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 寻根 寻根

本人姓赵,祖上于乾隆年间从山东省莱西县迁徙至辽南。现在本宗正在筹撰族谱,多方打听未能找到山东老家的根源,故在网上向山东老乡或者各地本宗同门求助,望知情者给予帮助。我们支系现在的范字排列为“...德、润、振、民...”
谁能将现有范字前两位和后两位排列出来者,格外追加500分,决不食言。
我希望真正知晓本宗范字排列(含德、润、振、民)的朋友回答我的问题。另外,我祖上的准确地址是:山东省登州府莱阳县水沟头。

赵 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点三。
寻根溯源
其起源有三:
1、以金天氏少昊为源起。司马贞的《史记• 索隐》指出:“《左传》郯国,少昊之后,而嬴姓盖起族也,则秦、赵亦祖少昊氏。”西周时,少昊之裔造父因功被赐于赵城,其后在战国时建立赵国,赵国亡后,子孙以国为氏。
2、为少数民族改赵姓而来。如汉代有赵安稽(匈奴人),赵曳夫(“南蛮”人),五代有赵国珍(牂牁酋长的后裔)。
3、赵宋王朝赐姓。先后有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复姓的历史人物,被赐姓赵。
得姓始祖
造父。少昊之裔,西周著名驭马能手。受幸于周穆王,传说他曾取良马八匹,献予王而御之,西行至昆仑,见西王母,乐而忘返。后闻徐州徐偃王反,遂亲御车驾,载着穆王日行千里,适时而返,得以平定乱事,因功被赐于赵城(今山西洪洞县赵城镇)。下传至赵襄子时,与韩、魏三分晋地,建立赵国,公元前二二二年赵为秦所灭。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赵姓,并尊造父为其始祖。
繁衍播迁
西周时,造父的第七代子孙叔带率部分宗族由周投晋,并 且昌盛壮大,在三国分晋时建立赵国,史称“去周如晋,赵姓始昌”。到赵国灭亡时,赵姓已分布于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秦始皇灭赵后,把代王嘉之后迁往甘肃天水,赵王迁被流放到今湖北房县。秦朝末年,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赵佗建立南赵国,又把赵姓活动范围推广至今两广和越南北部。西汉末年,赵飞燕姐妹被害,其族人被迫迁徙至辽西郡,也是赵姓人在东北活动的开始。东汉末年为避董卓之乱,洛阳人赵达避难迁居江东,真定人赵云赵子龙入蜀为将。北魏时,天水赵姓一支迁居洛阳,其后裔孙赵贵镇守并迁至武川(今内蒙古)。唐初,有赵姓将士在平“蛮獠啸乱”中开赴福建并定居。五代时,有赵姓随刘龚南汉政权在广州定居。据《宋史•宗室世系表》载:宋朝宗室分为三个支派,即太祖(赵匡胤)支派、太宗(赵光义)支派、魏王(赵廷美)支派。太祖支派分为燕王(赵德昭)支派和秦王(赵德芳)支派,燕王支派在北宋末年因外放做官而迁居如下地区:安徽颍州、四川蜀州(今崇庆)、江苏泰州、镇江、福建福州、泉州、江西吉安、湖北江陵、广东南雄等地,秦王支派则迁居如下地 区:浙江绍兴、湖州、台州、明州、婺州,福建福州、泉州,江苏真州、太平州;而魏王则降调至房州(今湖北房县),其子孙为官而迁徙地区有河南开封、洛阳,山东沂州、济州,福建汀州,江苏昆山、溧城,浙江秀水等。靖康之耻之后,徽钦二宗被掳往五国城(今黑龙江松花江口),太宗支派因此而在东北广大地区播迁繁衍。南宋初,康王赵构南迁杭州定都 ,则有赵姓移居江南,有的移居江苏常熟、有的移居江西上饶,南宋被灭,南宋宗室散逃至澎湖、潮阳等地,后在闽粤一带繁衍。自宋代以后,赵姓遍布全国各地。值得指出的是海外赵姓的播迁。明末,有赵姓不惜冒险远渡重洋到海外,其民族构成多种多样,聚居地为东南亚和美国。如瑶族中的赵姓在缅甸、老挝、越南和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都有分布;壮族中的赵姓散布于越南、老挝、泰国等地。
郡望堂号
赵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主要有以下几 个。1、天水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2、涿郡,治所在涿县(今河北涿州);3、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市;4、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5、颖川郡,治所在今河南禹县;6、平原郡,治所在山东平原县;7、汉阳郡,治所在冀县(今甘肃甘谷)。
堂号:
“半部”、“琴鹤”、“天水”、“孝思”、“谷治”、“萃涣”、“敬彝”、“创基”等。
宗族特征
1、赵姓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几百年。赵姓有君王、宰相 能臣、枭雄武将,均在各自领域广有建树。
2、家乘谱牒繁杂明了。
3、家规家训教诲后人。如楼张村赵姓有《家规纪略》,文载:“男自八岁入塾,以三十为率,……农时散而归田,农隙即复入塾。越三十,已成名者或入庠或中式,各营相当之务;各就其才之所近使任一职,或领农工或治圃事,或料厨事或守客厅。暇时习书史、业歧黄,家长俱不之问,惟不得玩好无益事业。……事无闲人,人无暇时。有不遵家规者,由家长召集族人共同斥责。若卑幼或有过失,则告于各主,令其约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7-12
我就把范氏家谱的内容摘录到下面:
今诸城、日照一带范氏后裔,主要有三支,按族谱所称,分别为东武范氏、诸城范氏、日照范氏。笔者属东武范氏。东武范氏主要分布在现诸城、高密、胶州、五莲一带百余村庄。近年来,出于寻根问祖的好奇,在族人的敦促下,对我支源流进行了初步探讨、考证,现将考证情况分述如下:

