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研究佛学修行佛法的初学者或者是有修行者,大家一起进来聊聊,我非常疑惑,可以说我没有悟性

我本身就是一个学佛之人,很惭愧的是我现在是初学者知道的少之又少,正因为这样我便在网上找寻很多的关于自己要修行的注意的事项如何修行等,很开心的是我看到了很多的和我一样的朋友都在修行,这样我很开心,我并没有因为找到解决疑惑而开心,我反而更加疑惑的是,好多和我一样初学佛学的朋友,遇到一些疑问,好多的朋友我最常看到的就是:一,把带有疑问的朋友的经文长篇大论给找出来,让自己去领悟,如果自己可以领悟的话还需要求解吗?二:那就是有一些修行高的朋友,则会用自己的语言把其中的意思说出来,可是说的跟经书一样,说的那么深奥,我们只是一个凡人,用白话沟通大家都比较明白,相信我说的这些话一定有人说我,那是我佛性佛跟没有怎么样的,我承认,我更加承认我是一个凡人,正因为这样我才修行的,我不知道那些人是真正的为需要的人说答案还是在炫耀自己的修行很高,悟性很好,再次很抱歉说出这样的话,我只是希望大家都在一心修佛,不要因为自己的修行略高的时候,而贡高,金刚经或者心经等等所有的经书经文都好,一起讨论一起纠正一起修行,不要拿自己的感觉很好的德行,来用那样看不懂的语言来告知,你是不是修行很好,不是在于表面,而是在于心,很抱歉,我的语言其实没有任何的针对性,只是希望大家能够更好的一起修行佛法,让自己更上一层楼,接触障难,如果有说错地方,还请谅解,阿弥陀佛

1.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
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
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贝旺旭仁波切 为师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江央确吉宁玛仁波切
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 !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分明,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4.修行需要先消业障,在消业障方面《地藏菩萨本愿经》甚佳,读经、念: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名号。
《地藏菩萨本愿经》: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益,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8-12
如果喜欢故弄玄虚,玩“禅理”的网友我会躲得很远,这种人虽然可以“示现”谦虚,但是骨子里的高人一等姿态是怎么掩盖也掩盖不住的。
还有一种人,刚开始也许很好,然后也热心网友一捧,真把自己当成百年难得一见的高人了,也玩起玄机来,以前百度一个禅宗吧的吧主就是如此,后来被高人一弄,十分狼狈。还有一个,在百度佛教类吧里写了几年禅诗,被公认的”有修行“,却推荐一篇所谓的某人游历净土游记,被破了所谓的金身
这种人,佛法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种满足虚荣的工具,楼主也不用太把他们当回事。

楼主老强调自己是凡人,我不知道凡人的定义是什么?
如果说除了已经证得圣果的阿罗汉,菩萨,佛等圣人之外的都是凡人的话,那么我可以做这样一个定义,不关是我们,很多线上有民望的,有德行的高僧大德未必不是凡人,只不过这些人里面,有些事沽名钓誉,有些确实真实的实践佛法并热心分享给众生。这样的人,我们会把他当圣者去尊敬。

学佛,谦虚是一种态度,我们要谦虚的去对待能够给我们带来正见的长者或者同修,即使他可能不是圣者,但他是我们的老师。
同样的,学佛也需要自信,学佛的人,喜欢走两个极端,一个是把自己当成百年不遇的天才,喜欢整天《金刚经》(尽管他很可能只知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一句)或者《心经》(可能也就知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挂嘴边,但对于最基础的三皈依五戒却不关心不懂。其实这种人还不如你。

另外一个是把自己当白痴,什么都是以大德为主,大德说。百度提问的佛友很大程度上都有这个问题,比如很多其实自己百度就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却非要用知道来问别人,这种习惯其实不好,因为有些问题是在是太简单了(简单到他一百度,百度百科里就直接有答案,但他却宁愿等我去百度然后他给我分)。试着尝试去自己解决问题是提高自己的一个方式,我觉得是这样。很多知道网友提的问题,其实我也不知道,但我试着去找答案,去了解,然后再把答案回馈给他,这期间,其实收获最大的是我自己,自己找的东西印象会更深刻。

老实说,作为在家,尤其是在这个世俗中挣扎求生之余能腾出时间学佛的我们,真没有几个敢说自己有修行的。能混个百度宗教达人当当,并不见得比别人修行多好,只是因为我们更愿意专注别人不愿意专注的比较基础的应该是众人皆知的但骗骗人们不喜欢专注的东西,所以才感觉能回答很多问题。但是,如果涉及了比较深奥的空有,唯识等问题,其实已经是不适合放在知道上了。

