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的诗

能告诉我《烦忧》的背景吗?

戴望舒的诗:

1、《萧红墓畔口占》1942年1月20日,萧红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25日,葬于浅水湾丽都酒店海边。当年11月,戴望舒与好友叶灵凤一起第一次拜谒萧红墓,摄有照片,“口占”初稿当即在此时吟就。

本诗是哀悼友人之作,题旨多见,难得的是作者将这样一首四行短诗写得充满蕴涵。诗的头一句,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长夜漫漫”可以读出漫漫艰辛、人生长路之意。臧棣说《萧红墓畔口占》是“一首伟大的诗”,“在新诗史上,十行以内的诗中,没有一首能和它媲美”。

2、《烦忧》这是一首爱情诗,但“爱”字在全诗中却始终未直接出现,而只是用“不敢说出你的名字”的委婉表达,含蓄地暗示出来。含蓄之美,是这首小诗的另一个突出特点了。

本诗共有两段,其实只有四个诗句,只不过在前后两段中,四个诗句排列顺序正好相反。在这样一种颠倒的重复之中,既强化了诗歌的主旨,又形成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这是这首诗突出的特点。

3、《赠克木》电影《一代宗师》里有一段话,形容习武的三个境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戴望舒这首诗也是有如此浩荡的境界,“看天,看星,看月,看太阳。也看山,看水,看云,看风,看春夏秋冬之不同”从而悟到宇宙的无限和人类的渺小,写的实在美极了。

4、《寻梦者》戴望舒是一个“寻梦者”。诗里金色的贝,贝里桃色的珠子,象征着梦一样的理想。这种梦,是对人生的一种永恒的诱惑,他是非常难于获得的,或者说几乎无法获得。

5、《雨巷》最能够体现戴望舒诗歌的特点的就是《雨巷》。梦,那种美丽、芬芳而哀怨的姑娘,它充满着魅力和诱惑,却难以寻求,诗人所擅长的就是对这种美丽的忧郁梦体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4-25

1、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支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静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2、忧郁

我如今已厌看蔷薇色, 

一任她娇红披满枝。

心头的春花已不更开, 

幽黑的烦忧已到我欢乐之梦中来。 

我的唇已枯,我的眼已枯, 

我呼吸着火焰,我听见幽灵低诉。 

去吧,欺人的美梦,欺人的幻像, 

天上的花枝,世人安能痴想! 

我颓唐地在挨度这迟迟的朝夕, 

我是个疲倦的人儿,我等待着安息。  

3、夕阳下

晚云在暮天上散锦,

溪水在残日里流金;

我瘦长的影子飘在地上,

像山间古树底寂寞的幽灵。

远山啼哭得紫了,

哀悼著白日底长终;

落叶却飞舞欢迎幽夜

底衣角,那一片清风。

荒冢里流出幽古的芬芳,

在老树枝头把蝙蝠迷上,

它们缠线琐细的私语

在晚烟中低低地回荡。

幽夜偷偷地从天末归来,

我独自还恋恋地徘徊;

在这寂莫的心间,我是

消隐了忧愁,消隐了欢快。

4、古神祠前

古神祠前逝去的

暗暗的水上,

印着我多少的思量

轻轻的脚迹,

比长脚的水蜘蛛

更轻更快的脚迹。

从苍翠的槐树叶上,

它轻轻地跃到

饱和了古愁的钟声的水上

它掠过涟漪,踏过荇藻,

跨着小小的,小小的

轻快的步子走。

然后,踌躇着,

生出了翼翅……

它飞上去了,

这小小的蜉蝣,

不,是蝴蝶,它翩翩飞舞,

在芦苇间,在红

蓼花上;

它高升上去了,

化作一只云雀,

把清音撒到地上……

现在它是鹏鸟了。

在浮动的白云间,

在苍茫的青天上,

它展开翼翅慢慢地,

作九万里的翱翔,

前生和来世的逍遥游。

它盘旋着,孤独地,

在迢遥的云山上

在人间世的边际

长久地,固执到可怜。

终于,绝望地

它疾飞回到我心头

在那儿忧愁地蛰伏。

5、秋夜思

谁家动刀尺?

心也需要秋衣。

听鲛人的召唤,

听木叶的呼息!

风从每一条脉络进来,

窃听心的枯裂之音。

诗人云:心即是琴。

谁听过那古旧的阳春白雪?

为真知的死者的慰藉,

有人已将它悬在树梢,

为天籁之凭托——

但曾一度谛听的飘逝之音。

而断裂的吴丝蜀桐,

仅使人从弦柱间思忆华年。

对于天的怀乡病

怀乡病,怀乡病, 

这或许是一切 

有一张有些忧郁的脸, 

一颗悲哀的心, 

而且老是缄默着, 

还抽着一枝烟斗的 

人们的生涯吧。 

怀乡病,哦,我啊, 

我也许是这类人之一吧, 

我呢,我渴望着回返

到那个天,到那个如此青的天, 

在那里我可以生活又死灭, 

像在母亲的怀里, 

一个孩子欢笑又啼泣。 

我啊,我是一个怀乡病者 

对于天的,对于那如此青的天的; 