一、东武范氏当属文正公后裔

我家支谱是民国二十二年修,但谱上载有大明弘治五年五世祖宗明题写的《范氏族谱叙》和清康熙十三年十一世祖允文题写的《续修族谱叙》。弘治五年《叙》在开头便称:“吾范氏之入东武也,先代相传元季避兵由寿光县侯镇社来诸邑遂家焉,远祖有失讳字……世远年湮,无从稽考。国朝初,先高祖讳明德生,先曾祖兄弟四人嗣是生齿日繁,城市乡村,徙居不一,迄今五七世矣,功缌袒免,渐以失考,而谱纪未尝一叙……”这段文字已交代了我支迁来的时间、地点、缘由、分居概况,但因相隔五七世,一百多年,对于远祖,已无从考查,处于当时条件所限,也不可能考查。即便是始祖讳明德的名字,仅凭“相传”,也未必可靠。值此,我按谱上和我弟奉会提供的线索,从诸城查到高密,终于在高密柴沟炳武祖处查到民国四年续修的《东武范氏族谱》(以下简称《族谱》)全套。谱中除载有以上谱叙外,还载有明万历四十六年、清同治十三年、清光绪年间、民国四年若干叙、凡例等。其中在列入谱叙之首的清光绪年间同邑郭金范《叙》中,列举了昔范文正(讳仲淹)公置义田,赡疏属,以收族后,提到:“今石渠(十六世、清光绪戊甲倡修族谱者)一介寒素亦能秉承遗训,勤一世而尽心于宗族之间……其尊祖敬宗之心固无以遗也,可不谓范氏多贤乎?”由此,我联想到文正公青少年随继父在山东长山读书,后在青州为官,近年在龙口发现其后裔和族谱(中央电视台已报道),便在脑中形成一个疑问:我支是否文正公后?

经一年来多方查访,考证多部族谱认为,我支属文正公后裔有三种可能:

一是文正公二子忠宣房后。沾化、寿光(由沾化迁出)《范氏族谱》(清康熙二十二年十一世明徵纂定)《凡例》中云:“吾族之先传自饶州乐平,由乐平而玉田……然由玉田而沾化自元至正间仿也,历世相传,代有可据。”乾隆十四年十三世仔在《叙言》中又云:“余小子于今岁秋杪应本雀观察范公之聘,读书于历下之保厘堂。公固三韩人也,比入署阅其谱谍而知沈阳之范与沾化之范虽支分派别各有不同,而本木水源未尝或异也。按谱文正公次子讳纯仁,谥忠宣,忠宣公之子讳正国者,累官荆湖漕运使,宋末雇从隆佑太后至江西卜居临川,三传至讳良傥者,仕为迪公郎,自临川迁乐平,遂世为乐平人。又六世有讳岳者,明洪武时以通经授云梦县丞,失火燃烧卷籍,谪戌辽东沈阳。”从以上引文中看出,该支当属文正公后裔。而我支属从寿光县侯镇迁出,时间与该支从玉田迁沾化吻合,同属元末。但查侯镇根本无范姓,寿光与沾化相隔又近,是否我支也从玉田迁出,在侯镇落脚后迁诸城?再从该支始祖的名字上看,该支为“好礼”,我支为“明德”,似字意有联系。该支与我支二世字号又同为“克”字,该支二世祖为克恭,我支二世祖兄弟四人依次为:克敬、克忠、克诚、全。将“敬、忠、诚、全”四字联系起来,似缺少一字,如加上“恭”字,则成为“恭、敬、忠、诚、全”了,似乎在理。他们是否为叔伯兄弟?再是我支是因战争避难而迁的,寿光侯镇地处偏远,并非兵家必争之地,而玉田则不同,属幽燕之地,临近帝都,自古战事频繁,元末更甚,“至正兵起,有范克恭者随母罗氏避难山东之沾化”(十六世楮贻撰《范氏源流》)。按此道理,我支从此迁出,就有可能。

二是文正公四子侍郎房后。如我支始祖不是暂住,而是常住,那就是老户,这样的老户在山东廖廖无几。经查阅山东史籍知,元末战争使山东“多无无人之地”,至明初“皇诏插迁”,大批迁民入境,才逐步繁衍。这样的范氏老户,近处大概只有益都之金岭镇一支,别无二户。芝阳(龙口)保存的清光绪十六年《范氏家谱》叙言中载:“芝阳范氏本文正公四子侍郎房之后裔也。文正公世居苏州,至六世良裘祖于开喜年间宦游青州,遂寄籍于金岭镇,子姓繁衍。明洪武间,和之祖以军之黄……”在《侍郎房世纪》中又云:“良裘,公爽次子……,宦游四方,其后无闻。此苏州旧谱所纪也。考金岭旧谱云,自良裘祖官于青州,其后子孙因世居益都之金岭镇,明洪武年间和之祖以军之黄遂家焉。”在《侍郎房益都世系图》中又有“和之,居黄县”一栏。据此,该支属文正公后裔无疑。在这一图表中,还有十支失考,占总支数的三分之二。其中十世、十一世就有七支。在十一世失考支派中,有一支叫成德,与我支始祖明德只有一字之差。这很有可能就是一人。前面已说过,我支首次修谱因“世远年湮,无从稽考”,仅靠口传,将尾音相同的“成”字传成“明”字不是没有可能。从时间上推算,以上失考七支,正在元末战争时。金岭镇又处交通要道,属重灾区无疑,这与我支元末避兵吻合。再者,金岭镇与寿光侯镇不过百里,同属青州府辖,互相迁徙,路途方便,现寿光城南沙阿一带仍有一支,清光绪年间所修族谱明确记载:“我范姓远祖乃江苏上江县,文正仲淹第四子也”,亦或迁自金岭镇。

三是文正公后其他诸房。《族谱》世系表前有一页为“远祖存考”,有一远祖为“良甫”,在已查阅的族谱中虽未查到,但知其“良”字辈,就是文正公后诸房第六世的字号。谱载,文正公在皇佑二年亲修家谱并为之作叙,为十六房(除四子四房外,另有旁支十二房)择定二十字为二十世字号:“仲、纯、正、直、公、良、士、宗、文、伯、叔、子、希、昌、彦、友、善、可、弥、安”。其中第六世号为“良”。但“良”字辈在十六房中人数众多,且多有失考者,一时难以查清,有待继续考查。

