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管理需要什么样的规章制度

如题所述

人性化管理这个概念源自企业管理,是在企业管理中构建并推而广之的。它是将人性学理论应用于管理、尊重人性的基本属性的一种管理理念。它强调的是在管理过程中充分注意人性要素,以达到充分开掘人的潜能的目的。人性要素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其外在表现形态复杂而无序,但其基本属性还是可以归纳总结的。人性化管理就是基于人性基本属性的可归纳,以及它的可塑性,对所属团队(企业、机构或部门)进行管理的一种管理理念。这种理念体现在学校管理中,就是以师生为中心的人本导向管理。体制的变革往往是在争议和矛盾中逐渐实现的。在学校推行人性化管理,绝不会像过去推行制度化管理那样可以以一套制度就能一挥而就的事情,它的实现应该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对人性的复杂而无序的表现形态进行有序组织和疏导的过程。目前就有一个争议:人性化管理要不要规章制度?这个问题实质上是人性化管理与制度化管理的区别的问题,也是人文主义在管理过程中的体现尺度的问题。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人性化管理就是“无为而治”,就应该反对一切条条框框的限制。持这种观点的人大多数打着创建“和谐社会”的旗号,其实这是对“和谐”的一种误解,是一种投机思想。创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离不开法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保障;在学校实行人性化管理离不开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是规范有序的人性化管理的保证。在这里,不应该考虑是否应该存在制度,而应该考虑应该有什么样的制度。人性化管理理念之下的规章制度应该具有如下特征:1、要具有人本导向作用,要有一定的弹性,其操作性应该是可塑的。以人为本有别于以事业(工作)为本,是人性化管理的基本要求和目的。事业(工作)是人发展的载体和手段,是实现人与团队共同和谐发展的平台。上世纪末,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教育管理“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工作安排要有利于人性的自由健康发展,有利于调动师生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有利于教师才能的充分发挥。举个例子:在制度化管理理念下,学校对某项具体工作制定了非常严格的定性和定量的要求,而有一位老师的做法恰好与这种要求不符合,他根据自己的所学和积累的经验采取了另外的方式方法,也很好或更地完成了任务,达到了目的。但是对照那条制度,他的工作没有被认可,甚至受到处罚。于是,这位老师在以后的工作中变得缩手缩脚甚或自暴自弃。这是僵化的规章制度造成的后果。在人性化管理理念下,这样的条款自然不应该出现。俗话说的好,“活人不可以让尿憋死”。过于刻板的规章制度会束缚被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同时也束缚了管理者的手脚,遇事缺乏变通,容易引发人性的冲突。人性化管理理念之下的规章制度要有一定的弹性,其操作性应该是可塑的。我们可以用课改理论解释这个观点:新课程改革向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两样东西,一样是统一版本的课程标准,一样是各种版本的教科书。前者是强制性的,必须执行;后者是建议性的,仅供参考;只要你能达到课标的要求,采取什么样的教科书无关紧要,甚至允许自编教材。人性化管理理念之下的规章制度,就要像课程标准一样,我们只需要告诉教师应该达到的目标,至于这个目标怎么实现,管理者需要做的就是信任老师的能力和对工作过程加强督导就行了。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鲧失败了。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禹成功了。制度化管理重在堵,人性化管理重在通,这才是两者最根本的区别,人性化管理是不应该否定制度的存在的。2、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培育。 [1]制度的制定应重点着眼于校园文化的培育,而不应该过多地着眼于行为的约束。要树立利用文化功能管理教育教学的意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实现发展的摇篮。”营造优美、舒适、具有人文影响力的校园文化,是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下,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所谓校园文化,应该是一种具有管理、统驭、感召、教育、凝聚、疏导等功能的文化,是事业价值观的导向,是一种体现团队共同价值取向的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提高团队的竞争能力,也有利于激发成员个体的发展激情,学校的管理特色也要在这上面得到体现。让学校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形成厚重的文化底蕴,这是在学校实现人性化管理的最高层次。 校园文化既有无形的方面,又有有形的方面。无形的方面体现在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有形的方面则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建设和各项工作流程上。前者对后者具有约束和导向作用,特别是制度文化建设,人性化管理理念之下的规章制度,无疑也应该起到维系学校正常秩序、树立并维系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的内在需要,更是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离不开制度的约束和疏导。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制定出符合教育规律和时代需要的团队奋斗方向,并在日常工作安排中体现这样的要求,逐渐形成由全体师生员工共同认可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才能保证学校各方面工作协调有序地开展与落实,形成自己的管理特色。做到了这一点,学校的发展就能步入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就能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管理文化,就能凝聚一切力量,实现个人与团队的共同发展。3、要特别注重师本学习,要有利于建立长期的教师素质发展机制。学校管理的核心是对教师的管理,教师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就是将教师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进行开发,通过培训、教学研究等方式促进教师自身发展,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这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是教师自身社会角色和专业发展的要求,更是人作为发展的第一主角的要求。我们需要构建学习型校园,要让教师的学习行为具有持续性和长久性,这就需要在制度中体现这一要求,而且要有比较具体的规定和规划。学校管理者对师本学习的关注要具有前瞻性和开放性,要重在营造学习的气氛,要体现社会助长作用(现实需要激发行动)的基本思想。要允许多种形式的学习,并对个体的学习行为进行有效协调和组织,通过群体协同发展的方式来促进教师潜能变成现实的才能。同时,要制定和完善师本学习激励机制,激励教师重视自身专业的发展并付诸实际行动。一句话,体现人性化管理理念的规章制度,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重视人的需要,而不仅仅是重视事业(工作)本身的要求;要达到培养和鼓励员工积极主动地去工作,而不是被动教条地去执行。围绕制度的一切组织和设计也都要以人为中心,努力营造一个信任、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合理满足和疏导人性要求,使团队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形成既有被管理的自觉,又有管理和自我管理的主动,心情舒畅地投入到事业中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