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

请不要大段的复制答案,那些学习方法我自己搜索就好了,请各位老师针对我的情况给点具体的建议吧!

我明年参加高考,现在的地理成绩勉强能答个20几分(100满分),我对地理可以说一窍不通,找了老师单独辅导也不管用,就是不懂,就算老师勉强给讲懂了,做题还是什么也不会,我自己十分难过。

我的目标是考到60分,地理上册的四个单元我真是一点不会,就是完全没入门!!我也没有更多的时间给它。
下册和1.2册理解的能相对的好一些,因此,我想知道,

1.只在这三册上多下工夫能考到60分吗?

2.教材的四册书中,各单元在高考中出题各占多少比例?

3.以我的情况,怎样学能达到60分?

一个很无助、苦闷的学生,急需您的帮助,非常感谢!!

地球是距太阳第三颗,也是第五大行星:
轨道半径: 149,600,000 千米
(离太阳1.00 天文单位)
行星直径: 12,756.3 千米
质量: 5.9736e24 千克
地球是唯一一个不是从希腊或罗马神马中得到的名字。Earth一词来自于古英语及日耳曼语。这里当然有许多其他语言的命名。在罗马神话中,地球女神叫Tellus-肥沃的土地(希腊语:Gaia, 亥亚,大地母亲)直到16世纪哥白尼时代人们才明白地球只是一颗行星。
地球,当然不需要飞行器即可被观测,然而我们直到二十世纪才有了整个行星的地图。在空间拍摄的地球照片有很高价值;它们大大帮助了气象预报及暴风雨跟踪预报。而且这些图片都非常漂亮!
地球由于不同的化学成分与地震性质被分为不同的岩层(深度-千米):
0- 40 地壳 2700-2890 D'' layer - D"层
40- 400 Upper mantle - 上地幔 2890-5150 Outer core - 外核
400- 650 Transition region - 过渡区域 5150-6378 Inner core - 内核
650-2700 Lower mantle - 下地幔
地壳的厚度不同,海洋处较薄,大洲下较厚。内核与地壳为实体;外核与地幔层为流体。不同的层由不连续断面分割开,这由地震数据得到;其中最有名的有数地壳与上地幔间的莫霍面-不连续断面了。
地球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在地幔,剩下的大部分在地核;我们所居住的只是整体的一个小部分(下列数值×10e24千克):
大气 = 0.0000051
海洋 = 0.0014
地壳 = 0.026
地幔 = 4.043
外地核 = 1.835
内地核 = 0.09675
地核可能大多由铁构成(或镍/铁),虽然也有可能是一些较轻的物质。地核中心的温度可能高达7500K,比太阳表面还热;下地幔可能由硅,镁,氧和一些铁,钙,铝构成;上地幔大多由橄榄石,辉石(铁/镁硅酸盐),钙,铝构成。这些都是通过地震技术获得的资料(所谓地震技术是指在地表人工制造一个震源,如炸弹之类的,通过接受地下的回波来确知地下结构的方法);我们只能在岩浆中获得上地幔的采样,对于其它层则无能为力。地壳主要由石英(硅的氧化物)和类长石的其他硅酸盐构成。就整体看,地球的化学元素组成为: 34.6% 铁 29.5% 氧 15.2% 硅 12.7% 镁 2.4% 镍 1.9% 硫 0.05% 钛 地球是太阳系中密度最大的星体。
其他的类地行星可能也有相似的结构与物质组成,当然也有一些区别:月球至少有一个小内核;水星有一个超大内核(相对于它的直径);火星与月球的地幔要厚得多;月球与水星可能没有由不同化学元素构成的地壳;地球可能是唯一一颗有内核与外核的类地行星。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有关行星内部构造的理论只是适用于地球。
不像其他类地行星,地球的地壳由几个实体板块构成,各自在热地幔上漂浮。理论上称它为板块说。它被描绘为具有两个过程:扩大和缩小。扩大发生在两个板块互相远离,下面涌上来的岩浆形成新地壳时。缩小发生在两个板块相互碰撞,其中一个的边缘部份伸入了另一个的下面,在炽热的地幔中受热而被破坏。在板块分界处有许多断层(比如加利福尼亚的San Andreas断层),大洲板块间也有碰撞(如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目前有八大板块:
¤北美洲板块 - 北美洲,西北大西洋及格陵兰岛
¤南美洲板块 - 南美洲及西南大西洋
¤南极洲板块 - 南极洲及沿海
¤亚欧板块 - 东北大西洋,欧洲及除印度外的亚洲
¤非洲板块 - 非洲,东南大西洋及西印度洋
¤印度与澳洲板块 - 印度,澳大利亚及大部分印度洋
¤纳斯卡板块 - 东太平洋及毗连南美部分地区
¤太平洋板块 - 大部分太平洋(及加利福尼亚南岸)
还有超过廿个小板块,如阿拉伯,菲律宾板块。地震经常在这些板块交界处发生。
