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是安徽怀宁(今安庆)人。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安庆)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革命家、改革家、启蒙思想家、民主主义者。
新文化运动发起者,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倡导者,五四运动总司令、思想指导者,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第一代领导集体主要领导人。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1920年初,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并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
1921年7月,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后任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二、三大)、中央总书记(四、五大)等职务,并任第一至五届中央委员。1927年7月离开中央。
1929年11月,因中东路事件发表不同意见而被开除党籍。1931年5月,被推选为中国托派组织的中央书记。1932年10月被国民政府逮捕,判刑后囚禁于南京,于1937年8月出狱。
1942年5月,在四川江津(今重庆市江津区)逝世。主要著作有《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陈独秀思想论稿》、《陈独秀著作选编》等。
扩展资料:
创办《新青年》杂志驰名天下:
陈独秀36岁那年,他最精彩的的人生在上海掀开大幕。1915年6月中旬,陈独秀结束了在日本的留学生活,乘坐轮船到达上海。他回到法租界嵩山路南口吉谊里21号。
和阔别一年的妻子高君曼以及儿女住在一起。他开始筹办《青年》杂志,找到上海亚东图书馆创办人汪孟邹,希望他担当杂志发行人。
汪孟邹为难地说,他已经承担了几家杂志发行,无力承担新杂志的发行;。推荐了群益书社的兄弟老板陈子沛、陈子寿。
“好, 那就去试试看吧。”陈独秀充满希望。第二天,陈独秀与汪孟邹来到群益书社拜访陈氏兄弟。最终,陈氏兄弟答应承担新杂志的发行。
经过几个月的日夜奋斗,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在法租界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弄2号) 陈独秀的住处诞生,陈独秀担任主编和主笔。
陈独秀发表了创刊词《敬告青年》,号召青年们战胜恶社会,解放思想,与旧传统、旧思想决裂。《青年》杂志刚出版,头疼的事就来了,群益书社接到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的来信。
指责《青年》杂志和他们的周报《上海青年》名字相似,要求尽早更名。陈氏兄弟为了避免麻烦,建议杂志改名。陈独秀从第二卷开始,将《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
《新青年》受到热烈欢迎,陈独秀也一鸣惊人。1916年年底,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邀请陈独秀出任北大文科学长,陈独秀不愿受聘,他要在上海办《新青年》。
蔡元培盛情相邀,并提议《新青年》编辑部搬到北大,陈独秀这才勉强接受。1917年,《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因散发传单遭到拘捕,9月获释。
1920年2月,陈独秀离京返沪,仍然居住在法租界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石库门里。这下,老渔阳里2号又热闹起来,厢房是迁回上海的《新青年》编辑部。
陈独秀总是在底层客厅坐在皮面靠背摇椅上,会见老朋友李汉俊、陈望道、沈雁冰、邵力子等;他也与来访青年交谈,后来青年来的越来越多,他被迫在客厅挂上小黑板。
上面写着“会客谈话以15分钟为限”。《新青年》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它发出一声声惊雷:大力宣传“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
号召青年反对旧道德、旧文化,提倡新道德、新文化;举起“文学革命”大旗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提倡新文学,成为全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鲁迅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也是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新青年》发行量扶摇直上,创刊时1000份;仅仅创刊两年,发行量达到1万五六千份,以后与日俱增,成为知识阶层的必读。
《新青年》主编陈独秀也驰名天下,成为千千万万青年的偶像。陈独秀还做了一件影响中国的大事:创办中国共产党。
1920年4月,三位俄国人来到老渔阳里2号,他们是维经斯基(中文名吴廷康)和夫人库茨涅佐娃、翻译俄藉华人杨明斋。维经斯基向陈独秀提交了李大钊的介绍信。
陈独秀看了信激动地说:“我和李大钊多次谈论过在中国建立布尔什维克的政党,这次吴先生和杨先生来华,我们求之不得。”
事后,维经斯基向共产国际报告:陈独秀是“当地一位享有很高声望和有很大影响的教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独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