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有什么共同特征

如题所述

首先,需要纠正的是不能用“像中国每个朝代一样都有人起来起义”来解释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就会发生战争。中国的所有王朝的更替都是发生在封建主义社会内部的事情。
其次,我认为,资本主义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很大。

长期以来,我们在分析论证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必然性所采取的方式时,往往只强调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深化必然导致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而忽略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对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所采取方式的影响。这也难怪,因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自己的政权并进而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列宁又把这一形式看作唯一途径,并对通过议会合法斗争取得工人阶级政权的理论和派别提出批判。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方面昭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也增强了资本主义以和平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本文拟从这一视角出发,对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实现途径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新变化奠定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的物质基础。

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新变化主要体现在股份制经济和国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支配地位。

股份制经济的产生,不仅是企业制度的变化,而且孕育着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股份资本虽然保留了资本的私人性质,但却创造了资本社会性的独立存在形式。股票作为股份资本的表现形式属于个人,股份公司作为法人财产却属于社会,股份资本作为集合资本也就成为社会资本。马克思曾对股份公司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股份资本这种“本身建立在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并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集中为前提的资本,在这里直接取得了社会资本(即那些直接联合起来的个人资本)的形式,而与私人资本相对立,并且它的企业也表现为社会企业,而与私人企业相对立。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股份制度——它是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私人产业的扬弃;它越是扩大,越是侵入新的生产部门,它就越会消灭私人产业,”它“应当被看作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化为联合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1]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股份资本已占企业总资本的80%左右,这表明,它的发展正在“消灭私人产业”,使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联合的生产方式”过渡。二战后,法人股东的迅速崛起使法人股份资本取代私人股份资本而成为股份公司财产的最大直接所有者。这进一步提高了资本的社会化程度,并进一步打破了私人资本的垄断。近些年来,在西方迅速发展起来的职工股份制经济,在本质上实现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权的结合,改变了劳动与资本的对立。劳动者在企业里共同劳动,参与企业的民主化管理,参与企业资本的分红,使职工的切身利益和企业的前途和命运紧密联合在一起,增强了职工对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了劳动由雇佣劳动向自主劳动的转化。
股份公司不仅促成了资本占有的社会化,而且实现了资本管理的社会化,完成了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股份资本包含着双重财产权:一是存在于股权形式上的资本最终所有权;二是存在于公司财产形式上的法人资本财产权。股份资本的这种二重存在形态,使股份公司的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成为可能:资本家成为股票这种虚拟资本的所有者,现实资本的经营权掌握在经营者手里了。资本家则“作为多余的人从生产过程中消失了。”[2]不仅具有专门管理才能的职业经理人成为直接生产过程的决定性力量,而且,企业的民主化管理制度使普通职工也有机会亲自参与企业的决策、监督和管理。这是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企业主人的必要途径。
国有制经济是资产阶级国家直接掌握和运用的资本,它是国家经济职能加强的重要表现,同时又为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目前,发达国家的国有资本在国民经济中约占10%—20%,并控制着重要经济部门。国有资本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资本,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部分否定。从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权上来看,国家占有生产资料从形式上否定了资产阶级的私有权利,形成了社会直接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为向社会主义国有制的和平过渡准备了直接的物质基础。从国有企业的行为目标来看,国有制企业生产目的主要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为了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这使资本增殖的本性受到了限制,并越来越接近于社会主义生产是为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目的。从国有企业履行的社会职能来看,资本主义国有企业虽然没有根本改变为整个垄断资产阶级服务的本质,但国有资本的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包括劳动者在内的整个社会成员的利益,如稳定物价、扩大就业、增加福利支出、完善社会保障、治理环境污染等。国有企业的利润也不再归任何个人无偿占有,而是上缴国库,国家把这些利润和通过超额累进税等手段所获得的收入再分配给竞争中的失败者或用于公益事业,这更是对资本本性的限制和否定。从这一点意义上来说,资本主义国有企业和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任务已有某些共同之处,已部分具有公有制企业的属性。
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是资本主义赖以存在的基础。但股份制经济和国家所有制经济的发展,突破了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束缚,使资本占形式越来越向着公有制的方向靠近。职工直接占有生产资料并参与企业管理,为劳动者成为企业真正的主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资本的这种不断扬弃,一方面使资本主义的再发展获得了新的推进因素,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资本主义内部社会主义因素的生成和发展,并使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阵痛相应减小,而使和平过渡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二、当代资本主义阶级矛盾的缓和使无产阶级采取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阶级矛盾的缓和一方面来自于阶级结构的变化和阶级差别的缩小,另一方面来自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
