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祭祀

和故宫有关的祭祀或是在故宫举行的祭祀,拜托!!急!!感谢!!

清代宫廷举行萨满祭祀的地方有两处,一在大内后三宫的坤宁宫,一在皇城东南角的堂子。另在紫禁城内廷外东路的宁寿宫也有祭神的设置,但因乾隆帝归政后未移居此太上皇的宫殿区,故宁寿宫未曾有祭神活动。 萨满祭祀也称萨满教,从前在北方有不少民族信奉它,是女真族的传统信仰,一个地区或一个部落,唯一的神职人员是萨满。社会上的萨满多是经老萨满进行多种训练和考验的男性,而宫中萨满是经过一定训练的觉罗家族女性成员。 宫中的萨满祭神活动有萨满头目妇人2名,萨满妇人10名,分工举行。祭祀名目十分繁多,主要活动有19项,每一项中又有很多烦琐、重复的仪节。如堂子祭祀中,有亭式殿祭祀、尚锡神亭祭祀和院内的立杆大祭等;坤宁宫祭祀有大祭、四季献神、月祭、日祭等。日祭中又有朝祭、夕祭,每天的朝祭、夕祭,在坤宁宫内各杀两口猪,在宫内肢解、煮熟。朝祭供神后,由参加祭祀的人和值班大臣、侍卫就地吃肉,夕祭肉则交御膳房。夕祭中,萨满诵神歌、摇腰铃、作舞,并有琵琶、三弦、鼓等伴奏。坤宁宫求福祭祀,程序则更为复杂。 宫中所祀之神,据《清会典事例》载,坤宁宫朝祭之神有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关圣帝君;夕祭神有穆哩罕神、画象神、蒙古神。此外在各祭祀祷辞中呼唤的神还有22个称谓。这些称谓有的在乾隆时即“训义未详”。清代宫中为保存满洲文化,始终保持萨满祭祀,有时帝后亲自参加,但这些帝后是否笃信,则很难确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3-06
皇帝祭祀实在太庙,太庙在故宫东侧
第2个回答  2012-03-06
  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故宫外朝、内廷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位于整座皇宫的中轴线,其中三大殿中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此外两翼东有文华殿、文渊阁、上驷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内务府等建筑。   
  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两翼为养心殿、东六宫、西六宫、斋宫、毓庆宫,后有御花园。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游玩之所。内廷东部的宁寿宫是当年乾隆皇帝退位后养老而修建。内廷西部有慈宁宫、寿安宫等。此外还有重华宫,北五所等建筑。
  祭祀一直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明清两朝皇帝更为此确立严格繁琐的制度。
  明清两朝主要祭祀的内容和等级为:「明初以圜丘、方泽、宗庙社稷、朝日、夕月、先农为大祀,太岁、星辰、风云雷雨、岳镇、海渎、山川、历代帝王、先师……为中祀,诸神为小祀。後改先农、朝日、夕日为中祀。凡天子所亲祀者,天地、宗庙、社稷、山川 。」
