颗粒含量多,则易造成混凝土的泌水。

4、外加剂对混凝土泌水的影响

混凝土减水剂的掺量过大,减水率过高,单方混凝土的用水量减少,极易造成混凝土的严重离析,出现泌水;外加剂中缓凝组分、保塑组分掺量过大,也容易造成混凝土出现离析现象;减水剂和水泥相容性不好,也会使混凝土表面产生大量泌水。

5、配合比对混凝土泌水的影响

混凝土的水灰比越大,水泥凝结硬化的时间越长,混凝土越容易泌水;混凝土中外加剂掺量过多,或者缓凝组分掺量过多,会造成新拌混凝土严重泌水。

6、施工对混凝土泌水的影响

混凝土运输过程中,搅拌时间越长,越容易泌水。混凝土浇筑高度越高,泌水量越多。混凝土的过度振捣会导致混凝土的离析泌水;混凝土的运输距离远,搅拌时间长,易产生泌水。

二、处理方法

1、配合比方面

适当增加胶凝材料用量,提高砂率,控制配合比用水量,选用与胶凝材料相容性好的减水剂,适当提高引气剂用量,严格控制掺量。

2、施工工艺方面

应严格控制混凝土振捣时间,避免过振;混凝土垂直下料落差超过2米时采用串筒下料;当浇筑的仓面内已经出现了泌水,必须采用真空吸水等方法及时排除。

扩展资料

混凝土泌水危害:

1、对混凝土表面的危害

有流砂水纹缺陷的混凝土,表面强度、抗风化和抗侵蚀能力较差。同时,水分上浮在混凝土内留下泌水通道,减弱了混凝土的抗渗透能力,致使盐溶液及有害物质容易进入混凝土中,易使混凝土表面损坏。

泌水使混凝土表面水灰比增大,并出现浮浆,即上浮的水中带有大量水泥颗粒,在混凝土表面形成返浆层,硬化后强度很低,同时混凝土耐磨性下降。

2、对混凝土内部结构的危害

在混凝土粗骨料、钢筋周围形成水囊,随水分挥发形成空隙,从而影响混凝土致密性、骨料界面强度及混凝土与钢筋间握裹力,导致混凝土整体强度降低。

混凝土泌水造成塑性收缩是一个不可逆变形。泌水引起混凝土沉降导致混凝土产生塑性裂纹,会降低混凝土强度,特别是泌水混凝土产生整体沉降,浇注深度大时靠近顶部的拌合物运动距离更长,沉降受到阻碍。

如遇到钢筋等障碍时,则产生塑性沉降裂纹,从表面向下直至钢筋上方。分层浇注的混凝土受下层混凝土表面泌水影响,造成混凝土层间结合强度降低并易形成裂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混凝土泌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07

一、原因:

1、外加剂与水泥的适应性差

外加剂与水泥的适应性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混合料的坍落度损失过快,严重时混合料出现速凝、假凝现象。

(2)混合料出现严重的离析和泌水。

(3)混合料对外加剂的需要量大,随外加剂的增加,混合料的坍落度无明显增长,看似外加剂的减水效果差。混凝土硬化后强度明显降低,其它性能也明显下降。

由此,混凝土的严重离析泌水是外加剂与水泥不相适应的情况之一,因此,要解决混凝土严重离析泌水现象,首先应从外加剂入手,结合其他一些项措施综合解决。

2、水泥的保水性差、混凝土的粘聚性低

水泥的保水性差、混凝土的粘聚性低是出现第二种泌水的主要原因。水泥的保水性差可能与水泥本身的细度、颗粒分布等有关,当然也可能与水泥所采用的混合材的品种与数量有关。混凝土的粘聚性差可能与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有关,它包括:用水量大、胶凝材料少、砂率不合理、外加剂用量过低或过高等。

3、水泥的品种和成分

不同的水泥品种配制混凝土时用水量是不同的,即水灰比要求不同,水灰比大者容易产生泌水现象。其内部因素之一是与水泥熟料中掺的惰性材料多少有关,惰性材料是水泥中的填充性混合材料,只起提高产量的作用,一般不超过10%。水泥与水发生水化反应时,只有活性材料才参与水化反应,水泥中的惰性材料偏大,如果惰性材料又较水泥粗,对防止泌水现象是不利的。

