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商鞅》

如题所述

  商鞅(王安石)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商鞅》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绝句。
  据宋人陈了翁《四明尊尧集》记载,王安石曾问宋神宗:秦孝公能“择术济事”(采用商鞅的建议),皇上比他怎样?可见,王安石曾自比商鞅,希望宋神宗效仿秦孝公支持变法。为此,在王安石变法期间,保守派纷纷攻击商鞅,其实际矛头是指向王安石。
  于是,约在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写了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历史人物商鞅的景仰之情,表明了自己的政治见解以及推行新法的决心。 前两句是讲古代圣贤为政的风格:取信于民。这是令行禁止的根本。后二句则讲商鞅为政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取信于民,从而使政策得到实施。这首诗不是讲商鞅变法的实际内容,而是讲推行变法的风格。能否赢得民众的信任,也是关系到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作者正是从这一角度,旗帜鲜明地赞扬了商鞅这个历史上的著名改革家。
  王安石以议论说理为诗,言简意丰,中肯有力。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小字獾郎,晚号半山,自号临川先生,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3-11
  商鞅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商鞅》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绝句。
  据宋人陈了翁《四明尊尧集》记载,王安石曾问宋神宗:秦孝公能“择术济事”(采用商鞅的建议),皇上比他怎样?可见,王安石曾自比商鞅,希望宋神宗效仿秦孝公支持变法。为此,在王安石变法期间,保守派纷纷攻击商鞅,其实际矛头是指向王安石。
  于是,约在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写了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历史人物商鞅的景仰之情,表明了自己的政治见解以及推行新法的决心。 前两句是讲古代圣贤为政的风格:取信于民。这是令行禁止的根本。后二句则讲商鞅为政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取信于民,从而使政策得到实施。这首诗不是讲商鞅变法的实际内容,而是讲推行变法的风格。能否赢得民众的信任,也是关系到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作者正是从这一角度,旗帜鲜明地赞扬了商鞅这个历史上的著名改革家。
  王安石以议论说理为诗,言简意丰,中肯有力。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小字獾郎,晚号半山,自号临川先生,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