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下演讲 题目是 我们需要公共精神 写出你的看法

如题所述

何谓“公共精神”? “公共精神”就是指在公共生活中,涉及公共事务的治理与公共利益的分配,公共管理者与公民在公共行政领域内所形成的信念、价值、和习惯。公共行政是公共精神的表达方式。公共行政需要一种内在精神的支撑,这就是公共精神,这是一种“对于公共服务的召唤以及有效管理公共组织的一种深厚的、持久的承诺”。

在西方社会,公共精神萌发于古典时期的希腊。希腊城邦里生活的公民们近乎直接民主式的治理公共事务,以及他们对于公共生活当中公平、正义、理性、节制等公共精神的追求,对于生活在现在社会当中的人来说,似乎是永远也无法企及的。我们现在对于一些产生于近代的问题的讨论其实在我们重温古希腊圣贤们那富有洞见性的思想之时,总不免会产生这样的怀疑: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在被提出之前,早已被他们处理过了,并且他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已经超越问题本身,永远的留在了人类政治思想进化的基因当中。

到了近代,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功利主义哲学取代了古典希腊人的公共观,开始支配着公共行政的思想和实践。古希腊人对于公共精神的理解强调公平、公正与节制,强调个人的价值需要在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当中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而近代启蒙以来,特别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高度发达,众多经济理论被引入到政治生活中来。公共选择理论在经济领域诞生后,便被迅速引入政治领域,特别是被更多的用来解释人们集体的政治行为。公共选择理论把功利主义的逻辑和市场规则引入公共行政。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的、理性的成本收益计算成为了解释公共精神与集体行动的理论模型,古典公共精神的内涵受到了挑战。

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毕竟在本质上不同于古典希腊时期的城邦国家,使古典公共精神得以生根发芽的土壤已经不复存在,现代性和随之而来的病症已经深入到公民公共生活的各个层面,人们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浮躁麻木的社会心态让传统意义上的公共精神无处得以体现,人们不禁要反思:公共精神在现代社会已经丧失了吗?回答是否定的。一种建立在宪法的基础之上,以人民主权、代议制政府、分权制约为原则,以获取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公共行政模式建立起来了。宪政民主制度是现代公共行政的目标之一。培养品德崇高的有公民精神的现代公民是政府的责任,得到强化了的公民精神同时又会促使政府公共行政的完备。宪政民主和公民精神成为了支撑现代公共精神的两个维度。

一、 古希腊政治思想当中的公共精神

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在其著作中一开始便从词源学意义上探究了“公共”一词的古典含义。“公共”一词的两个来源均源于古希腊语,都表示“一个人从只关心自我或自我利益的发展到超越自我,能够理解他人的利益。意味着一个人具备了这样一种能力,他能够理解其行为对他人所产生的结果。”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到,希腊人把政治共同体即城邦视为公共,而“政治共同体的目的在于设立通行的标准和惯例,并且支持、宣传和实施这些标准,使之有利于公民的最大利益。”(《公共行政的精神》P1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古希腊思想家看来,所谓的公共精神便是城邦精神。

究竟什么是城邦精神呢?在柏拉图那里,城邦精神便是正义、公平、友爱、协作。柏拉图认为,“人之所以要建立城邦,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不能单靠自己达到自足,我们需要许多东西。”“因此我们每个人为了各种需要,招来各种各样的人。由于需要许多东西,我们便邀集许多人聚集住在一起,作为伙伴和助手,这个公共住宅区,我们叫它做城邦。”(《理想国》P58,商务印书馆)我们可以看到,城邦的形成在柏拉图那里基于两个事实。第一,没有人是自我完备的,每个人都欠缺许多为生存所必需的东西。第二、每个人的众多需要有赖于他人的工作,于是,人们聚群而居,互相帮助、互相合作。在这里柏拉图既然陈述了城邦是由于人们的生存自身的需要而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这样一个事实,那么,出于自然之本性地追求公平合作、友爱互助就应该是城邦政治中柏拉图所理解的公共精神的本意。

亚里士多德在其探讨政治哲学的著作《政治学》当中,开篇便提到城邦的实质,“我们见到的每一个城邦各是某一种类的社会团体,一切社会团体的建立,其目的总是为了完成某些善业——所有人类的每一种行为,其本意总是在求取某一善果。”(《政治学》P3,商务印书馆)在亚氏看来,城邦即是善,城邦政治当中的公共精神便是对至善的追求。城邦出于自然的演化,“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polis)的动物”,“凡隔离而自外与城邦的人——或是为世俗所鄙弃而无法获得人类社会组合的便利或因高傲自满而鄙弃世俗组合的人——他如果不是一只野兽,那就是一位神祇。”(《政治学》P9,商务印书馆)亚氏的这些观点充分表明,他认为城邦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条件,只有在城邦中,人的本性才能得以实现。那么,城邦生活即是公共生活,对于城邦生活中善的追求也就出于人性本身的公共精神的体现。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古希腊哲人那里,不论是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当他们将polis看作是自己处于自然本性的生存方式,而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制度时,他们显然对于政治、对于公共精神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他们将人定义为政治动物时,他们是在告诉我们,人类生活并非只有经济一个维度,个人的安全和利益只有在一个政治共同体中才能得到满足和保证。)

