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什么作用,如何管理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管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什么作用,如何管理土地资源?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实务基础知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础知识土地资源:指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利用的土地。包括: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后备资源) 。其特点:数量固定、质量差异大、位置不能移动。 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土地资源的丰富程度,一要看土地资源的总量和人均量;二要看土地资源的质量和区位。我国的土地资源的特点:疆域辽阔,资源类型多样、山地多,平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质量差、土地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土地利用地域差异明显土地利用: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利用土地的特性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进一步说,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人类依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对土地进行有目的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活动。主要有:生态利用、空间利用和景观利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使有限的土地持续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即达到土地供求的持续平衡。遵循四个原则:坚持人口资源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坚持以科技发展为前提,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原则、坚持科学决策严格管理的原则。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一个战略问题。尤其对一个土地资源很少、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说,更为重要,因此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是“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正是强调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思想的重要体现。 土地利用规划:国家为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土地可持续利用,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一定区域、一定时期内对土地利用所作的统筹安排和制定的调控措施。土地利用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目标和任务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这种发展不能是眼前的、局部的,而是长期的、全局的,即可持续的。土地利用规划根本目的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土地保障。各部门、各产业之间和地区间要优化配置有限的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利用规划要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土地利用问题,又要充分估计长远的发展影响。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是对土地利用的安排。必须遵循统筹兼顾、综合平衡这个基本原则和方法。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类型(按现行实践分三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级人民政府为了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在一定区域范围和时期内,根据土地资源现状、潜力和各业用地需求,对城乡土地利用进行的统筹安排和综合部署。特点:强制性(以各级政府组织编制,自上而下控制,具有法定效力)、长期性(属长期规划,我国现规划期限为15年)、战略性(国家、省、地(市),县、乡(镇))、控制性(下级受上一级,地区受宏观控制)、权威性(政府编制,国家权力保证,法定地位)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为了解决某个特定的土地利用问题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所作的安排,如基本农田护规划、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特点:针对性(可由政组织编制,也可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编制范围相对小)、专一性(内容相对单一,是对总体规划中某一个利用问题的补充、深 化或细化)、从属性(服从于总体规划的控制和指导)土地利用规划设计:是为了实施某个具体的土地利用问题,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 或建设项目,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对项目用地内容所作的详细安排和对配套设施的布置与设计。特点:从属性、微观性、地方性。范围更小,直接 报务于具 体项目,编制单位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必须以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有关政策、法规为依据,结合实际编制。(资料规划历史回顾: 第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87—2000年)
1986年,我国颁布实施了建国以来历史上第一部对城乡土地利用活动统一规范管理的《土地管理法》(1986年6月25日,经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1987年,我国第一轮覆盖全国范围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开始展开,到1992年前后在全国普遍推开,规划的目标年为2000年。 这一轮规划我们县级没有开展。 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
1996年,原国家土地管理局提出对第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的设想。在1997年全国宏观经济调控和严格保护耕地的环境和政策背景下,结合中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1997]11号)和修订《土地管理法》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即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这轮规划通过两次修改,到2000年正式获得省、市批准实施,包括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规划等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质:是调控土地利用的国家措施、是具有法定效力的管理手段、是量大面广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依法编制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统筹安排原则、综合效益原则、公众参与原则、注重实施原则。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土地土地规划是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土地资源状况,从长远和全局出发,对一定时期内城乡各类土地的利用所作的综合协调和统筹安排,以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是城乡建设、土地开发等各项土地利用活动的基本依据,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具体有四方面的作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促进城乡建设合理有序进行的重要手段;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前提条件;是土地管理的“龙头”和依法行政的基本依据。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从社会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综合配置各类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合理开发、充分利用、有效保障和科学整治土地,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控制土地供给总量,促进土地市场的健康有序进行,提高土地资产效益;建立健全实施规划的机制和法制,促进、维护和监督城乡建设、土地开发等各项土地利用活动按规划进行,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法规、行政、运作):法规体系:是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核心,为规划行政和运作体系提供法定依据,一般分为国家和地方法规。行政体系:指土地利用规划行政管理体制,在土地利用管理中起主导作用。我国实行的是国家集中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行政管理体制。