为做进一步考证,我还由近而远,在本省查阅了诸城、日照、栖霞、菏泽、曹州、定陶等地的范氏祖谱,均与我支不合意。

二、东武范氏徙居状况

查《族谱》及支谱得知,我东武范氏始祖讳明德迁来后,先在诸城东门外落脚,到三世,长支兄弟二人全迁柴沟河南范家大村(时属诸城县,现属高密市),二支、三支仍在原处,四支早被抽丁应役,无子嗣。此时我支形成了诸城、范家大村两处居住中心。到五世,长支叔兄弟二十一人中,又有一人即我祖讳浩迁回诸城城里。到八世祖讳彻随定居城东门外龙王庙子。在此前后,长支中又有六世一人迁镇武庙,七世一人迁黄疃,六世一人迁东关,八世、九世各一人迁朱庙,十世二人迁范家草场,九世一人迁凉台,一人迁范家岭,一人迁南朱解,八世一人迁凉湾崖(以上现属诸城);九世一人迁双庙子,八世一人迁小庄,十世二人迁牛氏,一人迁赫家村,七世一人、九世四人迁葛家村(以上现属高密)。二支中六世一人迁柏戈庄,一人迁镇武庙,一人迁东关,一人迁埠口(以上现属诸城);八世一人迁丘家庄(现属五莲)。三支中六世一人迁胶州岳家庄。此后自十世始,又有许多村庄范姓分别从这些村庄陆续迁出。而流动最大的,则是明末战争。《族谱凡例》载:“十世间遭东兵之变,伤掳甚众,伤者固不忍言矣,至于掳者,或异日蒙,恩赦还或异处昌大族姓均未可知。”时诸城城里,“不幸遇壬午之变,杀伤者十之五六,逃亡者四之二三”,我支共有四十九支在谱上记为失考。其中包括我本支。我支十三世祖讳绳武已迁五莲山前南辛庄(现属叩官镇),十四世祖讳思礼再迁淘浪泊(现属潮河镇),而《族谱》上则记失考,至使《族谱》修后的十八年,不得不专修了支谱。在五莲县,我支还有类似村庄。如松柏乡的李子店、高泽镇的高泽一支从范家柏戈庄迁出,许孟镇的泊子一支从黄疃迁出,户部乡的吴家庄一支从诸城迁出,原谱均无记载。

我支二次从龙王庙子迁出的还有现属诸城的团埠子、管家大村、梁家店子、会里、曹戈庄、宋戈庄、曹家屯、东徐家庄,其中西徐家庄与我同为十世祖讳从曾、十一世祖讳之齐后,由龙王庙子迁出,《族谱》上亦无记载。现属五莲的还有许孟镇的李戈庄、王家车村、薛村。另许孟镇的段家庙,街头镇的于家丰台、罗家丰台等村庄,则分别从朱庙、东范家岭迁出。

三、东武范氏与诸城范氏、日照范氏的关系

诸城范氏现主要分布在诸城西范家岭、指挥、祝家楼、青墩、楼子、昌城等村,另有一支迁莒州。五莲主要有许孟镇的范家车村、花园,户部乡的槎河等村。《诸城范氏族谱》叙言称:“吾范氏先世为江左苏州人,后迁山右太古县,明迁诸城之西北岭上村……”。日照范氏以东港区三庄乡范家楼及周围村庄为主,分布现属东港区、莒县、五莲县数十村庄。其中东港还有高庄、官庄、丘家小同、傅团、陈家庄、东家庄、滕家庄、塔岭、河山、卞家庄、草泊等村。莒县有吉家店子、范家庄子、门庄、范家岭、水木庄等村。五莲有潮河镇的丹土村、街头镇的阎马庄、高泽镇的满堂玉、于里镇的南营等村。日照《范氏家乘》光绪十七年序中载:“吾范氏值元末沿江兵起,自苏州避兵海州之东海,明初徙日照。”其《支派纪略》又载:“闻青州同姓曰,元末大乱,吾氏自苏州避乱至海州东海,明清平静有回苏州,有居海州赣榆者,有迁山东者。”苏州乃文正公祖居和创建义庄,赡养同族,家族成员集居之地,其后十六房多出于此。以上二支迁自苏州,亦有可能属文正公后裔,与我支为同根之木。