二、 政治学的转向:对古典公共精神的挑战

人类在经历了古典文明的衰落之后,又经历了长达一千多年的漫长的中世纪,文明的脚步终于来到了近代,人类从此迎来了近代启蒙思想的曙光,政治学也开始了巨大的转向。

按照古典政治学的理解,政治学是一门探究何为正义、追求至善的学问,可以被称为“学”而非“术”,政治学与哲学、伦理学有着密切的关联性。有关政治领域中的正义和统治的合法性问题,关于统治和权力运用、权力分配的根本原则等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12-07
公共空间意识在我心
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先给大家讲一个由一位心里学家进行的有趣的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坐在他或她的旁边。这个试验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结果,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测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
这说明,在公共场合,任何一个人会有下意识的保护自我的意识。而你是否曾经在不经意间,在一个公共场合,冒犯了别人呢?你是否曾经在自修时间在教室里大声喧哗?你是否曾经在餐厅的桌子下留下了你不小心碰掉的排骨骨头?你是否曾经在洗手间里和你的朋友泼水玩耍,却没注意到泼出的水溅到了刚好路过的人身上?其实,你这些不经意的小行为,或多或少,都是对公共空间内别人的不尊重,也是对公共空间和集体利益的一种不尊重的行为。
现在的我们,听到“公共空间意识”,会觉得是一个新名词,有一种陌生感,但事实上,这个名词并不是一种新鲜事物,离我们也一点都不遥远。
“公共空间”(PublicSpace)作为一个社会学命题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重新阐释的,是欧洲文化自古至今的一大亮点。
在西方,父母从孩子刚刚学说话开始,就反复跟他说清“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不同,灌输“不要因为我们的存在,就妨碍他人”的观念,这是礼貌和教养的一部分,孩子可以在自家的房间里当“角斗士”、“运动超人”和“大分贝演讲家”,但一旦进入影院、剧场、候车室等“公共空间”,父母会蹲下来对他反复讲明:这里还有很多与你一起来看戏、吃饭、等待旅行的人,别人在阅读、谈话,不可肆意喧闹和奔跑,不能影响他人。
“公共空间意识”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其中的“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观念,体现了尊重他人即尊重自己,体谅他人即体谅自己的“使所有人利益最大化”原则。假如在公共空间缺乏自我约束,则会妨碍公共秩序,而公共空间遭到破坏,到头来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
有些人把中国人种种不文明的行为归结为中国文化使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固然有差异,但是世界文明是共同的。这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例如,各国的礼仪虽然千差万别,但是崇尚礼貌则是全球一致的。在这个问题上,当代俄罗斯哲学家丘马科夫有精辟的论述。他说:“文化使人们不同,不是外在的不同,而是内在的不同。文明联合人,使人们互相之间相似。”
其实有了“公共空间”的意识,也就是有了公民意识,知道我应该遵守公共秩序,知道我应该尊重他人,不给他人添麻烦,知道什么场合应该做什么事,知道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具有公德意识。
最近,市教育局组织杭城各中小学一起开展了丰富的有关公共空间意识的各种活动:
有“文明行为大调查——什么行为最troublesome?”活动,通过调查问卷、校园网站投票、采访谈话等方法,利用班(队)课、主题大队活动,鼓励同学以情景AB剧、辩论会、演讲等形式,针对不文明行为的发生进行探讨,减少发生不文明行为的次数直至杜绝。总结出十个“最讨厌别人妨碍我的行为”;有“漫画创作活动——这里的好quiet!”活动,以“静”字为切入口,举行校园内“这里的静悄悄”漫画创作活动。引导青少年思考“为何静、何处静、何时静、如何静”,从而自觉做到课堂学习保持安静、自修作业保持安静、图书阅览保持安静、就餐就寝保持安静、重要集会保持安静;还有“公共空间意识教育图标征集——这样的行为才最cool!”活动,征集“请你照我这样做”公共空间意识教育图标,将评选出的图标在校园内公共场所进行分发、张贴,营造浓厚宣传教育氛围。在这里,我代表学生会邀请同学们积极地去参加以上活动。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公共空间生活、学习和工作,希望我们努力提升“公共空间”意识,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公共场合小声说话,保持教室、办公室等公共场所环境卫生,自修课不随意发出声音。就是这些小事,但都在检验着我们的道德素养、公共空间意识。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