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教关于美学的问题!

1.探讨审美与人生之间的关系.(结合审美人生观、审美品味、全面的人生发展等方面知识作答)
2.请以白居易的《江南好》为例分析艺术意象的审美特征;请以杨万里的《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为例分析艺术意象的审美特征.(结合什么是艺术审美、怎样审美、审美心理结构形成的过程等方面知识作答)

1)只有审美的人生才是真正战胜人生悲剧性的人生。审美的人生首先将人生及其悲剧看作一种审美现象。在把人生当作审美现象的基础上笑对人生一切悲剧。通过生命力量的提高而直接面对永恒轮回之人生痛苦,从而达到生命自身的美化和欢悦.
一、将人生当作审美现象
将人生的痛苦当作一种审美现象进行观照,同时也就意味着是一种从艺术的视野而不是从道德评价的视野来观察和感悟生命的审美的人生态度。审美的人生首先将人生及其悲剧看作一种审美现象。它强调,“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人生和世界才显得是有充足理由的。在这个意义上,悲剧神话恰好要使我们相信,甚至丑与不和谐也是意志在其永远洋溢的快乐中借以自娱的一种审美游戏。”由于把世界和人生当作一种审美现象,我们就不至于在人生悲剧性面前被它吓倒,而是感到生存还是可以忍受的。就象所有其他的认识形式都是一种价值判断一样,审美的人生在对世界和生命进行审美观照时,同样体现着一种价值观照。它把什么当着“美”,把什么当作“丑”,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估定。审美的人生之所以优于道德和宗教的人生,恰在于它内含着一种强力评价,把生命力的强盛作为了审美的标准。世界本身无所谓美丑,美实际上只不过是生命强力的一种透视结果,是人生的生命力的一种投射。

二、笑对人生一切悲剧
审美的人生在把人生当作审美现象的基础上笑对人生一切悲剧。审美的观照正是在个体消解于整体生命,小我融汇于大我的生命轮回中感悟到了生命的力量和美。人们用生命本身的力量来战胜生命的痛苦,而当你进行这种抗争时,你就是在痛苦中也会感觉到生命的欢乐,这种抗争痛苦而生的快乐乃生命本体的快乐。因此,具有审美的人生态度的人不拒绝一切人生悲剧,相反,笑对一切悲剧。“最富精神性的人们,他们必首先是最勇敢的,也在广义上经历了最痛苦的悲剧。但他们正因此而尊敬生命,因为它用它最大的敌意同他们相对抗。”人生是一出悲剧,那我们就全身心地投入去将这出悲剧演得威武雄壮、高洁豪迈。笑对一切悲剧,乃是人生肯定的顶峰。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我愿意魔鬼围绕着我,因为我是勇敢的。勇敢驱逐了鬼魅而自制许多魔鬼,——勇敢需要笑。”“站在最高山上的人,笑看着戏台上生命里的一切真假悲剧。”在笑对一切人生悲剧之时,审美的人生便跳舞于一切生命悲剧之中,跳舞于一切善恶之上.
总之,超越善恶的道德价值和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的共同立足点是现实的生命,共同的目的是高扬生命之力,克服生命的悲剧性。