  大祀中以祭天最重要。祭天一般在每年冬至日举行,祭前三天皇帝先在紫禁城内斋宫斋戒两天,在祭前一天皇帝要身穿龙袍衮服到中和殿行礼,晚上到天坛,住在天坛内的斋宫。祭祀当日,皇帝在礼部诸官的引导下行各种祭礼。
  各种祭祀活动都有固定的场所。建圜丘坛以祭天,建方泽坛以祭地,建朝日坛以祭日,建夕月坛以祭月。四坛中以圜丘坛规模最大,祭祀仪式最为隆重。同时,设社稷坛行社稷之祀,设山川坛行山川之祀,建先农坛於山川坛内,皇帝在此行亲耕之礼,建蚕坛,行祀先蚕之礼。
  属於国家重大祭祀活动的还有宗庙之祭。建太庙,於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年凡4次,为祭祀之日。同时於宫中建奉先殿,以备皇帝和皇室成员随时拜谒。还於寿皇殿、安佑宫等处供奉祖先像,由皇帝及近支郡王定时拜谒祭礼。
  清代还沿袭满洲旧俗,保留了堂子立竿祭天之礼和坤宁宫祀神。
  清代宫廷举行萨满祭祀的地方有两处,一在大内后三宫的坤宁宫,一在皇城东南角的堂子。另在紫禁城内廷外东路的宁寿宫也有祭神的设置,但因乾隆帝归政后未移居此太上皇的宫殿区,故宁寿宫未曾有祭神活动。 萨满祭祀也称萨满教,从前在北方有不少民族信奉它,是女真族的传统信仰,一个地区或一个部落,唯一的神职人员是萨满。社会上的萨满多是经老萨满进行多种训练和考验的男性,而宫中萨满是经过一定训练的觉罗家族女性成员。 宫中的萨满祭神活动有萨满头目妇人2名,萨满妇人10名,分工举行。祭祀名目十分繁多,主要活动有19项,每一项中又有很多烦琐、重复的仪节。如堂子祭祀中,有亭式殿祭祀、尚锡神亭祭祀和院内的立杆大祭等;坤宁宫祭祀有大祭、四季献神、月祭、日祭等。日祭中又有朝祭、夕祭,每天的朝祭、夕祭,在坤宁宫内各杀两口猪,在宫内肢解、煮熟。朝祭供神后,由参加祭祀的人和值班大臣、侍卫就地吃肉,夕祭肉则交御膳房。夕祭中,萨满诵神歌、摇腰铃、作舞,并有琵琶、三弦、鼓等伴奏。坤宁宫求福祭祀,程序则更为复杂。 宫中所祀之神,据《清会典事例》载,坤宁宫朝祭之神有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关圣帝君;夕祭神有穆哩罕神、画象神、蒙古神。此外在各祭祀祷辞中呼唤的神还有22个称谓。这些称谓有的在乾隆时即“训义未详”。清代宫中为保存满洲文化,始终保持萨满祭祀,有时帝后亲自参加,但这些帝后是否笃信,则很难确知。从文献中看,当时萨满在满族民间是人神之间的使者,一切天灾人祸,特别是疾病,由萨满跳神驱灾。而清朝宫廷,从皇帝到后宫主位以至官员等生病,都由太医诊治。遇天气大旱,皇帝均亲自去天坛、龙王庙等处求雨。因为他们知道,这样至少可以取得民心,朝廷已经为百姓尽力了,而跳神却什么也得不到。
  初清,朝廷将祭圜丘、方泽、祈谷、太庙和社稷定为大祀,乾隆时改常雩为大祀,光绪末年又改先师孔子为大祀。
  天聪十年(1636年),清廷在盛京(今沈阳)德盛门外和内治门外建立圜丘坛(即天坛)、方泽坛(即地坛),祭告天地,改元崇德,正式建立了“清”皇朝。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定都燕京(今北京),在正阳门外南郊建圜丘坛,在安定门外北郊建方泽坛。圜丘坛有四门:东为泰元门、南为昭亨门、西为广利门、北为成贞门,成贞门北为大享殿,乾隆十六年(1751年),大享殿更名为祈年殿,一直沿用至今。按照清制,每年的冬至祀圜丘、夏至祀方泽,凡皇帝登极,皇帝和太后、皇后上尊号、万寿节,册封皇后,册立太子,亲征命将,岁旱祈雨等,都要祭告天、地。如遇有大事,像康熙年间清廷平定了三藩叛乱,也要祭告天地。