运作体系:指各级、各类土地利用规划在规划和用地控制中所起的实际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全国、省、市(地)级总体规划属于战略性规划,起宏观调控作用,是制定下一级总体规划的依据,在实施中发挥着“直接”作用,其规划目标和主要用地指标、重点用地项目安排是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预审和审批农用地转非农建设等的依据。市(地)级中的中心城区、县、乡级总体规划属于管理性、实践性或操作性规划,是预审建设用地、审批农用地转非农建设和征地、审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的依据。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村镇规划的关系: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村镇规划是乡级行政区域内村庄和集镇布点规划及相应的各项建设的整体部署。土地利用规划的规划范围是整个地域,它是对包括城市、村镇在内的全部土地作出统筹安排。所以,在土地利用上,城市规划、村镇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是点与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局部服从整体。为此,<<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城市总体规划、村庄、集镇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中建设用地规模不得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在城市规划区内,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应当符合城市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村镇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管理中,要依法搞好两规的协调和衔接。土地利用规划重点要城市或村镇发展用地的规模、方向和范围上进行协调,确定城市或村镇建设用地地区的界线(布局、用地指标等)在规划执行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批准,城市规划在建设用地规模上就应当服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县级和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1)根据地级规划所规定的土地利用方向、重点基础设施的布局,结合本县的土地资源特点,确定县内的土地利用方向、各类用地的规模和布局,重点确定耕地、土地开发整理和城镇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和布局,并把指标分解到乡;(2)进行土地利用分区,编制各分区用途管制规则;(3)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有:(1)根据县级规划的要求和和本乡(镇)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确定本乡土地利用的目标、发展方向和各类用地指标,重点安排好耕地、生态环境用地及其它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用地,确定村镇建设用地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规模和范围;(2)进行土地用途分区,落实每一块土地的具体用途和限制条件;(3)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土地规划管理基础知识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是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维护土地利用的社会整体利益,组织编制和审批土地利用规划,并依据规划对城乡各项土地利用进行控制、引导和监督的行政管理活动。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是国家土地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活动的主体是国家土地行政管理机关,客体是土地利用规划及与之相关的组织和个人的行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贯穿于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的全过程。规划是管理的前提和依据,管理是规划依法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的保证。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工作:一是依法组织制定(包括编制和审批)土地利用规划;二是按照经批准的土地利用规划控制和引导城乡各项土地利用,即依法实施土地利用规划;三是对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目的:1、是保障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法律、法规、政令的严肃性和权威性;2、是统筹安排各业用地,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3、是保护耕地、生态环境用地及其他基础性、公益性用地,维护公共利益;4、是保证城乡各项土地利用活动纳入土地利用规划的轨道,全面有效地实施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土地利用的社会整体利益,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任务:1、土地利用规划的组织编制和审批管理。2、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管理包括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实施、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管理规划审查管理、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规划审查管理、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管理、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审核、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等。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是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3、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管理。4、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保障管理。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原则:1、依法行政原则:“法无授权不得行,法有授友必须行,行政行为程序化,违法行为必追究”。2、民主管理原则: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中实行参与式管理,即规划管理的公众参与。3、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土地利用涉及国家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必须实行集中统一规划管理。土地利用计划的制定、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等,都必须按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修改,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并报原批准规划的人民政府批准,不得下放规划审批权。(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三大审批权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修改审批权、农用地转用审批权和集体土地征收审批权集中在省人民政府。)4、政务公开的原则:包括编制规划的公开(公众参与)、规划成果的公开(规划公告)和规划实施管理中有关办事的程序、规则、标准和结果的公开。5、经济效率的原则。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方法:方法很多,可以分为行政的方法、法治的方法、经济的方法、社会的方法、科技的方法。为了提高规划管理交通和管理水平,往往需要综合采用多种管理方法。土地用途管制: 指国家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土地用途区,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规定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划用途利用土地的制度。主要内容包括土地按用途进行合理分类、通过土地利用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和土地使用条件、土地登记注明土地用途、对用途变更实行审批许可制、实行土地法利用监督管理,对违法土地利用规划的行为严格查处等。其特点:强制性、严肃性、权利性、直接性。土地用途管制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规定了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按用途管制的要求,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是确定土地的用途并控制其使用;土地规划的内容是确定农用地、建设用地和土地整理开发的目标和规模,划定各类用途区,并制定土地用途分区管制规则。土地利用规划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主要依据和基本手段。用途管制重点是对农用地的管制,特别是农用地转移管制,农用地中重点是对耕地的特别保护,体现在耕地占补平衡等目标。编制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主要内容,也是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基础和前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13
