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武陵春》的翻译。

如题所述

春天是个美好的季节,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经历了一个冬天的萧瑟,人们都迫不及待地出去赏春游玩。但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却没有这份雅兴,她懒懒地宅在家里,写下了这首伤心之作。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127年,“靖康之难”爆发,北宋灭亡,李清照也随着无数逃难大军南下。1129年,丈夫赵明诚病故,把46岁的李清照独自抛在了这个动荡不安的世界。1132年,她流落到杭州,这已是赵明诚去世的第四个年头了。国破家亡的痛苦,再加上长期的颠沛流离,终于击垮了她的身体。这年夏天,李清照大病一场,病得连牛和蚂蚁都分不清了,弟弟李迒都已经为她准备好了棺材。这时,一个叫张汝舟的男人出现了。这个人彬彬有礼,对李清照关怀备至,这让困境中的李清照感受到了无比温暖。

经历了几年担惊受怕和浪迹漂泊,李清照已尝尽人生的悲凉苦痛,在步入老年时,突然得到一个男人的“真心”关爱,一向多愁善感的李清照为之感动了,姐弟俩商量后,李清照和张汝舟走到了一起。

原来,张汝舟早就知道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学家,他猜想李清照手里一定有很多值钱的宝贝,娶到李清照,就等于娶回了那些宝贝。其实,李清照和赵明诚收集的珍宝,大多数都在逃难的途中丢失了,剩下的只不过是一点点,而李清照却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要,想要让她吐出这些宝物,简直比登天还难,张汝舟心里惊呼上当。他开始撕掉虚伪的面纱,露出了卑鄙无耻的嘴脸。他先是对李清照冷眼相对,恶语相向,后来竟然是拳脚相加,市井无赖的本性一展无遗。

受此屈辱,李清照绝不容忍,她提起诉讼,坚决离婚。她告发张汝舟骗取功名,张汝舟被削去官职,流放柳州。但是,宋朝的法律规定:妻子提出离婚,纵然理由充分,诉讼成功,女方也要受到责罚,要在监狱服刑两年。

李清照就是李清照,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为了离婚,她情愿承受牢狱之苦。尽管李清照在狱中九天就被释放,但这场仅持续一百天的婚姻,却给她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那一年,李清照49岁。

后来,李清照这样形容这段婚姻中的自己“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意思是,我都已经是个老太太了,不得已被骗,嫁给一个市侩小人,我怎能就范?怎能忍辱偷生呢?这就是李清照,有胆有识!

中晚年的李清照就是这样独自面对一个又一个不幸。一个女人,一个孤独的女人,当她经历了一切常人难以忍受的灾难后,她对命运的残酷,才会有如此的切肤之痛——“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风终于停下来了,可枝头的花却已经被风吹落,凋零殆尽。零落的花瓣在归于尘土时,还挣扎着发出最后的一缕幽香,这是东风对花的摧残。“风住尘香花已尽”,是写暮春落花的景象,但很显然,这“风”也象征着残酷的命运,这“花”也象征着词人自己。这句是词人对落花的怜惜,更是借花感叹自己命运的漂泊无定,备受摧残。


暮春时节,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美好,但词人却兴致不高,她甚至连梳洗打扮的心情都没有。她赖在床上,不用出去见人,也没有人来看她,更没有“悦己者”,她完全没有梳洗的动力。

从前的李清照可不是这样的——“云鬓斜插,徒要教郎比并看”,春天里,她会买来鲜花,插在乌黑的头发上,还要让丈夫看看,自己和花谁更漂亮。那时的她,多么幸福,多么热爱生活啊!

而此时,她经历了国家的毁灭,恩爱丈夫的离世,再婚、离婚的风波,这苦难实在太多了。即使她想倾诉这无尽的苦楚,但万语千言一起涌上心头时,话还没有说出口,泪水早已潸然而下。“欲语泪先流”,欲语终究无语,这无声的眼泪才是最沉痛的情感。


词的上片,短短四句,简单直白,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雕琢的语句,却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词人似乎不想沉湎于这种哀痛的情绪中。于是在下片,她想走出去,走出这个环境中,让自己换换心情,让自己振作起来,让生活过得鲜亮一些。

听说南郊的双溪是个春游的好去处,李清照也想去泛舟溪水。“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那是少女时期的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那是少妇时期的李清照,她是那么喜欢泛舟出游。然而,这个念头只在她的头脑中一闪,就被打消了。为什么呢?因为“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那尖尖、窄窄的小船,怎能承载了这么多愁苦啊?一个“拟”字,仅停留在想象中。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在这里,千古易安的才情再次显现。



古典诗词中,用水比喻愁绪之多、愁绪之深已经司空见惯,没有什么新意了。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唐代女诗人鱼玄机的“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都是把愁绪比作水,形容愁绪滔滔不绝,绵延无尽。

李清照没有落入前人的老套,她别出心裁,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转化成有重量、有体积的实物,把本来抽象的情感,一下子变得具体了,变得形象了。

