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篇119经文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诗篇119篇整篇经文,是基督以天父上帝仆人的身份,来反应神成为人的青年时代他内心的呼声,反应了耶稣对上帝律法何等喜爱的心声,又藉此预言将来。

诗篇119篇整篇经文,是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青年时代的预言和心声。

预先看明未来和掌管未来的基督,知道成肉身之后将在青年时代必经历的困苦、微小、孤独、羞辱、苦难和一切的遭遇。知道他成全赎罪救恩以后的教会对待上帝律法的光景和末后教会对待律法的光景。

制定律法、颁布律法、喜爱律法、乐意遵行律法的基督,预先看明将来必有奸恶的人兴起来,要践踏和废弃上帝至尊的律法,对于这一切,基督以他的律法、法度、律例、训词、典章为主题,就预先藉着先知君王大卫的口向世人、向他的选民们发声。

扩展资料:

诗篇主题:

人在苦难之中──上帝施行拯救

这就是《诗篇》从整体上所体现的主题。在这些神圣的诗篇中,听到的不仅是希伯来人,而且是全人类向上帝发出求救的呼声:看见全能之主伸出来施行拯救的手。怪不得多世纪以来,《诗篇》一直为犹太人和外邦人提供了私下祈祷和公众礼拜的材料,用作希伯来圣殿和会堂的仪典。

谈一下希伯来人对《诗篇》的运用是很有意思的。《诗篇》很早就成为他们私人生活和公共礼拜献祷的用辞。

圣典崇拜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由圣诗班应答轮唱《诗篇》,或由唱诗班和会众以应启形式吟唱《诗篇》。大卫为此树立了榜样。

约柜运进耶路撒冷新设立的帐幕时,大卫把一首“称谢耶和华”的诗交给亚萨和他的兄弟们。根据密西拿和塔木德经记载,一周的每一天都规定了一首诗篇,在每日献祭结束,倾倒献祭的酒时吟唱。

有一些诗篇是特别选出来供大节期使用:诗113-118篇用于逾越节;第118篇用于五旬节,住棚节和奉献典礼;第135篇用于逾越节;第30篇用于奉献典礼;81篇用于新月,并同29篇一起用于当日的晚祭;诗120-134篇用于住棚节的第一夜。

在会堂中每日的祈祷代替了圣殿的献祭,每日的礼拜仪式尽量与圣殿的相似。圣殿毁灭以后,诗篇就作为祷词与律法和先知书一起宣读,从而在公共礼拜中提供了与上帝不断交往的工具。

一些诗篇特选作为特殊场合的用诗。《诗篇》第7篇用于普珥节;第12篇用于住棚节第八日;第47篇用于新年;第98篇和104篇用于新月;第103篇和130篇用于赎罪日。百姓均能背诵以下伟大的诗篇,就是用作公共感恩之词的诗篇104-106篇,111-113篇,115-117篇,135篇,及145-150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第一一九篇 神的话为贵重珍宝
  这一诗篇中的钜作,将诗篇第一篇中所说“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表达得淋漓尽致,而19:7以下所称颂圣经的各个方面,也在本篇中得着了见证。
  本篇为字母诗,每一个希伯来字母连续作八节的字首,以祷告及默想神的话为题。各段似乎有不同的主题思想,部分原因为字母顺序的刺激,然而这些思想也与重复出现的其他思想混杂陈列。全诗沉浸在默想中;诗人所关切的事及他的处境,由祷告及感叹中可以看出,不过并非循序写来,而是散布在全篇之中。
  因此以下的注释将把类似主题集中处理,而不按全诗的顺序讲解。但第五段将按经文顺序,说明各段值得补充的细节。
  一、多方的启示
  本诗中有八个“圣经”的同义词,好像一连串的八个钟,在这二十二段中变换着敲响。其变化十分自由,没有敲击手定规的痕迹,偶尔还有新辞汇出现。这些同义词其实可视为一体。我们不需每次都去寻找个别的特色,反而应当透过其频繁的出现,来全面了解圣经的完整面目。
  以下按第一次出现的顺序,介绍这些常见的辞汇:
  a. “律法”
  这是所有辞汇中最主要的一个,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源起的动词意为“教导”(33节)或“指导”;既从神而来,就意指“律法”和“启示”。它可指一项命令,或整个律法体系,尤其指五经,亦可指全部圣经。它提醒我们,启示不是让人觉得有兴趣,而是要求我们顺服。
  b. “法度”(按英译:“见证”)
  以色列人得着吩咐,要将律法书放在约柜旁,“可以在那里见证你们的不是”(申三十一26)。这个名词意味着圣经的坦率,标准高而警告严(如:申八19,用此字的字根),也意味着它的可靠,是“诚信真实的见证”。因此“的法度是我所喜乐的”(24节)。
  c. “训词”
  这个字从官员或督导者而来,这样的人负责监管某种状况,并采取行动(参,耶二十三2),神会“讨……罪”因那些牧人没有“看顾”(译注:此两字原文相同)羊群。因此这字是指神特殊的指示,仿佛他非常注意细节。
  d. “律例”
  这词是论到圣经的约束力与永久性,是“铭刻”下的律法,“以便传留后世为证,直到永永远远”(参,赛三十8)。
  e. “命令”
  这个字强调所说之话满有权威;不单有劝服力或说服力,而且有权可下令。
  f. “判语”
  这些在旧约中多指“判断”,就是明智的法官对百姓争讼的决断(参出二十一l;申十七8a、9b),因此包括各人的“权利与义务”。这名词主要是指圣经而言,因为它是神所赐在人间定公平的标准。
  g. “话”
  这是最通用的名词,包括一切神的真理,无论是以宣告、应许或命令的方式表达。
  h. “应许”或“话”
  这个名词与前一个很接近,在 AV、RV 中全都译为“话”;JB、NEB 则全译作“应许”,RSV 有十三次译为“应许”,但另外六次则赋予它较通用的意思(大部分译作“话”,11、67、103、158、162、172节)。这样处理可能相当好,使这个字的通用意思与特殊含义能达平衡;这字是由动词“说”衍生而来。
  由于诗人毫不厌倦地再三如此强调,有人指责他在敬拜神的话,而非神本身;但是从文中明显可见,凡提到圣经的话,皆与其作者相连,无一例外;其实从第4节直到末了,都是向神的祷告或心愿的陈述。这是真正的敬虔:对神的爱不因研读他的话语而干涸,反而从中得着更新,得着知识,得着喂养。