地球的表面十分年轻。在5亿年的短周期中(天文学标准),不断重复着侵蚀与构造的过程,地球的大部分表面被一次又一次地形成和破坏,这样一来,除去了大部分原始的地理痕迹(比如星体撞击产生的火山口)。这样一来,地球上早期历史都被清除了。地球至今已存在了45到46亿年,但已知的最古老的石头只有40亿年,连超过30亿年的石头都屈指可数。最早的生物化石则小于39亿年。没有任何确定的记录表明生命真正开始的时刻。
71%的地球表面为水所覆盖。地球是行星中唯一一颗能在表面存在有液态水(虽然在土卫六的表面存在有液态乙烷与甲烷,木卫二的地下有液态水)。我们知道,液态水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海洋的热容量也是保持地球气温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液态水也造成了地表侵蚀及大洲气候的多样化,目前这是在太阳系中独一无二的过程(很早以前,火星上也许也有这种情况)。
地球的大气由77%的氮,21%氧,微量的氩、二氧化碳和水组成。地球初步形成时,大气中可能存在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几乎都被组合成了碳酸盐岩石,少部分溶入了海洋或给活着的植物消耗了。现在板块构造与生物活动维持着二氧化碳的循环。大气中稳定存在的少量二氧化碳通过温室效应对维持地表气温有极其深远的重要性。温室效应使平均表面气温提高了35摄氏度(从冻人的-21℃升到了适人的14℃);没有它海洋将会结冰,而生命将不可能存在。
丰富的氧气的存在从化学观点看是很值得注意的。氧气是很活泼的气体,一般环境下易和其他物质快速结合。地球大气中的氧的产生和维持由生物活动完成。没有生命就没有充足的氧气。
地球与月球的交互作用使地球的自转每世纪减缓了2毫秒。当前的调查显示出大约在9亿年前,一年有481天,每天18小时。
地球有一个由内核电流形成的适度的磁场区。由于太阳风的交互作用,地球磁场和地球上层大气引发了极光现象。这些因素的不定周期也引起了磁极在地表处相对地移动;北磁极现正在北加拿大。
地球的卫星
地球只有一个自然卫星--月球。
未知点
-我们有关地球的知识全部是由极不直接的证据逐步导出的。我们如何才能得到更多的信息?
-仅管太阳"常数"的有所增加,地表的平均温度却数十亿年来非常稳定。最好的解释这个的理由是:由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数量改变,控制温室效应来完成。但这到底是怎么完成的?亥亚假设主张是由生物圈的活动维持了它。更多的有关金星与火星的详情可能会提供某些线索。 地球是距太阳第三颗,也是第五大行星:
轨道半径: 149,600,000 千米
(离太阳1.00 天文单位)
行星直径: 12,756.3 千米
质量: 5.9736e24 千克
地球是唯一一个不是从希腊或罗马神马中得到的名字。Earth一词来自于古英语及日耳曼语。这里当然有许多其他语言的命名。在罗马神话中,地球女神叫Tellus-肥沃的土地(希腊语:Gaia, 亥亚,大地母亲)直到16世纪哥白尼时代人们才明白地球只是一颗行星。
地球,当然不需要飞行器即可被观测,然而我们直到二十世纪才有了整个行星的地图。在空间拍摄的地球照片有很高价值;它们大大帮助了气象预报及暴风雨跟踪预报。而且这些图片都非常漂亮!
地球由于不同的化学成分与地震性质被分为不同的岩层(深度-千米):
0- 40 地壳 2700-2890 D'' layer - D"层
40- 400 Upper mantle - 上地幔 2890-5150 Outer core - 外核
400- 650 Transition region - 过渡区域 5150-6378 Inner core - 内核
650-2700 Lower mantle - 下地幔
地壳的厚度不同,海洋处较薄,大洲下较厚。内核与地壳为实体;外核与地幔层为流体。不同的层由不连续断面分割开,这由地震数据得到;其中最有名的有数地壳与上地幔间的莫霍面-不连续断面了。
地球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在地幔,剩下的大部分在地核;我们所居住的只是整体的一个小部分(下列数值×10e24千克):
大气 = 0.0000051
海洋 = 0.0014
地壳 = 0.026
地幔 = 4.043
外地核 = 1.835
内地核 = 0.09675
地核可能大多由铁构成(或镍/铁),虽然也有可能是一些较轻的物质。地核中心的温度可能高达7500K,比太阳表面还热;下地幔可能由硅,镁,氧和一些铁,钙,铝构成;上地幔大多由橄榄石,辉石(铁/镁硅酸盐),钙,铝构成。这些都是通过地震技术获得的资料(所谓地震技术是指在地表人工制造一个震源,如炸弹之类的,通过接受地下的回波来确知地下结构的方法);我们只能在岩浆中获得上地幔的采样,对于其它层则无能为力。地壳主要由石英(硅的氧化物)和类长石的其他硅酸盐构成。就整体看,地球的化学元素组成为: 34.6% 铁 29.5% 氧 15.2% 硅 12.7% 镁 2.4% 镍 1.9% 硫 0.05% 钛 地球是太阳系中密度最大的星体。