另我支支谱还载有民国二十二年庆澜、庆淦、怀珍、桂秋同志的《择字命名说》:“诸日莒县吾范氏家谱所以记名讳别宗也,今之修谱,家多户口纷繁益盛,往往孙犯祖讳,侄冒叔名,实为族间憾事。兹择定二十字列左,以作命名之规定。诸邑一支自十八世始,每世按一字。日照、莒县一支自十一世始,每世依然,不须紊乱……”二十字是:

锡、庆、重、伟、奉、开、承、世、运、隆、大、宗、全、镇、建、肇、裕、福、长、同。

查我家支谱叙,以上《命名说》是当年在范家楼修谱会议上,由日(东港)、诸(含五莲)双方代表择定。此后,日、莒一支和诸城一支中参加会议的部分村庄如范家柏戈庄和淘浪泊、李子店、高泽等,便按以上要求命名,余仍按原谱命名不变。此事,也进一步证明了东武范氏与诸城范氏、日照范氏的关系

四、河南省沈丘县范氏家谱的统计:

第一辈:庭。第二辈:泰、洪。第三辈:同、国。

第四辈:风、振、学、志。第五辈:金、敬、文。

第六辈:东、庆
第2个回答  2007-07-10
赵 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点三。
寻根溯源
其起源有三:
1、以金天氏少昊为源起。司马贞的《史记• 索隐》指出:“《左传》郯国,少昊之后,而嬴姓盖起族也,则秦、赵亦祖少昊氏。”西周时,少昊之裔造父因功被赐于赵城,其后在战国时建立赵国,赵国亡后,子孙以国为氏。
2、为少数民族改赵姓而来。如汉代有赵安稽(匈奴人),赵曳夫(“南蛮”人),五代有赵国珍(牂牁酋长的后裔)。
3、赵宋王朝赐姓。先后有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复姓的历史人物,被赐姓赵。
得姓始祖
造父。少昊之裔,西周著名驭马能手。受幸于周穆王,传说他曾取良马八匹,献予王而御之,西行至昆仑,见西王母,乐而忘返。后闻徐州徐偃王反,遂亲御车驾,载着穆王日行千里,适时而返,得以平定乱事,因功被赐于赵城(今山西洪洞县赵城镇)。下传至赵襄子时,与韩、魏三分晋地,建立赵国,公元前二二二年赵为秦所灭。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赵姓,并尊造父为其始祖。
繁衍播迁
西周时,造父的第七代子孙叔带率部分宗族由周投晋,并 且昌盛壮大,在三国分晋时建立赵国,史称“去周如晋,赵姓始昌”。到赵国灭亡时,赵姓已分布于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秦始皇灭赵后,把代王嘉之后迁往甘肃天水,赵王迁被流放到今湖北房县。秦朝末年,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赵佗建立南赵国,又把赵姓活动范围推广至今两广和越南北部。西汉末年,赵飞燕姐妹被害,其族人被迫迁徙至辽西郡,也是赵姓人在东北活动的开始。东汉末年为避董卓之乱,洛阳人赵达避难迁居江东,真定人赵云赵子龙入蜀为将。北魏时,天水赵姓一支迁居洛阳,其后裔孙赵贵镇守并迁至武川(今内蒙古)。唐初,有赵姓将士在平“蛮獠啸乱”中开赴福建并定居。五代时,有赵姓随刘龚南汉政权在广州定居。据《宋史•宗室世系表》载:宋朝宗室分为三个支派,即太祖(赵匡胤)支派、太宗(赵光义)支派、魏王(赵廷美)支派。太祖支派分为燕王(赵德昭)支派和秦王(赵德芳)支派,燕王支派在北宋末年因外放做官而迁居如下地区:安徽颍州、四川蜀州(今崇庆)、江苏泰州、镇江、福建福州、泉州、江西吉安、湖北江陵、广东南雄等地,秦王支派则迁居如下地 区:浙江绍兴、湖州、台州、明州、婺州,福建福州、泉州,江苏真州、太平州;而魏王则降调至房州(今湖北房县),其子孙为官而迁徙地区有河南开封、洛阳,山东沂州、济州,福建汀州,江苏昆山、溧城,浙江秀水等。靖康之耻之后,徽钦二宗被掳往五国城(今黑龙江松花江口),太宗支派因此而在东北广大地区播迁繁衍。南宋初,康王赵构南迁杭州定都 ,则有赵姓移居江南,有的移居江苏常熟、有的移居江西上饶,南宋被灭,南宋宗室散逃至澎湖、潮阳等地,后在闽粤一带繁衍。自宋代以后,赵姓遍布全国各地。值得指出的是海外赵姓的播迁。明末,有赵姓不惜冒险远渡重洋到海外,其民族构成多种多样,聚居地为东南亚和美国。如瑶族中的赵姓在缅甸、老挝、越南和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都有分布;壮族中的赵姓散布于越南、老挝、泰国等地。
