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纸上谈兵"的事例

赵括除外!!!

战国时期,赵奢是赵国名将。他的宝贝儿子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夸夸其谈。大部分赵国人都认为赵括有两把刷子;但是赵奢不以为然,因为赵括把行军打仗想象的太浪漫了,仅仅是纸上谈兵。后来秦国白起帅军侵犯赵国,廉颇深沟高垒,避其锋锐。白起用反间计;赵王中招了,怀疑廉颇督战不力,决定阵前易帅。赵王素闻赵括之名,决定任用。此时赵奢已死。结果赵括的母亲跪请赵王,不要任用赵括。赵王不听,最后赵括的母亲提了一个要求,如果赵括打了败仗,自己免受牵连,赵王只好答应,虽然他认为这是不可能的。结果赵括果然栽了,40万赵军全军覆没。
这个是纸上谈兵故事的来源,在三国时期还有一类似的例子。这个例子还被编成了戏文,很多老百姓都知道这件事:马谡失街亭。
刘备死后,诸葛亮大权一把抓。高手寂寞,只有马谡可以跟得上他的境界,因此两个人很谈得来。在七擒孟获之时,很多人不理解丞相为什么捉了又放,白费力气,只有马谡了解他的战略意图。
平蛮之后,蜀国无后顾之忧,一心一意开始北伐。结果遇上了司马懿这对手。再一次战役中,街亭成了双方必争之地。马谡自告奋勇去手街亭。他此行十分负气。当年,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之时,曾经告诫诸葛亮,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马谡背了这么一个名声,一直想找机会在实战中证明自己。机会终于来了。马谡再三请求,加上诸葛亮也确实欣赏他,就派了他这个差事,另派王平协助他完成工作。二人帅军到了街亭,看了一下地势。交通要道左边有一座高山。马谡要在高山之上驻军,王平不同意,说应该先守住交通要道。马谡说:“我在高山上驻军,居高临下,势如破竹,难道你没有读过兵书么?”王平答道:“可是,如果被敌人在山脚团团围住,怎么办?”马谡哈哈大笑:“子不闻兵法云:‘置诸死地而后生’乎?”王平又劝,无奈辩论不过。最后说:“如果将军执意这样做,我想另外领一支军队在山下驻扎”马谡冷笑道:“好,你不听主帅号令,我就分你五千军队,你自行安排。事成之后,可不要回来跟我抢功劳!”
此时司马懿正帅军赶往街亭。前方探马回报:马谡已经先到街亭。司马懿闻言大惊,喟然叹曰:“诸葛亮太牛了,我不是个啊!”探马又报:马谡驻军在山上,另有一军在山下,五千来人,不知是谁统领。司马懿一听大喜:“马谡果然中看不中用,天助我也!”于是,司马懿径往街亭,王平区区5000兵马那里抵挡得住,司马懿团团围住小山,断了水道。马谡军军心大惧,司马懿又打出投降免死的广告,军士纷纷投降,马谡也无法可施,见大势已去,率领亲军突出重围,回见诸葛亮。诸葛亮失了街亭要地,也只好撤兵回汉中。下面就是“孔明挥泪斩马谡”了。
在马谡之前,还有一例。就是魏国驸马夏侯懋。夏侯懋是夏侯渊之子,曹操感念夏侯渊,因此对夏侯懋倍加恩宠。夏侯懋也没有多少自知之明。听说诸葛亮来讨伐魏国,非要挂帅上阵,显摆显摆。即将被孔明骂死的王朗提了一点反对意见,夏侯懋立刻发火,王朗也只好不吭声了。就这样,夏侯懋到了陕西,被诸葛亮狠狠的戏弄了好几次,最后放了他。诸葛亮说:“我放夏侯懋好比放掉一只鸭子,得到姜伯约是得到一只凤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7-12
  比如项羽这个笨蛋。如果不是他纸上谈兵,怎么能让刘邦这个混混得了天下。

  分析几件项羽纸上谈兵的几件大事,给大家分享一下。战争的描写我就不写了太多了的,估计三岁小娃娃都能背的出来。

  从巨鹿之战看项羽的战略
  战略是指在地图上指挥战争的艺术,而战术是在地面上指挥战争的艺术,派兵布阵,具体部署是指大战术,使兵器的力量发挥大最大为普通战术。虽然历史上楚汉之争中很多大的战役比如“彭城之战”是项羽胜了,但最终以项的失败而结束了楚汉之争,这正说明了项羽的纸上谈兵,一届武夫,不能得什么派兵布阵,而只知道使武器和兵力的力量发挥的最大的家伙,所以说这样的战术只是普通战术。

  整个战局,项羽的精锐在东西两个战场上疲于奔命,最后在坚城之下损失殆尽。他可以说是始终在被动挨打,身为统帅,他不能改变这一不利局势,主要是由于他的战略还没有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用人方面也极为不善;以及在前期的种种不重视人才的做法,导致后期无独当一面的人将之才,以至在几个战场上疲于奔命,导致了最后的失败。惜乎,以霸王之才,起于江东,攻必克,战必取,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天下,在军事史上留下了赫赫有名的巨鹿,彭城之战!可惜由于他的个性缺陷,政治上的错误以及军事战略上的失误而失去了天下。
  我这里讨论的“纸上谈兵”的“兵”是战术,不是某一次战争,所以最终我的结论,项羽在整个楚汉之争中是“纸上谈兵”。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7-11
应该是赵国的赵括,赵奢之子,纸上谈兵被秦大破40万,这就是最正确的答案了
第3个回答  2007-07-11
三国里的误失街亭
就是马谡哪个小子吹,最后把街亭给丢了,让诸葛亮个灭了的那回
第4个回答  2007-07-11
很多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