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在中国开始于什么朝代?其标志是什么?在此之前,官员的选拔主要依据是什么?说说吧

如题所述

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制度经历了演变过程,大体可分为三种形式:世袭制、察举制和科举制。 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封建地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制 。 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 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 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并不形成制度, 但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揭开中国管理选拔史上新的一页。唐朝统治者为了适应封建经济与官僚政治的高度发展, 改进了科举选官制度,使得科举制度进一步走向了成熟。 在汉代的察举选官中,参加考试的人,须是经官府推荐,考试也只是用以决定授予官职的高低。 唐代的科举则是允许普通士人和官员都可以自愿报名,这就扩大了选举范围,使封建地主阶级的选举制度能够发挥更大的效力。 而事实上,由于唐代以来官学、私学教育的不断昌盛,培养了大量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例如贞观以后,仅国学生就有8000 余人。国学生是参加科举的重要力量,因为他们在各级官学学习,考试合格后被送至尚书省参加科举,因此被称为“生徒”;自学成才继而向地方政府投牒自举,经考试合格后同地方贡品一起被送入京参加科举者,谓之“乡贡”。这二种人是科举的主要来源。 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很多,有明经、进士、明法、明算、明字、一史、三史、道举、童子、开元礼等,但士人所重唯进士、明经两科。 特别是进士科,唐人谓之“登龙门”。有唐一代考中进士者,据《唐登科记总目》统计,约在6700 余人。 各科考试的内容较前代有所变化。明经科有帖经、墨义、策问,进士科则有诗赋、帖经、策问,明法科主要考律令。 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 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为了保证科举的公正,唐朝法律还专门规定:“诸贡举非其人及应贡举而不贡举者,一人徒一年,两人加一等,罪止徒三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4-27
科举制,是肇始于隋朝的,标志就是凭借考试录用人才呗。在隋朝之前,官员选拔,沿袭汉朝的方式,“举孝廉”,好像是地方推举那些孝顺、端正的人做官,不过那个举孝廉有弊端,肯定的啊,孝顺、端正的标准掌握在地方官手里,那些任人唯亲、唯利是图的,就推选和自己关系好的人呗,搞裙带关系神马的,所以才需要规范国家官员的选拔机制,采取统一考试这种相对公平的形式。
采纳哦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4-27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1] 科举考试 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科举制的殿试部分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魏晋以来,采用九品中正制,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他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中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以《四书五经》为准,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参照朱熹《四书集注》。
第3个回答  2014-04-27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 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科举制的殿试部分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魏晋以来,采用九品中正制,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他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中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以《四书五经》为准,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参照朱熹《四书集注》。 之前的人才制度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周礼之下,社会阶级分明。管理国家由天子、诸侯、卿、士分级负责。而各阶层依照血缘世袭。到了东周,稳定的制度开始崩溃,于是有“客卿”、“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材为各国的国君服务。到了汉朝,分封制度逐渐被废,皇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皇帝为管理国家,需要提拔民间人才。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辟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察举制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虽有连坐制度,但后期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所荐者不实的现象。征辟制也存在着种种弊端。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晋、六朝时沿用此制。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之权,由地方官改由中央任命的官员负责。但是,这制度始终是由地方官选拔人才。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民间人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影响皇帝的权力
第4个回答  2014-04-27
科举制创始于隋朝。科举制的正式形成是以隋炀帝设立进士科为标志。 在此之前,官员的选拔主要依据:门第科举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