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

题目:一年后的相聚,哲学家末到,请为哲学家写几句合适的话,解释一下没到的原因。
(不是我的题目啊,是别人求助我,我也不懂得啦OTZ)
弟子们答:“长着杂草。”“对,”哲学家说:“现在旷野里是长满杂草,我想知道应该如何铲除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没想到,一心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然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铲子铲掉就行了。哲学家摇摇头。另一个弟子接着,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哲学家微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第三位弟子,撒石灰会除掉所有的杂草。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斩草要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吧,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铲除一片杂草,一年后,我们再到此地相聚。”一年后,弟子们都来了,不过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等哲学家,可是哲学家没有来。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净洁,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领它。

首先,这位哲学家的做法比较像苏格拉底和孔子的作风。苏格拉底把自己的方法称作“助产术”,孔子的教学方法可称之为“启发”,相似之处就是不直接告诉你道理知识,你要自己去悟。说到这儿,我想这套方法其实更像中国禅理的阐述方式。
其次,“要想让灵魂净洁,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领它”这句话让我联想到苏格拉底的“德性就是知识”,此外苏格拉底还有个名句“认识你自己”,这两句合起来就是说:一个人对他自己的认识就是关于德性的知识。苏格拉底认为人的心灵内部已经包含着一些与世界本原相符合的原则,为使灵魂不致盲目必须求助于灵魂内部的原则去发现真理,而这个原则就是德性。苏格拉底终其一生都在践行着“德性就是知识”这条准则,他知道什么是不正义,宁肯受到不正义的惩罚也不愿做不正义的事情,以求无愧心灵的自省。
那么,就替哲学家说句“德性就是知识”吧。
附:1.写了这么多,如果你不哲学专业的,那我说的可能有点偏了。一家之言,自圆其说罢了,还望提问者多加思考、批判。
2.我不同意楼上引康德的话来作为哲学家的话。头顶的星空是指理性,道德律令指实践即自由的领域,这正好对应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拿到此处来,不说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得说是大物小用了吧。当然,你如果只是把那句名言做通俗的理解也无可指摘。一己之见,旨在求知,远非攻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8-23
这意思就是让我们用美德拂去心中的杂念。至于哲学家为什么没有来,我觉得就是希望弟子们自己领悟,因为美德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这个答案如果出自哲学家之口就有点自夸的意思了,而谦逊恰恰也是一种美德。或者说因为是最后一课已经上完,一年后如果哲学家再来的话,最后一课也就不能称之为最后一课了,这样的最后一课给人的感觉也更加隽永,有点受用终生的意思。说点什么,借用康德的一句话:“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看了楼下的答案,也觉得自己理解不是很到位,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应该是比较贴切的。顶一下!
第2个回答  2011-08-19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地上的杂草易除,心里的杂草需要我们用时间用美德来占领。

一点建议,祝你好运!
第3个回答  2011-08-19
说实话,非常扯,非常没有生活经验。如果不除草,杂草是会弄死庄稼的!很简单的道理为啥偏举一个蹩脚的例子呢……一看就不是哲学家写的文章啊!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