2)意象,简单地说是主体情思与客体物象的复合。意,包括主观的印象、感觉、直觉、意念、理念,当然亦少不了情绪与"诗想"。象,表示客观存在着的具象、物象、表象。当主观心意与客观具象在特定时空中产生"遇合",或者主观心意对客观具象进行能动性"胶粘",便凸现了意象的姿态。它起先以内在映象模糊于心灵间,接着被语词外化于书写中,就定格为生动鲜明的"图像"。它是感性与智性的凝结,直觉的"造型"。
意象的审美特征,有表现性、暗示性、丰富性、浓缩性等.从诗歌符号学角度考察,意象还可以理出四个特点:
一.意象是一种充满旺盛活力的局部语言图景(即语象)。意象是语言蒸发浓缩后的结晶,具有超重的含量。在一般性语言符号中,能指表示词的音和形,所指表示词的语义,一般都统一于共同的语境中,基本不做变形、变意、错位的策动。但必须注意,意象的能指所指必须建立在大量可感性符号上,才能制造鲜明生动的语象。例如大家所熟悉的:“星星的弹孔,流出血红的黎明”。物理属性相似的关联中,以心中可感的残酷弹孔与天空可视——的美妙星星胶合成一种凄美的现实指认,其复合性所指远远超出表层能指,意象才能成功超越于一般诗歌语符,实现其丰富、歧义、浓缩的表现功能。
二、意象是一种富于张力的对应性结构"网结"。例如垂柳之所以被人知觉是悲哀的,是因为其校条、形态、方向的被动下垂。神庙的立柱被知觉是挺拔向上,因为其位置比例质地形态无比的坚强。借此反观意象符号,它经过主体诗人的表现性处理,往往多带有对应性结构特征,像北岛《船票》,在回环反复中,连续五次推出"他没有船票",如此悲苦意象的复沓环绕,就是智力不高的读者也会从中知觉到某种对应性意味,很容易从没有船票的反面联想到包括青春、理想、岁月、目标的匮乏与缺失。
三、意象是诗歌生成运动系列中繁殖能力分囊能力最强的"细胞核"。当潜意识潜感觉深处隐藏诗的"DNA"被激活后,随着情绪想象智性的催动,意象很快就具备繁衍的长势。它们或者集束,或者发散,或者并置,或者贯穿,往往在自觉与半自觉,自动与半自动状中做各种变幻组合,最后合成现代诗有机生命体。
例如江河的《回旋》,在潜意识深处亮燃主意象"灯",被提升出显意识以后,便一连串诱发分裂众多与之相关的分意象:易碎的灯一一熟悉的杏子一-回堕的太阳一一那盏梨子那盏樱桃一一手里的满天星星。意象的综合效应就是有如此独特的功能:总体的有机生命大大超过各个意象的简单相加。由此可以进一步推出,意象的独立效应或综合效应实际上已承担了相当一部分象征功能。
据此看来,意象在现代诗中,不管出自本体论,或体现在发生学符号学上,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不少论者认同:意象成分越充分,诗的成分越丰满;有没有意象,是诗与非诗一种的重要区别,诗的创作,就是诗人捕捉意象,然后加以有序化组合的过程。作为诗歌的基础部件和生发"酵母",意象在很大程度决定了诗歌的走向。一首诗的成功,几乎就是意象生长、繁衍、组合、变幻的成功;重要的是,意象与象征一旦更为紧密结合起来,它将迅速从基本元件和生长基因角色,升格为“思维姿态"。

白居易的《江南好》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这是一幅五彩的画,画出了江南好。白居易虽出生在北方,但担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后,苏、杭的秀丽风景给他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回到北方以后他写了不少怀念旧游的作品,《忆江南》便是其中的代表作。这首诗开篇就感叹“江南好”,江南好,好在何处,当然是一言难尽,而一首词的篇幅很小,容不得详细叙述,白居易在这里选择了江花和春水,衬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显得十分鲜艳奇丽,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日出”二句对仗工整,色彩明丽,是一句广为后人传诵的名联。在作者笔下,江花与火对照,花的红艳令人赞叹;描绘江水,绿、蓝并举,水色的碧绿深浓似在眼前。短短两句十四个字,写尽了江南春日胜景。如此美丽的景色,怎能不使作者魂牵梦绕?因此,末句“能不忆江南”便自然流出,而作者对江南的忆念之情,对江南赞美之情也在不言中洋溢出来。

参考资料: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paper.studa.com http://xf19781209.blog.163.com/blog/static/13136434200702235725333/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7-12
意境与意象。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鉴赏时,必须先明确,作者是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的。另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鉴赏时,领会意境是必要的,而领会意境又必须具备对意象审美特点的把握。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7-12
每一个小题目,应该至少给100分才对,太少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