皇帝大祀圜丘、方泽前,礼部要预告吉期,前一日皇帝要斋戒。祭祀圜丘的当天,陈设大驾卤簿(仪仗队)于午门外、玉辇于太和门阶下;祭祀方泽的当天,陈设法驾卤簿于午门外,金辇于太和门阶下。届时,太常卿至乾清门,奏请皇帝御龙袍衮服。随后,皇帝在宫内大臣、侍卫的前引后护之下,出太和门、午门,至圜丘坛(或方泽坛),在献乐舞中进行迎神、上香、奠玉帛、燔柴、进俎、读祝文、3次献爵、受福胙(祭肉)、送神、望燎(火炬)等祭礼。其间,皇帝要多次率群臣行三跪九叩礼。这些繁琐的祭礼进行完毕,皇帝才在群臣和侍卫的引导、护卫下乘辇回宫。
  顺治时期,清廷规定每年正月上辛日 (上旬的辛日),皇帝在大享殿亲祭上帝,为百姓祈谷。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清廷规定,祈谷前一日,皇帝辇入西天门,自圜丘斋宫东乘礼舆,到西城左门止。皇帝步行至皇极殿上香,然后还斋宫行斋戒。届日,皇帝出斋宫,乘辇至甬道正中,换易礼舆,至神路西降,步入西城左门,上香,行祭礼,礼毕还宫。
  太庙是清代历朝皇帝祭祖的场所。崇德元年(1636年),清廷在盛京抚近门东建立太庙,四季之初进庙祭祖。世祖(1638~1661)定鼎燕京后,在端门左建太庙,殿门南开,殿有3间,中奉太祖、太后神龛(kān音堪),两边奉列“圣”(帝)列后神龛。每年孟春上旬的吉日、夏秋冬孟月的朔日,以及岁暮,均行祭祀之礼。岁暮祭祀要在每年除夕的前一天,将太庙中后殿所奉的列祖列后神位移至前殿,遣宫中大臣致斋视牲,届期皇帝亲至行祭礼。其它祭日,皇帝都要事先斋戒,届期至太庙奉献牲果,上香行三跪九叩礼。礼毕,回宫。
  清代自京师至各直省府、州、县,均设社稷之祀。府称府社、府稷,州和县则称某州、县社、稷。顺治年间,清廷在燕京端门右建社稷坛,并定制:每年春、秋仲月的上戊日(上旬戊日),祭祀大社、大稷,并奉后土句龙氏,后稷氏配享。届期,皇帝亲至坛上香、奠玉帛、献爵,行三跪九叩礼。礼毕,还宫。
  中国是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每年有许多地区干旱少雨,因此皇帝为表示关心农民生活和农业,就要求雨,于是举行祭祀。这称常雩礼。清代,每年于孟春择吉日在圜丘坛行常雩礼。礼前3日,皇帝斋戒,禁止屠宰牲畜,也不举行刑事审判。届期,皇帝素服步入坛上,坛上已摆设酒果、香橙、祝帛及熟牛脯醢(hǎi音海),然后上香,行三跪九叩礼,读祝文。礼毕,皇帝回宫。如常雩后,天还不下雨,皇帝要遣官分祷于天神、地祇和太岁;过7天后,如仍无雨,祭告社稷坛;又过7天,天依然无雨,再次祭告天神、地祇和太岁;再过7天,还是无雨,皇帝就要再次斋戒,然后步入圜丘坛,行大雩之礼,读祭文。清历朝实录中,记载了许多祭文。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高宗 (1711~1799)亲撰的一则祭文很有代表意义,此引述于下,可 见一斑:
  臣承命嗣服,今廿四年,无岁不忧旱,今岁甚焉。曩(同向)虽失麦,可望大田。兹尚未种,赤地千里。呜呼,其惠雨乎!常雩步祷,未蒙灵佑;方社、方泽,均漠弗佑,为期益迫,嗟万民谁救?敢辞再读之 罪,用举大雩,以申前奏。呜呼,其惠雨乎!上天仁爱,生物为心,下民有罪,定宥林林。百辟卿士,供职惟钦。此罪不在官,不在民,实臣罪日深。然上天岂以臣一身之故,而令万民受灾害之侵?呜呼,其惠雨乎!谨以臣躬,代民请命。昭昭在上,言敢虚■?计穷力竭,词戆(gòng 音杠)诚罄。油云布雨,居歆赐应。呜呼,其惠雨乎!
