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民族交往和对外交往史实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何借鉴?

如题所述

  安定的周边环境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外部保障。

  从贞观到开元年间的盛唐是中华民族最为扬眉吐气的时代,国力强大,疆域辽阔,威加四海,万邦来朝,是真正的中央帝国。唐太宗在保障边境安全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对突厥等游牧民族的侵扰实施成功的反击,恢复对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控制,建立了以唐帝国为中心、以周边其他民族政权为卫星国的“天可汗”盟约体制。文武两手并用,正确处理政治与战争的关系,不以穷兵黩武、好大喜功为目的。在保卫边境方面实施积极防御的政策,对外战争不发则已,一发必予敌以毁灭性打击。军队走质量建设的路线,精兵取胜,国力越打越强。

  唐太宗在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时,表现了难能可贵的平等意识,他有句名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各少数民族政权也几乎都能对唐朝心悦诚服,民族关系空前和睦,出现了“胡越一家,自古未有”的动人场景。

  强大的国防和安定的周边环境,使得国内经济文化在稳定的环境中和谐发展,是造就和谐治世的外部保障(宋朝则是一个相反的例子,由于宋朝实行扬文抑武的国策,造成宋朝军力羸弱,先不敌辽、西夏,后败于金,使得民族危亡问题成为宋朝的致命外伤。没有了外部环境的和谐,内部的社会和谐也就荡然无存)。

  唐太宗有句名言:“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贞观年间和谐社会建设的成功实践,在许多方面对今天来说依然有着启示意义。当然,“贞观之治”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有着自身的无法突破的局限性,靠的是“明君治世”。即使诸如“三省驳议制”这样的分权尝试,也只是在体制内运行,其先决条件就是要求最高统治者本身是开明的,否则,统治者完全可以废弃这种约束机制。同时,由于时代的局限,这种开明政治无法成为一份稳恒的宪政成果保留下来,无法摆脱人亡政息的命运。即使是同一个统治者,自身性情的变化也会给国家安危带来影响,例如唐玄宗,前半生英明睿智,造就“开元盛世”,后半生却昏庸糊涂,最终酿成“安史之乱”。

  如今,我们面对的社会环境远比一千三百年前复杂得多,可以利用的人类文明成果(政治经验、民主法制、科学文化等)也丰富得多。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治世”相比,其高度也远远超过古人。但是,人类的文明成果自有相通之处。新一届领导人执政以来的诸多新政,例如对对农民和农业的优惠扶持政策,不断推出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举措,对舆论监督的更加重视,废止不合时宜的旧法陈规,对外交往方面主动出击、参与国际事务、斡旋周边国家关系促成和谈等等,都不难看出传统政治智慧与和谐理念在新世纪的发扬光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3-12
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统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