最后楼主,不用在意某些人的故作玄虚,用别人看不懂的文字去回答,弄得很深奥,很大的程度是因为回答的那个人其实他也不懂,如果白话解释,馅就露了,为了面子,他必须要做高人状,这种人不理会就是。
第2个回答  2011-08-13
除 自我炫耀 之外 的情况 。

所谓境界高,指过来人。一样经历初学、接触佛法时的迷惑、烦恼、障碍。正因为站在前方,才能够指导错误的所在。 在知道中,回答宗教问题超过一、两年的人有许多。特别是级数高的人,所答一般只言片语。实际上佛修到一定境界,是不想再回答初学者的问题。他们所言的其实就是最简明的法门。

那么、除自我炫耀之外 。依旧答辩的 1、生慈悲心。或发愿与诸人共同进步。 2、依靠答辩审视对佛理的参悟。

那么。对于一些迷惑的问题。在过来人中看来,有些问题是愚蠢的。 然后有些人不会答问题、而是叫问者继续研习。因为 水到渠成 ,看的佛经多了、类通而明、所惑皆不惑。

实际上可以答辩的问题。 是讨论佛经经理、 关于经文的领悟(依靠别人的解释来帮助自己领悟)、 某些概念(如,相、住、受、这些基本却十分重要的概念)。

如果是:何为禅、何为佛、为什么存在、有轮回否、这之类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

僧人也会互相研讨,但所讨论的即上述三类(又有关于出处宗门的讨论)。

而相对于大多只是在家研习的人而言。与他人互相讨论。于实证修行不益、于慧生不利(自我洞察力、领悟力的提高)。

为什么要强调 戒定慧 。因为 守戒而有定力、 定则生慧。定、慧是破除所有妄见、执障的不二法门。

另外对于混迹于论坛、群中的人 鱼龙混杂。妄见、偏见极多。易受影响。

有些喜欢引大段经文的回答,许多人不愿意看。因为经文很苦涩 且 多为故事性的内容。但其实是一番苦心。金刚经 非常适合于定中思维,其讲述佛与诸佛子的对话 其中蕴含无限佛理,有经验的就会明白,就像看一遍故事之后 细细的回想揣摩 ,就能领悟很多洞悉。

南怀瑾讲过自己研习佛经的经验,遇到不懂、半知不懂的,不理不问、不执不惑。而待他静静的观想整篇的经文,所惑陡然了悟。这便是 水到渠成、类通而明 。

应完善扩大认知范围、不必局限于某些现象。追问

太谢谢您所说的这些了,尤其是最后的那几句话,这都是需要一个时间来领悟吧!只是您开始说的,修到一定的很高的境界了,不愿意回答初学者的一些疑问,回答的简单明了,这一点我我很疑惑,修行境界高的人,应该更加可以明白佛经所说的含义,那么帮助初学者能够正确很快进入不是很好吗?这不也是佛常说的,为别人解说功德很大吗?修行高的只在乎自己的修行,帮助初学者也是有助于修行不是吗?很抱歉,我很愚钝

第3个回答  2011-08-21
你问的这个问题很好,我只给你一句话,也不是我说的,学佛就是去妄,去妄想啊,如何去,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觉,用慈悲,最真诚,恭敬,清净,平等,等心去观照自己,同时自性会有显露,这个过程是一个过程,没有先后,只有做到了会明白。
如果还不懂,那你只需要做到真诚,时时处处,一心只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士也可,彻底的真诚,不需要明白经书也可以的,只念佛就够了,真正进入,放弃身心,一心念,什么也别想,只有一念,到有一天无念,亦无无无念,那就差不多了。(其实就是无住,降心,最终转烦恼)
如果不懂经义,就不要去想,行,比思更厉害!不懂不要怕,没关系的。真的。那些不认字的老人一心念都能往生,为何,发真诚慈悲心一心念佛罢了。
第4个回答  2011-08-12
佛道修行,是释迦牟尼佛在本次人类文化中最先倡导的,所以他是我们佛教的祖师。进入门槛,最要紧的是获得正信,有了正信才可以成为自觉修行,当然,作为一个凡人本身就在轮回业力之中,从受精卵开始,甚至更早更早,这个业力就开始了。这个业力囊括了自我所有的贪嗔痴,在生活中时常颠倒,犯混,甚至自己清清楚楚,也要被业力牵引着走。所以说“菩萨见欲如避火坑”,而凡夫见欲还要乐颠颠地享受呢!没有敬畏心!随缘颠倒。。。。暂时说这些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