  大雩礼后,“是日,大雨竟日。”清代许多皇帝都把行常雩、大雩礼看得很重。清圣祖(1654~1722)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曾对臣下说,他当皇帝的56年中,约有50年的时间用于祈雨,有时为久旱不雨而在宫中长跪3个昼夜,每日淡食,连盐酱也不用。可见求雨之虔诚了。实际上,下雨或不下雨,与祈雨无丝毫关系。因为这是自然规律。
  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极在盛京建孔子庙,开始祭孔。清廷定鼎北京后,清世祖旨准孔夫子65代孙孔胤植袭衍圣公爵,恢复孔子“至圣先师”位号,建立京师文庙,并规定每年春秋上丁日(上旬的丁日)遣大学士一人行祭祀礼。后将祭孔子定为中祀。康熙时,圣祖亲笔御书“万世师表”,悬挂在文庙大成殿中,雍正四年(1726年),清世宗(1678~1735)亲至文庙释奠孔子,从此春秋二祀有皇帝亲祭制,奠帛献爵,行二跪六拜礼,读祝文,但不饮福、受胙。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十二月,清廷将祭孔定为大祀,皇帝行三跪九拜礼,并奏乐。孔子在中国实际上已成为一个至尊之神,清代“国教” (孔孟儒家学说,或称儒教)的教主,受上自皇帝、下至平民百姓的顶礼膜拜。
  清初,朝廷将祭天神、地祇、太岁、朝日、夕月、历代帝王、先师、先农为中祀。咸丰时,改关帝、文昌为中祀。
  ①天神之祀。
  顺治初年,清廷在先农坛南建天神坛,定雨、云、风、雷为天神。雍正六年(1728年),清世宗下令建风神庙,赐其号“应时显佑”,庙为“宣仁”。次年赐云师号“顺时普应”,庙为“凝和”;雷师号“资生发育”,庙为“昭显”同时又以时应宫的龙神为雨师,一并祭祀。嘉庆二年(1797年)清仁宗(1760~1820)求雨灵验,到天神坛报祀。他在坛中门下舆车后,升坛、依次在云、雨、风、雷神位前上香,行二跪六叩礼,读祝文。祭祀天神的礼制由此始。
  ②地祇之祀
  顺治初年,清廷建地祇坛,规定岳(东、西、南、北、中岳)、镇(东、西、南、北、中镇)、海(东、西、南、北海)、渎(江、淮、济、可渎)配享方泽坛。在遣官祭祀前一日,被派遣之官斋戒,届期行二跪六拜礼。地祇坛还兼祀天下名山大川。
  ③太岁之祀
  顺治初年,在先农坛东北建太岁殿,正殿祀太岁神,两旁殿祀十二月将。每年遣官祭太岁神,并规定孟春迎候,年末为其送行(即将太岁神位烧掉)。祭祀太岁神时,6次奏乐,承祭官行三跪九拜礼,读祝文。
  ④朝日之祀
  顺治八年(1651年),清廷在东郊建朝日坛。朝日之祭在每年的春分日卯刻,逢甲、丙、戊、庚、壬年,由皇帝亲祭,其它年份遣官祭祀。祭祀时奏乐,皇帝亲自祭祀时,自朝日坛北门入,在坛西阶就位,行三跪九拜礼。

  ⑤夕月之祀
  顺治八年,清廷在西郊建夕月坛。夕月之祀在每年的秋分日西刻,奉星辰配祀。逢丑、辰、未、戌年,由皇帝亲祭,其它年份遣官致祭。一般而言,清代历朝皇帝亲祭夕月坛的很少。如皇帝亲祭,在坛上行二跪六拜礼,读祝文,奠玉帛,如遣官祭,则所遣之官须在坛下行跪拜之礼。
  ⑥历代帝王庙之祀