战后,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大的调整。第一产业比重加速下降,第二产业比重逐渐缩小,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并超过第一、第二产业成为最大的产业。与此相适应,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农业劳动力只占劳动力总数的5—6%,在美国不足3%,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工人数量也大幅度下降,在多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劳动力中的比重不足30%,而第三产业从业者占整个从业者的60%—70%。劳动者队伍出现了知识化、白领化、多层次化的趋势。其构成和内涵也不再是没有任何生产资料、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纯无产阶级,取而代之的是以脑力劳动、白领阶层为主体的新型工人阶级。他们过着舒适的生活,并拥有相当数量的存款、股票和债券。尽管其数量有限,但毕竟摆脱了工人一无所有的界限,向有产者前进了一步。战后,发达国家阶级结构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以知识分子为主的中间阶层的迅速崛起并在整个社会中越来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旧的中间阶层主要包括独立的农场主、工商服务业中的小业主、独立的小手工业者、小商贩等。他们往往不太稳定,总是在不断地分化,但这并不代表其队伍在缩小。随着第三产业比重的扩大以及白领工人、金领工人比重的提高,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新中间阶层,主要包括:科学家、工程师、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律师、医生等等。他们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或股票,或者拥有一定的对生产资料的控制权和对劳动的监督权;他们在收入水平、消费模式、社会态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大大不同于传统的工人阶级。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旧中间阶层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不断缩小,人数不断减少,但却使新中间阶层发展的经济基础扩大,人数不断增多。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新中间阶层人数约占了资本主义阶级结构中的60%—70%,并且数量还在扩大。他们广泛参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活动,并主导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对资本主义的稳定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智力资本作为一种新兴资源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超越传统资本而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和主导性的作用,从而决定了知识型的“白领工人”、“金领工人”等中间阶层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也越来越取决于自己对知识这种稀缺资源掌握的程度。这就使得传统的生产关系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虽然仍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但其地位相对下降了,而知识资本越来越成为影响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以及人们在生产中的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在当今新科技革命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来源于人才的竞争、智力的竞争。这也促使资本主义越来越注重维护劳动者的权益,尊重劳动者的自主性、创造性,提高劳动者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增加劳动者教育和培训的投资力度。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工人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的提高,中间阶层的扩大,阶级结构变动性的加快,以及工人持股数量的增加和阶级意识的淡漠,资产者与无产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难辨,两大阶级差别迅速缩小。
阶级矛盾的缓和还来自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实施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在资本主义初级阶段,除了教会和民间互助组织外,基本上不存在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措施,无产阶级处于贫困化状态,社会也处于不稳定状态。战后,各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全面介入国民收入分配再分配领域,普遍建立了一整套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从单纯的“济贫”变成了具有社会规模的公民应享的权利。在德国、瑞典等西、北欧国家中更是形成了“从摇篮到坟墓”的一整套社会福利制度。这些政策和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救济制度、免费教育等等。除了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外,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通过征收高额累进税、财产税、遗产税等措施来缩小贫富差距。社会福利制度化的实施,对于保障全社会特别是劳动人民的生活,缩小贫富差距和阶级差别,缓解资产所有者与劳动者的不平等关系,维护安定的社会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4-23
  1、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在劳动者暂时或者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其他原因中断工作,没有经济收入或者劳动收入减少时,给予经济补助,使他们能够享有基本生活条件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从社会保险的项目内容看,它是以经济保障为前提的。一切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不论其是否完善,都具有强制性、社会性和福利性这三个特点。按照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社会保险项目分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2、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对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低收入者或者遭受灾害的生活困难者提供无偿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从历史发展看,社会救济先于社会保险。早在1536年,法国就通过立法要求在教区进行贫民登记,以维持贫民的基本生活需求。1601年,英国制定了济贫法,规定对贫民进行救济。中国古代的“义仓”也是一种救济制度。这些都是初级形式的社会救济制度。维持最低水平的基本生活是社会救济制度的基本特征。社会救济经费的主要来源是政府财政支出和社会捐赠。
  3、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提供的福利津贴、福利设施和社会服务的总称。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向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社会中需要给予特殊关心的人群提供的必要的生活保障。
  3、优抚安置,是指国家对从事特殊工作者及其家属,如军人及其亲属予以优待、抚恤、安置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在我国,优抚安置的对象主要是烈军属、复员退伍军人、残疾军人及其家属;优抚安置的内容主要包括提供抚恤金、优待金、补助金,举办军人疗养院、光荣院,安置复员退伍军人等。
第2个回答  2016-05-05
1,社会保障制度一般是指囊括了对社会成员的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教育资源、社会救济等一些列措施的保障体系。
2,资本主义社会是在意识形态领域界定的概念,具体来说一般是指欧美国家。相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就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
3,共同特点:A,都需要立法保障。社会保障制度资金来源于成员的收入再分配,涉及面如此广泛的政策,必须有法律依据。
B,都是以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保障为前提的。如果社会保障制度连成员的最低生活水平都无法保障,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就是面子问题(有时候可以不要面子),对资本主义国来说,就是选票问题(这个更有制约作用)。
C,资金来源。社会成员的收入再分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羊毛出在羊身上。
D,政治目的,都是为了社会的稳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