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为什么要学会欣赏美术作品

如题所述

  这是一篇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学美育课开设的意义及设置方向
  -----浅论加强审美感知与想象力培养
  怀化学院美术系 胡林讲师
  美育及艺术教育是我国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元素,它对德、智、体、劳等教育有交融和推动作用。对大学生进行美育及艺术教育是我国从单一的应式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良好开端,但因我国高校该课程开设较晚,与先进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一些师范性院校的美育课只结合技能训练一点书法和‘简笔画’就了事,缺少生动活泼的艺术鉴赏课和民间美术欣赏内容,更缺乏形式多样,富有情趣的艺术欣赏讲座及电脑多媒体综合教学。大多数课程只是学一些十分机械的临摹方法。如:中文系、历史系学生临摹书法,外语系、体育系学生画画‘简笔画’,化学系、物理系学生学一点图表制作。这些美育课的副产品,却成了美育课的唯一目标和方向。所有这些现象说明,美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特殊意义,还没有被更多的学术界人士充分认识。在此就美育及其设置方向与大家共同进行探讨。
  一、 美育的独特功能:陶冶情感 开发右脑 提高创造性思维 培养创造能力
  1、中西方学者对美育的认知
  在十八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第一次系统地提出美育理论,主要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他想用审美教育把自私自利的、腐化了的人变成有理性和正义行事的人,进而利于把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变成合理的社会制度,达到改良社会的目的。因为在他看来,人只有通过审美教育才能使感情和理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达到统一。于是“人就会兼有最丰满的存在和高度的独立自由”。
  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育是培养人们道德情感的手段,他说:“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美育。”
  为什么美的对象能陶养人的感情呢?他从康德美学的深刻影响中看到了美的两种特性:“一是普遍;二是超脱。”所谓美的普遍性,即指审美不存在私人占有关系,美的形象人人都可以鉴赏,只要 你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你就能获得审美愉快;所谓美的“超脱”性,是指:审美能够脱离现象界的利害纠纷,生死计较,而进入绝对自由的观念世界。
  在蔡先生看来,一个健康发展的人不能缺少高尚情感的培养,否则不仅生活缺少情趣,而且也使自己在专业上难有大的建树,因为他缺乏创造的冲动。
  艺术与科学的直接对话和结合,在世界上正逐渐成为人们共同感兴趣的课题。著名的诺贝尔奖获的者科学家李政道先生认为“艺术和科学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二者不可分割。艺术与科学虽然研究的角度不一样,但是都是在追求真理。西方历史上,早在文艺复兴之前,艺术与科学并没有分家,意大利著名的画家达.芬奇雕塑家米开朗奇罗,同时也是建筑学家及科学家。科学的创造发明,离不开艺术的情感和艺术的思维,更离不开人文主义的关怀精神。
  2审美感觉力与想象力的培养
  ① 审美感觉力的培养:所谓审美感觉力,就视觉而论,突出地表现为能带着新鲜活泼的情趣观赏对象,在常见的事物中发现某种象征意义,观赏者似乎可以与对象对话,他的意识在感官的引导下,通过外部特征深入到对象的内部,看到内部的神韵,并由此洞察到世界的秘密,生活的底蕴,并通过对象映照到自身的心灵生活与生命运动。具有审美感觉力的人,对形式美有特殊的敏感。善于在整体关系的制约中去敏锐地把握点,线、面、光影,色彩、肌理、结构张力的微妙变化,对象所具有的特殊节奏、韵律、秩序产生深切的感受。这种敏锐精微的感觉,有自身天赋素质的原因,也依赖后天的生活实践,特别是在艺术欣赏与创造的实践中学习与培养。一个人只要长期与各种优秀艺术和其它审美对象发生相互作用,审美对象那感性丰富的营养不仅能充实他的记忆仓库,而且完全可能优化他的感官和大脑机能。最后以生物电的形式由神经通道传入大脑特定部位,形成特定感觉。这就从生理上,促使我们的感知愈益敏锐。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审美感觉力的培养显得越变越重要。因为当今人类的物质生产生活日趋审美化。在日用品及工业品中不仅讲究实用功能,而且也越来越讲究形式美感。要想在市场上拥有竞争力,产品就必须有完美的包装及新颖美观的造型设计。同时还必须有新创意的‘广告语’及影视广告片。
  从人的智能发展角度看,逻辑思维能力使得外部世界和人的内心世界变得条理化和显示得更为确定。但它也容易禁锢人对外部世界的感受。概念思维容易把生动的感受模式化,从而削弱了人对外部世界和内在心灵世界丰富微妙变化的把握,也罢削弱了迅速直接做出反应的应变能力。所以培养人的审美感觉力,正是提高素质教育强化本质力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② 审美想象力的培养:审美想象——有再现性想象,创造性想象和联想,它是人在外界和内部刺激作用下,以情感为推动力,激活自己生活经验中的感知印象记忆痕迹,按照特定的情感逻辑,经过意识和潜在意识的综合改造造成某种情感幻象。这种情感幻象最终显现出一种特殊的审美感觉。它又是与审美感觉力直接相连的,不仅因为审美感觉中包涵须要想象力的作用,同时也因为审美想象的展开,有赖于审美感觉的经验。
  审美想象力是人们创造力最直接的体现者。这种创造性又深刻地根源于人的潜意识的“感情冲动”正是思维暂时离开了通常的轨道,在无意中并无直接联系,但在某些方面有相似性和可比性的事物--------情与境,靠了情感逻辑把它们凝缩、融合在一起,造成令人新奇的形象。