在南宋金华那个还算美好的春天里,李清照满怀愁绪,她“日晚倦梳头”,她“也拟泛轻舟”,但她还是没有梳洗装扮,还是没有出游泛舟,她就沉浸在那“欲语泪先流”中,沉浸在那“许多愁”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20-01-13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还懒于梳头。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诉说苦衷,眼泪早已先落下。
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坐只轻舟前往观赏。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许多忧愁。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8-08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大意:
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花的香气,花儿已凋落殆尽。日头已经升的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景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
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许多的忧愁。
赏析:
上阕:
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意不过风吹落花而已,然仔细想来,“风住”,则在此之前曾是风狂雨骤之时,词人定被风雨锁在室内,其忧闷愁苦之情已可想而知(同时为下文“也拟泛轻舟”作伏笔)。“尘香”,则天已转晴,落花成泥,透露出对美好景物遭受摧残的惋惜之情。 “花已尽”既补说“尘香”的原因,又将“愁”意推向更深一屋,大有“落花流水春去也”之意。一句三折,顿挫有致。“日晚倦梳头”,日高方起,又无心情梳发。这看似违背常理的细节描写,正好写出了作者在国痛家恨的环境压力下那种不待明言,难以排遣的凄惨内心。环顾四周,丈夫遗物犹在,睹物思人,念及北国故乡;而“物是人非”,景非昔同,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落寞,故用“事事休”三字来概括。这一切真不知从何说起,正想要说,眼泪早已扑籁而下,“欲语泪先流”一句,已抑不住悲情喷涌而来,可谓“肠一日而九回”,凄婉动人。词至此收缩上片,一腔愁苦高潮暂告段落。

下阕:
闻说双溪春尚好”,语气陡然而转,词人刚刚还在流泪,现在却“也拟泛轻舟”了,似乎是微露一霎喜悦,心波叠起。然“闻说”,只从傍人处听说而已,可见自己整日独处,无以为欢;照应了上片“风住”“日晚”两句。“尚”、“也拟”,说明词人萌动了游春解愁的念想。但人未成行,心绪又转:“只恐”双溪舟小,载不动那么多愁苦。那么只有闭门负忧,独自销魂了。上文“欲语泪先流”一句至此便点出缘由。总起来看,整段下片,大意是说小小春游,不足以慰藉词人天大之愁。然作者却善于通过“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词,吞吐盘旋,翻腾挪转,“一转一深,一深一妙”(刘熙载《艺概》),把自己在特殊环境下顷刻间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情意婉绝,回肠荡气。
恩。你应该不要英文的吧,挺没有韵味的,就不给你贴啦、
第3个回答  2011-08-01
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喝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阕侧重于外形,下阕多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词的下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闻说双溪春正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这里,上阕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这首词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读者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第4个回答  2013-03-05
武陵春》,词牌名,又作《武林春》,又以贺铸词中引用李白《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句,别名《花想容》,双调小令,《填词名解》云:取唐人方干《睦州吕郎中郡中环溪亭》诗“为是仙才登望处,风光便似武陵春”。其名源出东晋陶潜《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语,故名。以毛滂词为正体,正体双调四十八字,上下阕各四句三平韵。李清照词为其变体,此变体下阕末句添一字,双调四十九字,上下阕亦四句三平韵。万俟咏词亦为其变体,此变体上下阕除首句外,每句皆添一字,双调五十四字,上阕四句三平韵,下阕四句四平韵。 武陵春北宋·毛滂风过冰檐环佩响,宿雾在华茵。剩落瑶花衬月明,嫌怕有纤尘。凤口衔灯金炫转,人醉觉寒轻。但得清光解照人,不负五更春。词牌变体(其一)武陵春宋代·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词牌变体(其二) 武陵春宋代·万俟咏燕子飞来春在否?微雨过、掩重门。正满院梨花雪照人,独自个、忆黄昏。清风淡月总销魂,罗衣暗、惹啼痕。漫觑著秋千腰褪裙,可怜是、不宜春。翻译武陵春宋代·李清照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还懒于梳头。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诉说苦衷,眼泪早已先落下。 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坐只轻舟前往观赏。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许多的忧愁。编辑本段代表作品北宋·毛滂《武陵春·风过冰檐环佩响》北宋·贺铸《武陵春·南国家人推阿秀》南宋·辛弃疾《武陵春·桃李风前多妩媚》南宋·连静女《武陵春·人道有情须有梦》 南宋·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1]编辑本段赏析这首《武陵春》为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喝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
 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半阕侧重于外形,下半阕多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
 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词的下半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闻说双溪春正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这里,上半阕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这首词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我们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2]编辑本段创作背景李清照的《武陵春》写与宋高宗绍兴五年也就是1235年。当时正值金兵南下宋朝面临国破人亡的局面。李清照携家眷避乱到当时一个叫金华的地方,环顾四周凄凉的环境回忆自己悲惨之往事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词。 李清照的词大概以靖康之变为分水岭呈现出两个不同的局面,前者主要写她思念自己的丈夫赵明诚的闺情之作,抒发的是一种渴望丈夫回来的感情,后者主要抒发的是自己在丈夫死后孤独地漂泊在外的悲哀之情,还有金人南下北宋灭亡河山破碎的感慨。此词完工与1134年十月当属后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