其他的类地行星可能也有相似的结构与物质组成,当然也有一些区别:月球至少有一个小内核;水星有一个超大内核(相对于它的直径);火星与月球的地幔要厚得多;月球与水星可能没有由不同化学元素构成的地壳;地球可能是唯一一颗有内核与外核的类地行星。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有关行星内部构造的理论只是适用于地球。
不像其他类地行星,地球的地壳由几个实体板块构成,各自在热地幔上漂浮。理论上称它为板块说。它被描绘为具有两个过程:扩大和缩小。扩大发生在两个板块互相远离,下面涌上来的岩浆形成新地壳时。缩小发生在两个板块相互碰撞,其中一个的边缘部份伸入了另一个的下面,在炽热的地幔中受热而被破坏。在板块分界处有许多断层(比如加利福尼亚的San Andreas断层),大洲板块间也有碰撞(如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目前有八大板块:
¤北美洲板块 - 北美洲,西北大西洋及格陵兰岛
¤南美洲板块 - 南美洲及西南大西洋
¤南极洲板块 - 南极洲及沿海
¤亚欧板块 - 东北大西洋,欧洲及除印度外的亚洲
¤非洲板块 - 非洲,东南大西洋及西印度洋
¤印度与澳洲板块 - 印度,澳大利亚及大部分印度洋
¤纳斯卡板块 - 东太平洋及毗连南美部分地区
¤太平洋板块 - 大部分太平洋(及加利福尼亚南岸)
还有超过廿个小板块,如阿拉伯,菲律宾板块。地震经常在这些板块交界处发生。
地球的表面十分年轻。在5亿年的短周期中(天文学标准),不断重复着侵蚀与构造的过程,地球的大部分表面被一次又一次地形成和破坏,这样一来,除去了大部分原始的地理痕迹(比如星体撞击产生的火山口)。这样一来,地球上早期历史都被清除了。地球至今已存在了45到46亿年,但已知的最古老的石头只有40亿年,连超过30亿年的石头都屈指可数。最早的生物化石则小于39亿年。没有任何确定的记录表明生命真正开始的时刻。
71%的地球表面为水所覆盖。地球是行星中唯一一颗能在表面存在有液态水(虽然在土卫六的表面存在有液态乙烷与甲烷,木卫二的地下有液态水)。我们知道,液态水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海洋的热容量也是保持地球气温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液态水也造成了地表侵蚀及大洲气候的多样化,目前这是在太阳系中独一无二的过程(很早以前,火星上也许也有这种情况)。
地球的大气由77%的氮,21%氧,微量的氩、二氧化碳和水组成。地球初步形成时,大气中可能存在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几乎都被组合成了碳酸盐岩石,少部分溶入了海洋或给活着的植物消耗了。现在板块构造与生物活动维持着二氧化碳的循环。大气中稳定存在的少量二氧化碳通过温室效应对维持地表气温有极其深远的重要性。温室效应使平均表面气温提高了35摄氏度(从冻人的-21℃升到了适人的14℃);没有它海洋将会结冰,而生命将不可能存在。
丰富的氧气的存在从化学观点看是很值得注意的。氧气是很活泼的气体,一般环境下易和其他物质快速结合。地球大气中的氧的产生和维持由生物活动完成。没有生命就没有充足的氧气。
地球与月球的交互作用使地球的自转每世纪减缓了2毫秒。当前的调查显示出大约在9亿年前,一年有481天,每天18小时。
地球有一个由内核电流形成的适度的磁场区。由于太阳风的交互作用,地球磁场和地球上层大气引发了极光现象。这些因素的不定周期也引起了磁极在地表处相对地移动;北磁极现正在北加拿大。
地球的卫星
地球只有一个自然卫星--月球。
未知点
-我们有关地球的知识全部是由极不直接的证据逐步导出的。我们如何才能得到更多的信息?
-仅管太阳"常数"的有所增加,地表的平均温度却数十亿年来非常稳定。最好的解释这个的理由是:由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数量改变,控制温室效应来完成。但这到底是怎么完成的?亥亚假设主张是由生物圈的活动维持了它。更多的有关金星与火星的详情可能会提供某些线索。
-在形成像金星一样大气前我们能将多少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1-21
其实高考中高一上册在考试中占比重最大,重点将气候,还有时间的算法掌握好,还有就是洋流那章,记住几张图:(1)世界地图、气候分布图、火山地震带分布图、洋流分布图。其中世界地图中最好是能将例如:"赤道,南北回归线,本初子午线,180度经线"东京120、90、60度和西经60至90度的那些气候、地理特征、地形,记下。最好结合所学的知识,带问题看图。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具体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世界地理部分