  艺术想象力这种心理品质,是人的创造才能中最可贵的品质,固然科学与艺术的想象仍有分别,但艺术想象那种心灵的自由性,同样有助于从事科学技术的人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敏锐性。它会帮助人在解决问题时,脑子里涌现出许多“点子”迅速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只不过科学的想象情感因素相对较弱,更需理智进行严格的检验而已。想象力会增强人思想的新颖性,打破思维定向,永葆创造的活力。这种能力本来人皆有之,只是比较微弱。人经过长期的审美欣赏与创造的锻炼,会在一定程度上唤起儿童时期那种自由想象的潜能,并激发出创造的热情。
  审美与艺术创造,是一种精神高度自由的活动。其中充满了游戏色彩,有很强的娱乐性。它对调节学生单调的学习生活,增添了生活乐趣。
  总之,美育的特殊功能突出地表现在人的感性能力的培养上,它发展着人们整体的综合映象及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是创造能力中,最关键的品质之一。这种能力从生理基础上来讲,又与人脑右半球的优势中心相关,所以概略的来说,美育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创造力,
  二、高校美育关键是提高美的鉴赏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1、高校美育的特殊性:
  高校美育课目的在于培养一个正常发展的人必须具备的审美素质。我国目前中小学生艺术及美育教育发展极不平衡,他们之中绝大多数人过去缺乏系统的艺术及美育学习,在学校中长期与概念、公式、逻辑打交道,而对于审美的领域,除了文学、电影、电视接触稍多一点外,其它门类艺术比较陌生,他们的情感世界还不丰富,对感性秩序还缺乏敏感,右脑还急待开发。在他们进入青春时期以后,由于生理发育的成熟,生命力最为旺盛,不断追求新的刺激。在高中阶段由于功课多,升学的压力大,使天赋的审美欲望受到限制。升入大学后,重新获得了这种机会,自然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这种青春期的渴求,加上知识修养所带来的较高理解能力,并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还有第二课堂及选修课的时间安排,使高校美育课具备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但同时,由于学生过去在这方面缺乏训练,直觉能力还不发达,概念思维的习惯往往使他们面对审美对象时容易引向抽象分析的歧途,而难于进入特定的情感体验状态。因为它把完整的印象分解了,所以在实际活动中又较少得到审美愉快,加上美育课时间必竟非常有限,而审美的领域极其广泛,这又给高校美育课增加了难度。怎样从实际出发,紧扣美育特殊功能,充分利用有利因素,使高校美育更有成效,这是改变高校美育课现状的关键。
  2、“精”而“广”的鉴赏课
  鉴赏课是高校美育课的主体内容,它应占总课时量的60%左右.要培养大学生高水准的审美能力,最要紧的是让学生接触高水准的审美对象及艺术作品。
  审美领域极其广泛,审美对象又复杂多样,而教学时间又极其有限,要解决好这个矛盾,我们对鉴赏内容应采取“精”而“广”的方针。
  所谓“精”就是对每一门类的艺术,中外历史上产生的不同风格、流派、只有精选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鉴赏对象,而且应该抓住重点,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角度进行深入,精细的比较,感受、启发学生领悟其中的奥妙。这种艺术鉴赏活动,可以艺术发展简史为线索,也可从不同的艺术风格专题进行。但必须从具体作品出发,把领悟具体作品审美特性为首要任务,而不是为着讲发展史附带地提及作品,在这种艺术作鉴赏活动中,应充分的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所谓“广”,要从视觉艺术,听觉艺术,综合影视艺术中全面地接触代表作品。而且还要从设计艺术中领会日用品及工业产品中的设计美学问题,如:室内住宅美学、服装美学、景观美学、家具、及陈设艺术品美学等。选择典型实例进行比较、感受、分析、评论、使审美鉴赏活动扩展开去,让它贯穿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这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觉力和丰富的想象力非常有利。
  3、形式多样的创造课
  学生审美想象力与形象表达力,只有通过一定的创造实践的锻炼,才能切实的发展,并最终在他们的作品中得以体现。所以,动手创造的活动应当予以充分重视,课时应占美育课总量的30%左右。
  不过这种创造课应与艺术专业学生的创造课有很大的区别,对于技巧上的要求不能太高,难度不宜太大。重要的是传达出意图,把自己的审美感觉和审美想象物化为作品。所以创造形式应当不拘一格,即可以练习绘画和书法,也可到‘陶吧’进行简单的陶器创作,用以传达自己的审美想象,玩味自己的审美感觉。还可以用电脑photoshop5、CoreIDRAW9等软件,进行电脑平面设计及图片组合。这些活动,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由易到难,注重实效,形式多样,富有情趣,让学生感受到创造的乐趣.
  4、概念清晰,生动活泼的理论课
  在高校美育课中,必要的美育理论知识是不可缺少的,比如,艺术欣赏与创造中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形式美的基本法则等等。但这些理论问题的讲解一定要在学生有大量感性印象的基础上,针对学生欣赏与创造实践中的问题,有计划地穿插进行,理论课应在实例分析中总结基本规律,力戒不切实际的玄谈。至于系统的美学和各门艺术史,则利用大学生理解能力强,课外时间充裕的特点,让有兴趣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去研讨,课堂上的理论课不宜过多,占美育课的10%就足够了。
  综上所述高校开设美育课是非常必要的和及时的,美育课中把审美感知与想象训练应放在首位,鉴赏课、创造课、理论课进行合理安排。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和欣赏能力,同时也是培养我国全面发展的21世纪合格人才的正确之路。
  参考文献
  [蔡元培美学文选] 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艺美学从书编辑委员会 编著
  [审美教育问题] 知识出版社 尼。阿。得米特里耶娃 著 冯湘一 译
  《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尹少淳 著