  二、对圣经特色的描绘
  倘若以上所讨论圣经的各种正式头衔,都赋有其实质的含义,经过诗人的祈祷与默想,这些令人生畏的名词却显出了其他层面,以致能像朋友一般随和地向我们说话。
  a. 这些话语带来的喜乐,是本诗一贯的主题。第14、16节最先提到,它们所用的喜乐之字546,及将圣经与财富相比的作法,成为以后诸节的先例(参,72节“千万的金银”;亦见111、127、162等等)。这种愉悦之情不仅是学者所有(不过97节是指这方面),更是门徒所有,以顺服为乐:“法度之道(按英文译)”。
  b. 比喜乐更深一层的,则是爱;圣经甚能激发这种情怀。第132节的用词,道出此事的中心:我们所以爱启示神的作品,是由于爱他的缘故。诗人形容他的切慕,或像奇佳的食欲(“的言语……比蜜更甜”,103节),或像急喘(“我张口而气喘”,131节),而从上下文看来,对象乃是神自己。参,第2节的寻求“他”,第4节的强调语,尤其是第57节:“耶和华阿,是我所要的一切”(TEV 的意译)。
  c. 圣经固然富吸引力,又有恩慈,但与这些特质交织的,则是能力。它既是神的声音,便是可畏的;第161节用一个强烈的字“畏惧地站立”来表达,另一个更生动的比喻,则是寒毛直立。从鼓舞方面来看能力,则神的话是公义的(7、75、123、138、144、172节),可靠的〔(43、142节(和合:真实);请注意86、151节的“尽”,及161节的“总纲”),像天地一般不能动摇(89~91、152节;但主耶稣则更进一步指出,那绝对存到“永远”的,是圣经;天地只是相对的永远:太二十四35)。它又有无穷的丰富,“奇事”探究不完(18、27、129节),其宽广无物可比(96节)。
  三、圣经的益处
  a. 自由
  只要以神作主人,“事奉就是完全的自由”这项似是非而是的真理,以上提过的第96节便是一例(一项命令──请注意这字──却比世上任何东西都宽广),第45节也同样表达得很好,“自由”是在神的训词中,而不在其约束之外。这种自由有两个要素:第一,靠神的话可以“脚步稳当”,脱离罪的“辖制”(133节);第二,我们的心智与那更伟大的智慧、观点相遇,便因此而开展。“自由而行”(45节)意指“逍遥自在”,就像大卫在十八19发现的“宽阔之处”;但第32节则令人想起神赐给所罗门的“广大的心”。
  b. 亮光
  有两节出名的经节直接讲到这点。第105节提到“我脚”、“我路”,意指实际的生活;这种光是用来指路的(参128节),而非让人享受日光浴。但第130节却提到它的教育能力,可以赋予人分辨力──如果单有眼睛而无眼力,则用处不大。“求赐我悟性”(或“眼力”),这一祈求便是看出其宝贵,在本诗中反覆出现(34、73、125、144、169节)。眼睛受过操练,虚假的事(104节)便不再诱人。还有一些说法也是论这方面,如第66节为精明的判断祈祷(直译:“味觉”,即辨视力;参103节),以及第98~100节的见证:神所教导的智慧,超越人的层面。
  c. 生命
  这是许多祷告的主题,愈到后面,出现得愈浓、愈快(144~159节之间出现了五次)。有时圣经与生命的赐予相连,构成一项应许,诗人紧抓不放(25、50、107、154节);有时则因持守神的律法而生命受保全(37节;和合:生活),得拯救(93节;参,诗十九7),因为这就是将眼目转向神,迈步走向他。有时,诗人反过来要求赐予他生命,以致能持守神的法度(88节,或许包括40节)。RSV 的各种译法,大体而言是要反映上下文的意思,如:“复兴我”(25节),“赐我生命”(37、40节等),“留我活着”(88节),“保存我的性命”(149、159节);但希伯来文全是一样的,即为“让我活”(参 AV、RV,“苏醒我”),这词汇承认,必须直接倚靠神赐生命的活力。这位诗人不是律法主义者,以守一堆责任为满足;他所追求的,乃是神满有活力的感动。他知道,除非如此,他的宗教便是死的。