郡望堂号
赵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主要有以下几 个。1、天水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2、涿郡,治所在涿县(今河北涿州);3、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市;4、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5、颖川郡,治所在今河南禹县;6、平原郡,治所在山东平原县;7、汉阳郡,治所在冀县(今甘肃甘谷)。
堂号:
“半部”、“琴鹤”、“天水”、“孝思”、“谷治”、“萃涣”、“敬彝”、“创基”等。
宗族特征
1、赵姓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几百年。赵姓有君王、宰相 能臣、枭雄武将,均在各自领域广有建树。
2、家乘谱牒繁杂明了。
3、家规家训教诲后人。如楼张村赵姓有《家规纪略》,文载:“男自八岁入塾,以三十为率,……农时散而归田,农隙即复入塾。越三十,已成名者或入庠或中式,各营相当之务;各就其才之所近使任一职,或领农工或治圃事,或料厨事或守客厅。暇时习书史、业歧黄,家长俱不之问,惟不得玩好无益事业。……事无闲人,人无暇时。有不遵家规者,由家长召集族人共同斥责。若卑幼或有过失,则告于各主,令其约束。”
名人精粹
赵武灵王:名雍,战国时赵国的第六位国君,改革赵军传统装束,实行“胡服骑射”,提高了赵军战斗力,使赵国成为战国后期一度能与秦国抗衡的军事强国。平原君赵胜:战国四大公子之一,以“食客数千人”而著称。赵奢、赵括父子:赵奢善用兵,因功被封马服君。赵括善于纸上谈兵,短于实践,被秦名将白起击败于长平,四十万赵军被活埋。赵高:秦二世时宰相,指鹿为马,独断专横。赵云:常山(今河北正定)人,三国时蜀名将,勇武果敢,刘备曾赞誉他一身是胆。赵匡胤:河北涿州人,陈桥兵变,建立宋朝,杯酒释兵权,加强中央集权。赵普:蓟(今北京市西南)人,北宋初期的贤相,为北宋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美誉。宋徽宗赵佶:政治上昏庸,丧权辱国,被俘后禁于金国,艺术上却卓尔不群,曾创立宫厅院体画派,其书法被称为“瘦金体”。赵孟兆页: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元代杰出书画家,其笔法圆转遒丽,人称“赵体”。对后世影响甚深,人称一代宗师。赵之谦: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清末三大画家之一,其书、画、篆刻对后世都影响甚深。赵戴文:山西五台人,同盟会会员,国民党元老,民国时任国民党山西省主席。赵登禹:山东荷泽人,国民党二十九军师长,长城抗战血战赤峰口,芦沟桥事变后,在保卫北平的战斗中壮烈捐躯,是抗战中最早牺牲的中国军队高级将领之一。赵树理:山西沁水人,当代著名作家,著有《三里湾》、《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等,其语言朴实生动,多反映当时新农村生活。赵元任:天津人,当代语言学家,通晓中、英、德、法等多种语言,诸多领域,颇有建树,在学术界享有盛誉,著述颇丰,有《中国语入门》、《现代吴语的研究》、《语言问题》、《赵元任歌曲选》等。
参考资料:http://www.cnbjx.com/Baijia_show.asp?id=201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453153.html?si=1

第3个回答  2007-07-17
【赵姓字辈】
西平赵氏辈序为:“仲才恭凤之,天良景成增,殿启从名圣,尊严宜思齐,高远庆咸若,熙甫昭封题,传世振兴荣,福善尽登昌,观君培惠儒,文理济函光,锦琳育升茂,桢廉贺卫襄,硕权宏志顺,英敏贵端刚。”