(1)能将各大洲的大体轮廓画出来,能够知道大体的走向,如北美是三众,西边有高大的科第勒拉山系,中部是大平原、东部较底的海岸山脉。
(2)气候,如:亚洲东部太平洋沿岸气候从南向北分别是:热带季风、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极地气候;内陆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气候。及成因。重点记住地中海气候,热带季风与热带草原的气候的降雨柱状的区别。将不符合气候分布规律的特殊气候记住与常规的加以比较,掌握成因。
(3)植被、人文,这里我就不一一的列举了。
(4)洋流,有三圈环流,分别是低纬、中纬、高纬环流。北顺南逆。寒暖流交汇形成的渔场。
(5)时间的换算,也就是时差的算法,东加西减,注意日界线,主要有180度经线,还有就是24点(0:00)的线这是一个不确定的线,要看具体的题。
(6)等高线、等压线,比例尺,陡崖、山谷、山脊、鞍部。
(7)天气的判断口诀:“低压湿润,高压干,上升湿润下沉干,东风湿润信风干”,降雨的类型主要有:地形雨,锋面雨,对流雨、台风雨几种及成因。
(8)影响地貌的:地质作用、冰川作用等。
(9)环境问题、人口问题
第二、中国地理大体与世界地理差不多,不过要重点掌握:
(1)“秦岭--淮河”一线,这个非常重要,它是很多东西的分界线,还有“横冲--漠河”一线.(2)中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因此,降雨量是由东向西递减,所以其植被也从高大变为矮小
(3)由于气温由南向北递减,所以热量也递减,植物的熟制也减少,植物的枝叶也由大变细。
(4)经济带: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等。
(5)矿产主要:“西北、东北多石油,天然气,山西、东北三省等地方的煤”等。
(6)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治理长江、黄河的手段,大概就这些。好了,手也打软了。
最后,多看地图,将地图与知识点相结合。多与老师交流,这个很重要!最后祝你能考上理想的大学!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11-15
首先 你必须坚定自己的信心 这是必需的
地理还是比较简单的 首先 你一定要把书认真看一遍
你最好看看地图 在自己心里对各个国家在什么地方有一个印象
在看书的时候 当你看到合谋个国家相关的知识是要在脑中对那个国家的其他知识产生联想 比如当你看到密西西比河这个词时 第一你得知道它在美国 还有它对美国农业的影响 玉米区和小麦区的分布 进而想到美国农业发展那么快的原因和其优势 进而再联系其他农业形势
看书的同时最好做部分题目进行巩固 这样会更好
《怎样解题>>这本书挺好的 你可以看看
我想你的老师肯定也说过 只要有信心 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所以加油加油再加油
我是大一新生知道高考的残酷 不过加油拼搏吧
第3个回答  2007-11-19
喜欢一样东西才能快而有效的学好它
不都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
这话用在地理这门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上再合适不过了~
也许你会说现在都迫在眉睫了~哪还有空去培养兴趣?!
不是这样的~
我就是在高三才真正喜欢地理的,现在也在读地理专业
比如:先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课本下手(地理的涉及面很广,我想多少会有你感兴趣的)。我现在家教的一个学生她就特喜欢旅游,我就从想去的哪个国家或是哪个地方开始给她复习,气候,土壤,地形,人文等东西就可以全带出来,很容易记下了一些东西,根本不用背。然后在争对题目训练。就这样慢慢的她会喜欢并认真听你说,接收的越来越快,自然成绩就上去了!
加油!
第4个回答  2007-11-19
呵呵,有点难度哦! 那三册所占的分数也就是70分左右,你能保证你学的很好吗?你只是学的相对好一点,这个概念就不好了.如果是非常好就有可能.要是你这三册都能学的非常好,那你其它的也不会很差.不过听你的口气一定都不自信,所以就以你现在的情况要想考60分只存在理论上的可能!实际肯定不行!! 好好努力吧,这么多年都奋斗过来了,也不要放弃这最后的半年!!祝你好运!!!!!
------------过来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