  美学是什么?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美学与哲学
  在与美学相关的学科中,美学与哲学的关系最为密切。美学本身就是一门哲学性质的学科。这是因为: 美学的基本问题就是一个哲学思辨性质的问题。任何理论的形成及其性质取决于它的提问以及提问方式。美学产生于柏拉图之问:“美是什么?”这里所问的美,不是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是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这种把人的注意力从杂然纷陈的感性现象引向统摄一切的抽象的本质,从变动不居的美的事物引向恒久不变的美本身,显然是遵循了古希腊形而上的哲学传统。同时,美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也深受当时哲学的影响,其学科框架、理论范式以及思维方式都带有同时代的哲学印记。另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历史上的大美学家几乎都是大哲学家,而较少是文学家或艺术家。最后,西方现代美学与哲学的复杂关系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美学与哲学难以分割的关系。表面看西方现代美学拒斥哲学,但它所拒斥的其实只是西方传统哲学,它所依附的仍是西方现代哲学。
  美学与伦理学
  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是由美与善的关系所决定的。真善美是人生所向往的理想境界,其中缺一不可。 从历史上看,凡是美的对象在伦理学意义上亦是善的,这尤其表现在社会美领域里。社会美的内容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以美的形式来表现善。 美与善尽管联系密切,但并非可以等同,美并不就是善。譬如雨果小说《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外表丑陋,但内心善良。美的事物更侧重于人精神的愉悦,因而具有超功利性,而善的对象与人的功利目的往往直接相联。
  美学与心理学
  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英国诗人济慈说:“美是一种永恒的愉快”; 美国美学家桑塔耶纳说:“美是在快感的客观化中形成的,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 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总是伴随着各种心理活动--情感、愉悦、想象等。李白的诗:“寒山一带伤心碧”,其中“寒”、“伤心”,就不是纯客观的摹写,而是心情的表达。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美的发生离不开人心理因素的参与。因而美学与心理学密切相关。 19世纪以来西方美学对审美体验和心理功能的强调,各心理学流派对美学研究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美学研究对心理学的依赖。
  美学与文艺学
  美学与文艺学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文学艺术。因此,它们研究的问题常常会有某些交错,譬如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的一般规律等既是美学又是文艺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但美学相对与文艺学而言,更带有一般性,它探讨文学艺术的本源,为后者提供理论范式和思维方式。而文艺学则更多的关注具体的文学艺术经验和现象,它可以为美学研究提供丰富的经验材料。追问

谢谢,是有帮助,不过还有没有好一些的,这个连体育也在里面= =我急求,明天要交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3-11
审美是培养艺术细胞的潜在因子!追问

我要的是论文啊=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