《山西沁水县赵姓族谱》老字派为:“忠、和、树、德,孝、友、传、芳”。重点是“忠”、“孝”,目标是“德”、“芳”。

《天水堂赵姓族谱》同治辛未年重修版老派字号为:
以洪壬万庭,为子若卿成,荫必望显单,立良应之文。

《天水堂赵姓族谱》的续派二十字号:
添心常祜善,人贵自光宗,世业开宏远,英华庆国隆。

《慈溪鸿庄赵氏宗谱》载有其家族的百代行辈,号《百代歌》:
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顺昌期崇隆,尊显和易纯熙圣神文,
武卓荦英奇温良恭俭,仁敬孝慈持行瞻视动,作威仪纪纲法度礼乐,
书诗切磋磨琢学问辨,思格致诚正修齐平治,疑丞辅弼明听翼为周,
召伊傅稷契皋夔勋劳,阀阅锤鼎常旗衣冠俎豆。
赵 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点三。
寻根溯源
其起源有三:
1、以金天氏少昊为源起。司马贞的《史记• 索隐》指出:“《左传》郯国,少昊之后,而嬴姓盖起族也,则秦、赵亦祖少昊氏。”西周时,少昊之裔造父因功被赐于赵城,其后在战国时建立赵国,赵国亡后,子孙以国为氏。
2、为少数民族改赵姓而来。如汉代有赵安稽(匈奴人),赵曳夫(“南蛮”人),五代有赵国珍(牂牁酋长的后裔)。
3、赵宋王朝赐姓。先后有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复姓的历史人物,被赐姓赵。
得姓始祖
造父。少昊之裔,西周著名驭马能手。受幸于周穆王,传说他曾取良马八匹,献予王而御之,西行至昆仑,见西王母,乐而忘返。后闻徐州徐偃王反,遂亲御车驾,载着穆王日行千里,适时而返,得以平定乱事,因功被赐于赵城(今山西洪洞县赵城镇)。下传至赵襄子时,与韩、魏三分晋地,建立赵国,公元前二二二年赵为秦所灭。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赵姓,并尊造父为其始祖。
繁衍播迁
西周时,造父的第七代子孙叔带率部分宗族由周投晋,并 且昌盛壮大,在三国分晋时建立赵国,史称“去周如晋,赵姓始昌”。到赵国灭亡时,赵姓已分布于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秦始皇灭赵后,把代王嘉之后迁往甘肃天水,赵王迁被流放到今湖北房县。秦朝末年,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赵佗建立南赵国,又把赵姓活动范围推广至今两广和越南北部。西汉末年,赵飞燕姐妹被害,其族人被迫迁徙至辽西郡,也是赵姓人在东北活动的开始。东汉末年为避董卓之乱,洛阳人赵达避难迁居江东,真定人赵云赵子龙入蜀为将。北魏时,天水赵姓一支迁居洛阳,其后裔孙赵贵镇守并迁至武川(今内蒙古)。唐初,有赵姓将士在平“蛮獠啸乱”中开赴福建并定居。五代时,有赵姓随刘龚南汉政权在广州定居。据《宋史•宗室世系表》载:宋朝宗室分为三个支派,即太祖(赵匡胤)支派、太宗(赵光义)支派、魏王(赵廷美)支派。太祖支派分为燕王(赵德昭)支派和秦王(赵德芳)支派,燕王支派在北宋末年因外放做官而迁居如下地区:安徽颍州、四川蜀州(今崇庆)、江苏泰州、镇江、福建福州、泉州、江西吉安、湖北江陵、广东南雄等地,秦王支派则迁居如下地 区:浙江绍兴、湖州、台州、明州、婺州,福建福州、泉州,江苏真州、太平州;而魏王则降调至房州(今湖北房县),其子孙为官而迁徙地区有河南开封、洛阳,山东沂州、济州,福建汀州,江苏昆山、溧城,浙江秀水等。靖康之耻之后,徽钦二宗被掳往五国城(今黑龙江松花江口),太宗支派因此而在东北广大地区播迁繁衍。南宋初,康王赵构南迁杭州定都 ,则有赵姓移居江南,有的移居江苏常熟、有的移居江西上饶,南宋被灭,南宋宗室散逃至澎湖、潮阳等地,后在闽粤一带繁衍。自宋代以后,赵姓遍布全国各地。值得指出的是海外赵姓的播迁。明末,有赵姓不惜冒险远渡重洋到海外,其民族构成多种多样,聚居地为东南亚和美国。如瑶族中的赵姓在缅甸、老挝、越南和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都有分布;壮族中的赵姓散布于越南、老挝、泰国等地。
