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体现孔子儒家思想的小故事

如题所述

    传说孔子与弟子们在齐国工作的时候,有一次出行,有个叫项橐的小朋友挡路不让过去,说要和孔子玩“脑筋急转弯”的游戏,这符合儿童的天性。条件是孔子赢了他,才能让路,孔子欣然同意。项橐问,天上有多少星星,地上有多少种植物,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一下子蒙了,摇头说不知道。项橐得意地说,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项橐再问,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说这不是胡说八道吗,谁都知道水中都有鱼,是火就有烟,没有叶不成树,没有枝又哪有花呢。项橐听后晃着脑袋说,井水无鱼,萤火无烟,枯树无叶,雪花无枝。虽然答案有点牵强,但也显示了项橐小朋友的机智与灵活。项橐又问了一系列高难度的问题,孔子满头大汗无言以对。孔子输了,心甘情愿向这个七岁的孩子行礼,向他学习。《三字经》中“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说的就是这个故事。

    有一年,齐国下了好几天的大雪。齐景公穿着名贵的皮袍子,坐在温暖的大殿里,欣赏雪景。他对宰相晏子说,奇怪啊,下了雪,外面还不冷。晏子说,外面真的不冷吗?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能知道百姓的饥饿;自己穿暖能知道百姓的寒冷,自己安逸能知道百姓的劳苦,现在你不知道。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批评齐景公不关心群众,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景公说,说得好!我听从您的教诲了。


    阳货决定去找孔子出山。他知道,见孔子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纵然自己大权在握,孔子也未必愿意搭理他。所以,阳货就像《天龙八部》中的慕容复一样,想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办法,你孔子不是尊崇礼制吗,我就设一个局,让你不得不来见我。于是,阳货趁着孔子不在家,送了一只烤乳猪去。因为根据当时的礼制,要是上级领导送礼给你的话,你必须亲自上门还礼。孔子也不含糊,同样也来一招“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让学生打听到阳货不在家,自己也抱着一只烤乳猪,送到阳货的家里去。其意思很明白,你送我烤乳猪,我也送你烤乳猪,绝不送你烤山芋,我虽然比你穷,但我们人格平等。我本是要拜见你,但你不在家,我们也没有必要说话,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从此两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0
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在40多年 的办学中,共招收了3000多名弟子,其中著名的弟子有72人。子路 便是72名弟子中的一个。 子路向孔子表示,我像一根笔直的竹杆,生来可做一支好箭。还 读书干什么。孔子开导他说,读了书就有了学问,好比在竹箭尾部装 上羽毛,前面又安上锋利的金属头,这样箭就更有用了。子路听孔子 说得很有理,便拜孔子为师。 有一次,子路在孔子家里弹瑟。他人很刚勇,弹出的声音也像打 仗一样充满着杀气。孔子是主张“仁”和“中庸之道”的,自然觉得这 声音不平和,不满意他说:“他为什么要在我家里弹瑟呢?”孔子的弟 子听了老师这话,琢磨出这是老师对子路弹瑟作的不好的评论,对 子路的看法顿时有了改变,言语中有些不尊敬。孔子知道后,就对大 家解释说:“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进入内室。他已 经有了一定的成就,只是没有达到高深的境地。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3
1孔子误会了颜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2丧家之犬
一次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墙东门旁发呆,郑国有人对子贡说:“东门边有个人,他的前额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产,不过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劳累的样子就像一条“丧家之狗”。子贡把这段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着说:“把我的外表说成这样,实在是夸过头了。不过说我像条无家可归的狗,确实是这样!确实是这样啊!”
3知其不可而为之
《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意思是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
“明知不可而为之”, 这段故事虽无孔子,这对孔子的概括真是入木三分,深刻得很。显然,这个守城门的人并不是一个等闲之辈,而是一个修养很高却隐身于市朝的大隐士。
4子见南子
南子,卫灵公的夫人,宋国人,富有风情,绯闻颇多。南子也是一个追星族,久慕孔子之名,如今孔子来了,得好好见一见,  《史记》说:(南子)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原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这就是"子见南子"。按理,这一次会见,不过是极普通的一个追星族与名人的见面,然而,不少史籍都对此予以记载,其奥妙何在?
这是因为子路不悦的缘故。
子路这人也怪,自己的老师去见了一个漂亮的女粉丝,有什么值得小题大做的呢?
然而,子路也不是一般人啊,他的不悦肯定有其道理,况且,因子路不悦,导致他的老师竟然反复对天发誓:"天厌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7-28
一次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墙东门旁发呆,郑国有人对子贡说:“东门边有个人,他的前额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产,不过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劳累的样子就像一条“丧家之狗”。子贡把这段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着说:“把我的外表说成这样,实在是夸过头了。不过说我像条无家可归的狗,确实是这样!确实是这样啊!”

孔子 《论语》 。人的道德行为是发自内心的要求,“人远乎哉?我欲仁,斯人至矣’,l),人们的“爱人”之心本处于人的自然情感。而“仁”本源于“孝’,,并渗透于“仁”的全部过程;而人的道德行为的施行必须遵守“礼”。而人何以行孝呢?为了“仁,’!“好仁者,无以尚之”。这样,“孝”与“仁”的内在同一性和“仁”、“孝”与“礼”的内外共存性, 构成了孔子“孝”文化独有的特色,一扫孝德不能完全普适的狭隘性和单纯外在规范的制约性,使孝文化成为所有人内心自觉遵守的至上的行为规约,获得了新的生命。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8-06-11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爱”。下面讲有关孔子的故事,《孔子行礼》
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歇一会儿吧!”
“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
“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
“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励志故事:关于孔子的五个轶事典故励志故事:关于孔子的五个轶事典故
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丘的举止确实是不同凡响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