4、水泥存放时间

水泥存放时间过长,如果保管条件不好,部分水泥会在保存期内发生水化反应,并且这种情况下,颗粒越细的水泥越容易反应,用这种水泥配制混凝土时,混凝土的粘聚性很差,很容易发生离析和泌水现象。

5、砂率和砂子的级配

砂率小,造成混凝土的粘聚性差,混凝土出现泌水。级配不合理,比如:0.315mm以下的量过少,2.5mm以上的量较多,混凝土的粘聚性受到较大影响,特别是砂中含石量过多时往往会因混凝土的砂率低出现离析泌水。

6、水灰比

水灰比偏大,胶凝材料少,也容易使混凝土产生泌水现象。因此在混凝土生产时应严格监控用水量的变化,防止用水量严重超出设计用量,这也是生产控制的关键和难点。

7、 混凝土的运输和浇筑过程

混凝土的运输和浇筑过程很多是搅拌站难以控制的。这种情况下的离析和泌水多为等待时间过长和加水、加外加剂过量所至。

二、解决途径:从原材料入手解决混凝土泌水

1、水泥

水泥单纯过细对保水性不一定有什么好处,最关键是要看水泥的颗粒分布是否合理。当然水泥熟料在存放过程中受潮肯定会对克服混凝土泌水不利。因此,从水泥入手解决混凝土泌水多数问题应由水泥生产企业处理。

2、掺合料

掺合料的应用是从商品混凝土公司的角度来说的,合适的掺合料能够解决紧靠水泥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应用Ⅱ级粉煤灰,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混凝土的粘度,比较适合在低强度等级混凝土中应用;粉煤灰对外加剂的需求量较小,不会大幅度提高混凝土的粘度,因此,比较适合应用在高强混凝土中。在混凝土中加入超细活性或非活性掺合料,混凝土的粘度将大大增加,从而解决混凝土的泌水。

3、外加剂

泌水现象与外加剂和水泥的适应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外加剂和水泥的适应性可从多方面来理解,首先:

(1)由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试配入手解决混凝土泌水。

(2)增加混凝土稠度:增加混凝土的稠度是解决混凝土泌水的根本途径。

(3)降低混凝土单方用水量:降低混凝土用水量,使混凝的单方用水量大大减少,混凝土保持同样稠度的用水量的降低,使混凝土的只有水总量大大降低,使混凝土无水可泌,自然就能解决混凝土的泌水问题。

扩展资料:

混凝土泌水的危害

有流砂水纹缺陷的混凝土,表面强度、抗风化和抗侵蚀的能力较差。同时,水分的上浮在混凝土内留下泌水通道,即产生大量自底部向顶层发展的毛细管通道网,这些通道减弱了混凝土的抗渗透能力,致使盐溶液和水分以及有害物质容易进入混凝土中,极易使混凝土表面损坏。