  d. 稳定
  这一点,第23节表达得最好,周围满是威胁,但那原可能分心的思想,却被圣经充满、占据。这不是逃避,乃是专注于最佳的参谋(“法度是我的谋士”,24节),及最重要的事,即神的旨意和应许,这些远比人的计谋更真实、更相关。第49、50节显示,诗人正如此行,将“盼望”与“安慰”建立在可靠的“话”和“应许”上。其他的例子,可看第76、89~92、95、114~118等节;最美的要数第165节的见证:“爱律法的人,有大平安;什么都不能使他们绊脚。”
  四、诗人的一生与时代背景
  a. 不信的世界
  在这世上总有忠于神的人,诗人也有一些同伴(63、74节),但就整体气氛而言,似乎宗教怀疑主义高涨(“他们废了 的律法”,126节),从不献身,“半心半意”(113节,摩法特),到彻底世俗化,在“等待”要“灭绝我”的人(95节)都有。
  对诗人攻击的形式为羞辱(22节)、讥谤(69节形容为中伤,颇有现代意味),及使他迷糊上当(23、85节)。当权者对他的迫害是拐弯抹角的,由此可见整个国家还没有公然背道,但第87与109等节显示,这种压力能达致命的程度。他似乎年纪尚轻(9节的“少年人”是指他自己,从上下文可看出;亦见99、100节),对嘲弄相当敏感(“我所怕的羞辱”,39节);与人隔绝使他心情低落:“微小,被人藐视”(14节),精力消耗殆尽(25、28、83节)。他很像耶利米──另一位枯瘦的人物,一方面心中悲哀,一方面又被所见的事激怒,因此有时流泪(136节),有时则“怒气发作,犹如火烧”,又“甚憎恶”(53、158节)。
  b. 生存的挣扎
  不过,这一切不但没有令他对神的话松手,反而让他抓得更紧。他也像保罗和西拉一样,在半夜起身赞美神,“虽然恶人的绳索缠绕我”(61、62节;参54、147、148、164节)──只是保罗和西拉的锁链是真的。本诗有许多处对句,第一句消沉,而回应句则坚定无比,这种对比能制造深刻的印象(如:81~83各节)。他的谦卑也令人惊异,他知道自己会受世俗诱惑(36、37节),会前后不一;他将自己的行为向神敞开(26节),心里明白,虽然大体上他没有偏离神的训词(110节),但在实际生活上,他仍会“如亡羊走迷”,需要被寻找回来(176节)。他甚至为痛苦献上感谢,因这是他得医治所需要的(67、7l、75节)。至于其他的苦难,与他在神话语中得到的“许多掳物”(162节)相较,便不算什么。因此他渴望为神的话作见证,无论向高贵者、卑贱者(42、43、46节),或向他的信徒同伴(79节),他都要大力推荐。
  c. 追求的动力
  总体看来,全诗透出坚定的光芒(“常”、“永永远远”,44节),显出他已选定要按神的原则生活,拒绝虚假的道路,接受逼迫,与沮丧争战。他对神的跟随虽是亦步亦趋,却是非常起劲的:不是吃力地走,而是奔跑(32节);从他最喜爱的两个祷告可以看出,他仍急切要学习(“赐我悟性”),盼被神创造的大能更新、点燃(“赐我生命”)。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