那里,我是可以安憩地睡眠, 

没有半边头风,没有不眠之夜, 

没有心的一切的烦恼, 

这心,它,已不是属于我的, 

而有人已把它抛弃了, 

像人们抛弃了敝舄一样。

5、印象

是飘落深谷去的

幽微的铃声吧,

是航到烟水去的

小小的渔船吧,

如果是青色的珍珠;

它已堕到古井的暗水里。

林梢闪着的颓唐的残阳,

它轻轻地敛去

跟着脸上浅浅的微笑。

从一个寂寞的地方起来的,

迢遥的,寂寞的呜咽,

又徐徐回到寂寞的地方,寂寞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4-25

《烦忧》

戴望舒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扩展资料

这是一首爱情诗,但“爱”字在全诗中却始终未直接出现,而只是用“不敢说出你的名字”的委婉表达,含蓄地暗示出来。含蓄之美,是这首小诗的另一个突出特点了。

第一段的前两句是打比方,只是两个比喻句都省略了本体“烦忧”。如果表达完整,前两句的意思大概是说:有的人认为烦忧像是寂寞的秋的清愁,而有的人认为烦忧像是相隔辽远的海的人们之间的相思。

后两句做了具体的回答:作者的“愁”与“思”是心中有“烦忧”,而“烦忧”的原因则是“不敢说出你的名字”,而“不敢说出你的名字”的原因,任凭生活经验,读者自然能明白“不敢说”是因为心中有爱:心中充满对你的爱恋,却没有勇气说出口——这才是“烦忧”的原因所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07-07-13
  戴望舒《烦忧》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It is called gloomy mood of lone Autumn
  It is called miss of distant sea
  If someone ask what's my boring
  I am afraid of throwing our you name.

  I am afraid of throwing our you name.
  If someone ask what's my boring
  It is called miss of distant sea
  It is called gloomy mood of lone Autumn

  读“雨巷诗人”戴望舒早期的诗,人们往往不能不被他深长的感情和流畅和谐的音节所折服。《烦忧》便是其很有代表性的一首诗.这首诗好象是诗人在和别人对话,那人问:你爱人在哪里?她叫什么名字?这位正在爱恋的诗人不好意思的喃喃自语.在辽远深沉的海,寂寞的冷清的秋这种典型忧愁的印象下把诗的灰阶色调映衬得很强烈.这种颜色是带灰的绿或者上一带灰的蓝.比较引人注意的诗的格式的表现手法采取的是回环反复,把自己欲言又止的心情浮现在读者面前.最为我喜欢的诗的音韵美,读起来是那么的和谐那么的顺畅,这在中国早期白话诗中是相当突出的,比徐志摩早期的诗要好得多.因为戴望舒是最写自己心情的写家,作品体现的全是自己的心路历程,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引人入胜,紧紧的扣紧我们的心.

  清秋是一个怀人的季节,大海寄寓着无尽的相思,读来已是使人伤怀,加上“寂寞”,加上“辽远”,便把诗人落寞无奈与欲罢不能的相思之情展示得更为深刻细致,一种“断肠人在天涯”的感觉便油然而生。然而在这愁肠百结,落寞孤寂中,作者却突发奇想:身边有人来问起你的烦恼,你的忧愁,这时你会如何回答?是和盘托出,把一腔愁绪全本细相地告诉对方,还是讳莫如深,紧紧瞒住!自己虽有选择的自由,但面对关爱你的朋友的询问,你能装聋作哑吗?那么,这种欲言又止的心理又如何表达呢?“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这“不敢”二字实在是确切地表达了作者的矛盾心态,且把读者引向无穷的遐想之中。全诗八句两组,呈轴对称排列,形式整齐,音节和谐,这是作者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格律诗影响的结果,前四句的压韵为后四句的复唱设置了先机,故读来十分上口,给人留下齿颊生香的愉悦之感。

  戴望舒似乎现在已经不是很出名了,市面上他的作品也不多,但是我想他的精神存在是永远不会泯灭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7-07-13
诗中反复吟咏的一段爱情,正是作者与初恋恋人施绛年那段隔山望海,摇摇欲坠,最终无疾而终的爱情。那时戴望舒留学法国,身上肩负着爱情的盟约,在收入稳定,学有所成方后,可和施绛年完婚。于是流落异国他乡,在极其贫困的生活中,兑现爱情的预约。

悲剧自有悲剧的原由,导致施绛年不爱戴望舒的原因之一,是童年的一场天花,在诗人脸上落下了斑痕,加之他的哮喘病,身理的缺陷无时不折磨着诗人,使之不能在爱河自由畅快地游弋。即便他落花有意,1929年翻译了《爱经》,企图探索爱情的秘密,了悟爱的章法,爱的规则,可惜流水无情。煌煌巨著言尽爱的方方面面,惟独道不尽永失吾爱的痛楚,那是义无返顾也无法挽回的剧目。

1935年5月戴望舒回到上海,订婚五年的施绛年终还是恋着以前喜欢的人,爱已不可挽救。诗人曾经用跳楼自杀换取来的短暂誓言,只不过是水中花,镜中月。他终还是要离开,离开他羞涩的恋人,有着桃色的脸,桃色的嘴唇,和一颗天青色心的恋人。

《烦忧》仿佛是一诘预言,诗人经过了三次恋爱和两次婚姻,从秋的清愁开始,到海的相思结束,“爱”字始终不可语,正是青衫单薄烦忧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