泌水使混凝土表面的水灰比增大,并出现浮浆,即上浮的水中带有大量的水泥颗粒,在混凝土表面形成返浆层,硬化后强度很低,同时混凝土的耐磨性下降。这对路面等有耐磨要求的混凝土是十分有害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混凝土泌水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4
混凝土产生泌水的原因有多种因素引起的:一,水泥本身的特性决定的;二,过振引起的离析,在砼表面蓄积大量的水;三,坍落度过大也容易在砼表面产生大量的水;四,减水剂的原因,减水剂和水泥不溶,也可以在砼表面产生大量的水;五,运距过长或用农用拖拉机运输砼,有时在砼表面蓄积大量的水;六,砼下料的垂直落差过大,产生离析,也很容易在砼表面蓄积大量的水。 控制防止措施,如何控制让其不产生泌水,针对以上各点实施不同的方法: 一,就是从根本上解决水泥泌水的问题,这就要厂家生产水泥时解决;二,振捣砼时控制时间,一般以振捣后砼表面不翻泡为宜;三,坍落度按照设计控制;四,减水剂在掺加时要做相溶实验,避免出现减水剂的副作用;五,在运距稍长时一般采用砼搅拌车运输,避免用农用运输车运输;六,砼垂直下料落差超过2米时采用串筒下料,使砼和接触面发生的冲击作用得到缓冲,以免砼发生离析,出现泌水现象。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4-07-15
混凝土泌水的原因
1、混凝土水灰比
  混凝土的水灰比越大,水泥凝结硬化的时间越长,自由水越多,水与水泥分离的时间越长,混凝土越容易泌水;混凝土中外加剂掺量过多,或者缓凝组分掺量过多,会造成新拌混凝土的大量泌水和离析,大量的自由水泌出混凝土表面,影响水泥的凝结硬化,混凝土保水性能下降,导致严重泌水。
2、水泥
  水泥作为混凝土中最重要的胶凝材料,与混凝土的泌水性能密切相关。水泥的凝结时间、细度、比表面积与颗粒分布都会影响混凝土的泌水性能。水泥的凝结时间越长,所配制的混凝土凝结时间越长,且凝结时间的延长幅度比水泥净浆成倍地增长,在混凝土静置、凝结硬化之前,水泥颗粒沉降的时间越长,混凝土越易泌水;水泥的细度越粗、比表面积越小、颗粒分布中细颗粒(<5μm)含量越少,早期水泥水化量越少,较少的水化产物不足以封堵混凝土中的毛细孔,致使内部水分容易自下而上运动,混凝土泌水越严重。此外,也有些大磨(尤其是带有高效选粉机的系统)磨制的水泥,虽然比表面积较大,细度较细,但由于选粉效率很高,水泥中细颗粒(小于3~5μm)含量少,也容易造成混凝土表面泌水和起粉现象
3、 骨料
  细骨料偏粗,或者级配不合理,引起细颗粒空隙增大,自由水上升引起混凝土泌水,是混凝土产生泌水的主要原因。试验室对不同砂子细度下混凝土和易性做了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FM 坍落度(mm) 含气量(%) 泌水率(%) 混凝土拌和物和易性描述
2.40 185 5.0 0 粘聚性好、无析水、砂率偏大、可用于泵送施工。
2.60 190 4.2 2.9 粘聚性好、无析水、砂率适中、适于泵送施工。
2.80 195 3.9 6.7 粘聚性较好、稍有析水、砂率适中、短距离泵送施工尚可。
3.10 145 3.5 9.0 粘聚性差、析水多、浆石稍有离析,并伴有减水剂掺量大时白色絮凝物析出现象、不可用于混凝土泵输送。
3.28 160 1.9 17.1 虽然砂率增加了2%,但粘聚性仍差、析水多、浆石稍有离析,仍有白色絮凝物析出现象、不能泵送。
  试验室对现场施工拌和混凝土用砂进行不间断检测,对连续30组进行检测结果如下:细度模数最大为3.02,最小为2.50,平均值为2.82。对右砂系统拌和的混凝土进行泌水率检测,检测结果如下:最大泌水率13.4%,最小4.5%,平均为7.0%,试验检测仍在不间断进行。通过人工配制成级配良好的砂子。测得泌水结果为最大泌水率1.91%,最小泌水率0.41%。砂子级配及颗粒下表。可见骨料对混凝土泌水起着主要因素。
  室内试验所使用的砂的颗粒级配如下表示:
  
筛孔尺寸mm 5.0 2.5 1.25 0.63 0.315 0.16 0.08 筛底 备注
累计筛余% 4.7 24.2 37.1 57.3 74.7 86.3 95.2 100 FM=2.69
4、减水剂
  现在使用的减水剂为缓凝高效萘系减水剂,这一系列减水剂存在如下特点:分子链短,减水剂减水率高,泌水率大,同时塌落度损失小;分子链长,减水剂减水率低,泌水率小,但是混凝土塌落度损失大。《水工混凝土外加剂技术规程》混凝土减水剂泌水以泌水率比来评价。
5、 含气量对泌水的影响
  含气量对新拌混凝土泌水有显著影响。新拌混凝土中的气泡由水分包裹形成,如果气泡能稳定存在,则包裹该气泡的水分被固定在气泡周围。如果气泡很细小、数量足够多,则有相当多量的水分被固定,可泌的水分大大减少,使泌水率显著降低。同时,如果泌水通道中有气泡存在,气泡犹如一个塞子,可以阻断通道,使自由水分不能泌出。即使不能完全阻断通道,也使通道有效面积显著降低,导致泌水量减少。
6、施工影响
  振捣过程施工过程中影响混凝土泌水的主要因素是振捣,振捣过程中,混凝土拌和物处于液化状态,此时其中的自由水在压力作用下,很容易在拌和物中形成通道泌出。另外,如果是泵送混凝土,泵送过程中的压力作用会使混凝土中气泡受到破坏,导致泌水增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