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了皇上下跪,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三国时,大臣或外来使者朝见主公时只是施礼,并不下跪啊。

如题所述

秦汉时期都是跪坐,皇帝和大臣一样,还有先秦礼遇士大夫的遗风。
南北朝以后,坐具开始普及,唐朝时的大臣在皇帝面前都是有座的,“坐而论道”,当时大臣是很有尊严的。
宋朝时,大臣站立下首,地位开始下降。
元明清以后,受到胡人奴隶社会的影响,大臣的奴隶属性增加,地位下降,都是跪礼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3-14
跪拜礼是中国传统社会最常见的一种礼节。它本是原始社会人们相互致意的姿势,阶级社会变成了一种表现臣服的礼节,并且日渐繁杂化、规范化。辛亥革命后,跪拜礼才被正式从法令上取消。而在现实社会中,仍未绝迹。

我国在汉以前,还没有正式的凳椅。人们在进食、议事、看书时,只是在地上铺一条用芦苇、竹篾等编成的铺垫用具,即席子,人就坐在席子上,故称“席地而坐”。如果请客人坐正席,则多垫一重席子,表示恭敬。就连朝廷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席地而坐”,不过,所坐的东西比普通老百姓好一些,如周代每次举行大朝觐时,五者所坐的席位,设有绣着黑白斧形的屏风,屏风前面南向铺设着莞草编成的席子,上面再加上五彩蒲席和桃枝竹席,左右摆设玉儿,给王者凭依。

因此,古代所谓“坐”的姿势,和我们现代人的“坐”完全不一样。坐时要两膝着地,然后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脚掌向后向外。古人的“坐”,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的跪。在接待宾客中,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变成了跪,然后俯身向下,就这样,逐渐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

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共分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行稽首礼时,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重的礼节。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后来,用于僧人举一手向人们行礼,也称“稽首”。“)

行顿首礼时,其他和稽首相同,不同者拜时必须急叩头,其额触地而拜。一般用于下对上的敬礼。(“顿首”两首,后来也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表示对人家恭敬。)

行空首礼时,双膝着地,两手拱合,俯头到手,与心平而不到地,故称“空首”,又叫“拜手”。这是“九拜”中男子跪拜礼的一种。

其他如振动,不仅要跪拜、顿首,拜后还要“踊”,即跳踊,一般都在丧事时,拜者往往捶胸、顿足,跳跃而哭,表示极度悲哀,凶拜,即行礼时,先顿首,后空首;吉拜,则在行礼时,先空首,后顿首;奇拜,奇为单数,即一拜;褒拜,即再拜、三拜。古代以再拜为重。

肃拜,是古代女子跪拜礼的一种。拜时跪双膝后,两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时低下头去,到手为止,故又称“手拜”。肃,手到地的意思。所以后来在书信来往中,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往往上“谨肃”。妇女行礼也称“端肃”,即源于此。

到了汉代以后。才渐渐有高座,凳椅先后问世,人们不再“席地而坐”,因而使原来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大变化。但跪拜礼仍然存在,却变成了等级差别的标志,主要广泛运用于官场之中。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有时都要行三叩九拜之礼。在民间,如祭祀、祝寿等风俗中,仍世代相传。后来,又增加了打千(行礼时左膝前屈,右腿后弯,上体稍向前俯,右手下垂)、作揖(两手合抱,拱手为礼)、鞠躬(弯身行礼)等礼节,直到辛亥革命胜利,随着几千年封建君主制度的覆灭,才结束了这种跪拜礼 ,今在拜神、拜祖时仍有残留。
第2个回答  2012-03-14
其实下跪这种礼节在中国古代社会也并不是一种常用的礼节,只有在极其重要和正式的场合,才会使用!古代大臣一般见了皇帝最多也就作个揖,甚至在宋代之前大臣上朝都是跟皇帝面对面坐着的,所谓:坐而论道、协理阴阳! 也就是从清朝开始跪拜成了常用礼节,这跟清统治者的统治思想有关系,其目的在于奴化被统治者!
第3个回答  2019-02-12
最开始有皇帝和臣子自分的时候就是秦朝,那是臣子还可以与皇帝一起坐下,大概到了宋朝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皇权上升以臣子为代表的相权开始下降臣子上朝就要站立严重说错话了就要跪拜,到了明清皇权上升到顶峰大臣上朝就要行跪拜之礼。
第4个回答  2019-02-12
应该是隋唐开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