第4个回答  2007-07-11
赵 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点三。
寻根溯源
其起源有三:
1、以金天氏少昊为源起。司马贞的《史记• 索隐》指出:“《左传》郯国,少昊之后,而嬴姓盖起族也,则秦、赵亦祖少昊氏。”西周时,少昊之裔造父因功被赐于赵城,其后在战国时建立赵国,赵国亡后,子孙以国为氏。
2、为少数民族改赵姓而来。如汉代有赵安稽(匈奴人),赵曳夫(“南蛮”人),五代有赵国珍(牂牁酋长的后裔)。
3、赵宋王朝赐姓。先后有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复姓的历史人物,被赐姓赵。
得姓始祖
造父。少昊之裔,西周著名驭马能手。受幸于周穆王,传说他曾取良马八匹,献予王而御之,西行至昆仑,见西王母,乐而忘返。后闻徐州徐偃王反,遂亲御车驾,载着穆王日行千里,适时而返,得以平定乱事,因功被赐于赵城(今山西洪洞县赵城镇)。下传至赵襄子时,与韩、魏三分晋地,建立赵国,公元前二二二年赵为秦所灭。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赵姓,并尊造父为其始祖。
繁衍播迁
西周时,造父的第七代子孙叔带率部分宗族由周投晋,并 且昌盛壮大,在三国分晋时建立赵国,史称“去周如晋,赵姓始昌”。到赵国灭亡时,赵姓已分布于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秦始皇灭赵后,把代王嘉之后迁往甘肃天水,赵王迁被流放到今湖北房县。秦朝末年,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赵佗建立南赵国,又把赵姓活动范围推广至今两广和越南北部。西汉末年,赵飞燕姐妹被害,其族人被迫迁徙至辽西郡,也是赵姓人在东北活动的开始。东汉末年为避董卓之乱,洛阳人赵达避难迁居江东,真定人赵云赵子龙入蜀为将。北魏时,天水赵姓一支迁居洛阳,其后裔孙赵贵镇守并迁至武川(今内蒙古)。唐初,有赵姓将士在平“蛮獠啸乱”中开赴福建并定居。五代时,有赵姓随刘龚南汉政权在广州定居。据《宋史•宗室世系表》载:宋朝宗室分为三个支派,即太祖(赵匡胤)支派、太宗(赵光义)支派、魏王(赵廷美)支派。太祖支派分为燕王(赵德昭)支派和秦王(赵德芳)支派,燕王支派在北宋末年因外放做官而迁居如下地区:安徽颍州、四川蜀州(今崇庆)、江苏泰州、镇江、福建福州、泉州、江西吉安、湖北江陵、广东南雄等地,秦王支派则迁居如下地 区:浙江绍兴、湖州、台州、明州、婺州,福建福州、泉州,江苏真州、太平州;而魏王则降调至房州(今湖北房县),其子孙为官而迁徙地区有河南开封、洛阳,山东沂州、济州,福建汀州,江苏昆山、溧城,浙江秀水等。靖康之耻之后,徽钦二宗被掳往五国城(今黑龙江松花江口),太宗支派因此而在东北广大地区播迁繁衍。南宋初,康王赵构南迁杭州定都 ,则有赵姓移居江南,有的移居江苏常熟、有的移居江西上饶,南宋被灭,南宋宗室散逃至澎湖、潮阳等地,后在闽粤一带繁衍。自宋代以后,赵姓遍布全国各地。值得指出的是海外赵姓的播迁。明末,有赵姓不惜冒险远渡重洋到海外,其民族构成多种多样,聚居地为东南亚和美国。如瑶族中的赵姓在缅甸、老挝、越南和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都有分布;壮族中的赵姓散布于越南、老挝、泰国等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