随着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现实迫切要求我们进行土地资本运营,以达到合理使用土地,让有限单位面积的土地产生最大利润。   政府是国有土地的所有者、管理者,也是经营者。如何管理好、经营好土地资源,该文作者从运营原则、运营环节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土地运营的四大原则   获取最大利润;土地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相统一;计划导向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国有土地资本运营,必须建立在对国有土地集约高效利用、供应总量宏观控制的前提下,目的是使国家、企业、个人投资者均受益。由此,国有土地资本运营应坚持以下原则:   必须保证使所投入的土地获得超额利润。   国有土地所有者代表是国家,法律授权市(县)以上人民政府对国有土地进行管理。因此,投资者或使用者必须按照当地政府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要求利用、经营土地。土地投放市场的垄断行为,使政府有条件、有目的、有选择地去寻求获取不同的土地收益。一种是土地使用权进入市场时,一次性获取的高额地价,如房地产开发用地等;另一种是通过对土地使用的限定,按年度长期获得高额收益,如各类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用地。   必须坚持使所用土地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国有土地是各种产业形成和发展的载体,在进行土地资本运营的时候,必须与所要发展的产业相结合。哪些产业能够带来长期高效收益,在土地投放时就应向哪些产业倾斜。受土地资源稀缺性的影响,应优先发展“五少两高”产业,即占地少、耗能少、用水少、污染少、物耗少和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业,让产业发展推动一个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必须坚持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兼顾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三者的关系,是土地资本运营必须遵守的一项基本要求。首先,政府出让土地使用权,应在强调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不仅要使国有土地得到最优利用,而且也要为土地持久、高效利用打下基础和提供条件。其次,土地使用者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服从社会及生态效益的要求。   必须坚持计划导向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只有在计划导向的条件下,土地经营才可能顺利发展和取得高效率。没有计划导向,土地运营必然会处于无序和盲目状态,并且有可能畸形发展。即使在资本主义社会,如美国和我国香港的土地经营模式中,也非常重视计划的作用。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更应发挥计划对土地资本运营的主导作用。   土地运营的六个环节   征地、补偿、开发、出让、建设、投入产出,必须依法进行   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对六个环节作以下分析:   集体土地征用 集体土地使用权征用,是将集体土地使用权变为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过程。承担这项工作的主体应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做好土地征用工作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要根据开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产业布局、产业发展规划要求,确定年度用地计划,并根据用地计划确定具体的征地范围。二是根据已确定的计划,在符合有关法律和规定的前提下,可采用一次征用、分批次农地转用的方式。三是在有条件的村镇还可以采用预征土地的方式,通过协议明确安置途径和补偿费用。   拆迁安置补偿 征地过程中对农民进行拆迁安置补偿,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既要保障农民的利益,又要科学地降低成本费用。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首先做好提前清查登记工作。这样可以避免加大政府征地费用。其次,征地补偿费用和部分拆迁安置费用可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相结合。可采用将征地补偿费变为股权、产权置换等方式,并要做好农民的就业安置。   基础设施开发 基础设施开发要引进市场竞争机制,通过招标,选择有开发能力和开发资质的开发企业,进行土地“九通一平“及功能配套设施的开发建设。   土地使用权出让 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将土地使用权有偿提供给入区企业。提供的方式有三种:一种是对商业、旅游、娱乐、金融、服务业、住宅等经营性用地,一律采用招标、拍卖的方式;一种是对工业及科研用地采用协议出让的方式;还有一种是对高新技术企业及需要扶植的成长性很强的企业,可以采用租赁的方式。另外,为更加体现市场经济的原则,确保土地使用权交易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在开发区内可以摸索并实行挂牌交易的方式。   项目建设 建设周期的长短直接关系企业的投产和土地效益的产生,因此,要根据《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严格限定在两年以内完成建设项目的施工和竣工验收。   土地产出效益分析 土地产出效益分析,是对土地利用综合指标的考核,也是对前五个环节运行情况的总结。要从土地投入指标、投产企业占地指标、企业利润和财政税收指标、环境效益指标等进行综合分析。   必须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法律、规划、范围、金融四位一体,一个都不能少   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畴内探索。进行国有土地资本运营,要与贯彻落实《土地管理法》结合起来。新《土地管理法》确立了一系列重大土地使用制度,规定了土地使用制度的多种形式,为进行国有土地资本运营提供了法律基础。另外,国有土地资本运营,涉及到巨额国有资产,涉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公开各种信息和程序,实行科学的民主决策。   要有超前的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是合理利用城市土地、指导城市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超前规划有两个层次:一是做好土地利用规划,合理确定建设用地范围、数量;二是在建设用地范围内,做好城市控制规划和详细规划,科学地确定土地的利用率,因为土地的利用率,直接影响土地的投入产出效益。   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适宜进行国有土地资本的运营,因为它具备了基础设施条件、招商引资条件、产业形成和发展条件;同时只有在一定范围内摸索探讨,取得一定经验以后,对土地管理和使用才有指导意义。   要运用好土地金融管理手段。土地金融是指以土地使用权抵押而获得的资金融通。土地金融手段运用得好,可以促进土地资本运营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从而保证国有土地资本运营各环节更加畅通。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广义上的土地资源还包括矿产资源,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价值产生的过程,就是劳动力对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归根结底,土地资源本身就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格。
合理的开发利用。
一是处理好当期发展和未来发展的关系。既要快速发展经济,又不能涸泽而渔,断绝了长远发展的可能。
二是保证农业等第一产业的存在和发展。不能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食品安全
三是在开发资源的过程中,注意保护生态系统和地质结构,预防生态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发生。
四是科学、合理、法制的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在制度上保证高效和公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4-1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那么土地资源就是基础中的基础。农业属于第一产业,在发展中国家农业收入比重较大,我国是农业大国,拥有7·8亿农民,三农问题也早已提上日程。问题:土地的供需矛盾,我国拥有占世界7%的土地,却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 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生态恶化带来的土地资源减少问题 耕地非法占用,导致浪费 …… 进一步加重供需矛盾 解决办法;一,政策支持,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合理配置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土地的管理,出台政策性文件约束管理。 二、科学理念,搞集约化农业,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单产量,更新观念。 三、力克问题,强化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利益为导向,解决当前农村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第4个回答  2013-04-13
土地资源很重要,土地资源管理是对整个社会经济基础的管理,随着政府对土地重要性的逐渐认识,未来投资的最大困难将是土地的审批!土地资源的管理要有合理的规划,土地资源的管理决定着整个社会的未来,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