  顺治初年,清廷在京师西阜成门内建历代帝王庙,祭自伏羲至明太祖共21帝,自风后至刘基41功臣。康熙十四年(1675年),清圣祖亲祭历代帝王庙,上香,并在伏羲、神农、黄帝3皇神位前行二跪六拜礼,奠帛、爵,读祝文。遣官承祭时,所遣之官要在庙右门阶下行三跪九拜礼。六十一年(1722年),圣祖又下诏说:“凡为天下主,除亡国暨无道被弑,悉当庙祀。”对于明朝,除了神宗、光宗、熹宗外、包括思宗崇祯帝在内一概崇祀。于是,增祀帝王共143人、从祀功臣40人 。清乾隆时,又增祀建文帝,神位在明太祖之后、明成祖前。
  与明代及其以前历代封建皇朝相比较,清朝的历代帝王之祀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如圣祖所说:“以往帝王崇祀,代止一二君,或庙享其臣子而不及其君父,是偏也。”清廷却将各朝代中除亡国及无道被杀之君外,全入庙祀,从而祭祀范围扩大。二是注重正统观念,清高宗指出:“两晋诸代,因篡而斥,不知三国正统,本在昭烈。”因此只将汉昭烈帝刘备入庙祀,曹操、孙权及两晋南北朝诸君一概罢斥。又如,康熙时,庙祀中本没有明朝开国第二帝建文帝,但乾隆朝却将其补入其中。这都是清代正统在宗教祭祀上的反映。三是表彰英明帝王、勤奋有为之君,罢斥昏庸君主。
  如,清圣祖说:“有明国事,坏自万历、泰昌、天启三朝,神宗、光宗、熹宗不应崇祀,咎不在愍帝也。”高宗也说:“明神、熹二宗,法纪坠失,愍帝嗣统,事无可为,虽国覆身殉,未可以荒淫例。” 因此,愍帝(即明思宗崇祯皇帝)以其在位时勤奋有为而得入庙祀,明神宗、光宗、熹宗却被罢斥。这反映了清初各帝的治国方针。四是,把少数民族统治者也作为正统,如辽、金、元各代帝王均入庙祀之中。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的民族和睦政策。
  ⑦先农、先蚕之祀。
  重农桑是清朝统治者的国策。顺治时,清廷在正阳门外西南建先农坛,乾隆九年(1744年)在西苑东北建先蚕坛。先农、先蚕分别由皇帝、皇后亲行祀典。
  祭先农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顺治十一年(1654年),清廷规定每年仲春亥日举行耕耤礼。届时,皇帝率王公大臣到先农坛进香行礼。然后与预先选定的老农一同来到耕耤所。皇帝右手扶耒耜(lěisì音垒饲),左手执牛鞭,老农2人牵牛行进,顺天府尹手捧青箱,户部侍郎播种,老农随后覆盖。随后,皇帝登上观耕台宝座,观看王公、大臣等耕作,按规定,皇帝持耒三推,王公五推,九卿以下九推。耕耤礼完毕,王公、百官要行庆贺礼,皇帝赐给从耕的老农布各一匹。皇帝不仅本人重视耕耤礼,而且还要储君、皇子们亲身体验。乾隆五十年,高宗下旨,命令他的内定储君即后来的仁宗参加耕耤礼。仁宗为此写了一首诗记述此事:“播种承新命,南郊习礼回。”祭先蚕是清代唯一由“国母”皇后主持的一项国家重要祀典。清初未有此项祀典。康熙时曾在今中南海内丰泽园设立蚕舍,开始养蚕。乾隆七年,议定亲蚕典礼。届期,皇后及随从的妃、嫔先到先蚕坛行跪拜礼。次日,行躬桑礼。皇后右手持钩,左手提筐,在彩旗飞扬、金鼓齐鸣声中,采桑枝3条,然后到观桑台观看妃、嫔、公主等采桑。
  ⑧关帝之祀
  清太宗时,清廷就在盛京地载门外建关圣帝君庙,开始对三国大将关羽的崇祀。清太宗还亲笔御书“义高千古”。清廷入关后,在京师地安门外建关帝庙,规定每年以五月十三日为致祭日。顺治九年,清世祖加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雍正三年,世宗追封关羽父祖3代为公爵,并命天下府州县对关羽实行春秋祭祀,于是京师和各地纷纷兴建关羽帝庙。不久,清廷又定春秋祀仪:关帝庙前殿由大臣、后殿由太常寺长官承祭。届日黎明,大臣朝服入庙左门,在关帝神位前上香,行三跪九拜礼;祭后殿行二跪六拜礼。乾隆三十三年,清高宗加封为忠义神勇灵佑关圣大帝。嘉庆十八年(1813年),加封“仁勇”二字。道光八年(1828年),清宣宗(1782~1850)又加封“威显”。咸丰2年(1852年),清文宗(1831~1861)加封“护国”,次年又加封“保民”。于是,关帝之祀定为中祀,承祭官行三跪九叩礼,并奏乐。不久又加封号为“精诚绥靖”。同治九年(1870年),清穆宗(1856~1875)又加封号“翊赞”。光绪五年(1879年),清德宗(1871~1908)再加封号“宣德”。各直省每年3 次祭祀当地的关帝庙,礼仪略如京师。
  ⑨文昌帝君之祀
  明代京师地安门外曾有一座文昌帝君庙,后因年久失修毁弃,嘉庆六年(1801年),清仁宗为表彰因“显圣”而吓退起义军的文昌帝君,修成了文昌帝君庙,并亲自前去行九拜礼,又御书“化成耆定”。此后,每年实行春秋2祭,春祭以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诞辰日、秋祭则在仲秋择一吉日进行。咸丰六年,文昌之祀被定为中祀。从此,庙的前殿遣王承祭,后殿由太常寺长官亲祭,祭祀时奏乐,行二跪六拜礼。

  三、群祀

  清廷定先医等庙及贤良、昭忠等祠为群祀。
  ①先医之祀
  明代在太医院景惠殿祭先医,清沿明制,每年仲春上旬的甲日,遣礼部尚书祭正殿。两傍之殿则由太医院官承祭,礼用三跪九拜。
  京师宣武门内还有城隍庙。清初于每年仲秋遣太常卿承祭,雍正时改遣大臣、后又命亲王前去行礼。
  ②昭忠祠之祀
  雍正二年(1722年),清世宗为褒奖替清一统大业而尽忠的臣僚,在崇文门内建立了昭忠词,规定每年春秋仲月,选一吉日,遣官致祭。祠内正殿为王公大臣神位,诸臣神位在两配楼及其后的正室。以后,入祠神位日增,位满为患,嘉庆时,又诏今各省建昭忠祠,而京祠限定文官三品,武官二品以上及八旗官弁。咸丰时范围又有所扩大。
  ③贤良祠之祀
  雍正八年,清世宗为褒奖贤良之臣,在京师地安门外西侧建一贤良祠,规定每年的春、秋仲月,选一吉日,遣官致祭。届日,承祭官身穿蟒服,行二跪六叩礼。各省的贤良祠是在雍正十年修建的,每年也是春秋两祭,由知府承祭。北京贤良祠乃皇家祠堂,屋顶处铺设是黄、绿色的琉璃瓦。山门与前殿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六角碑亭,亭内立有清雍正皇帝御制贤良祠碑。贤良祠目前山门、前殿、正殿及东西配殿由北京市同仁堂药使用,同仁堂已辟为旅游接待点,来自世界各地游客到此参观购药。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