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习作训练

是人教课标版的第二篇

今天我们学了《我的战友邱少云》我被他自觉遵守纪律的好品质所深深感动,同时我也有些内疚,他们连在敌人控制“391”高地的情况下,夜里悄悄摸进敌人高地的山坳里埋伏,准备第二天夜里发起猛攻,拔掉这棵毒牙。
在第二天下午,敌人感到前沿阵地不太安全又不敢下来打探竟用起了他们的看家本领 “火力警戒”,泡排过后竟用起了燃烧弹,把我们附近的荒草烧着了,火苗子呼呼的蔓延,火竟然烧到了邱少云的身上这时邱少云只要从火里跳出来在地上打几个滚就可以救活自己,而他却没有这么做,为了这个潜伏部队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熄灭。
再看看自己,老师一到黑板上写字我就和我的同桌说话,我一看到邱少云那样自觉遵守纪律,为了纪律连生命都可以牺牲而我却在说话,我和他的差距太大了,我以后要学习他那样自觉遵守纪律的好品质,做个老师喜欢的好孩子。

今天,我看了《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使我深深地懂得了地球这位母亲的苦衷。在我读的同时,我好像听到了地球的痛苦哀鸣:“救救我吧!”
当我读到“我们的地球太可爱了,同时有太容易破碎了”时,我心潮起伏,不禁浮想连翩。
不知何时起,我们耳边很少听到清脆悦耳的鸟叫声了, 我们眼前很少见到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小鸟了。有人为了挣钱,为了让自己的钱包鼓起来,常常捕捉可爱的小鸟。小鸟在捕捉、运贩的过程中,成活与死亡的比例是1:20。也就是说,每一只鸟上市,就有20只鸟死亡。将来地球上只剩下一种动物——人。
警钟已经敲响。如果人们再执迷不悟,地球就会被粉碎,就会在茫茫宇宙中消失。虽然地球上有许多无知、自私的人,但也有许多好人。
我长大后一定会当一个动物、植物管理员,如果有谁砍伐树木,乱捕杀动物,就罚他个几十亿,他们肯定不敢再这样做了。
“保护环境吧!”听,地球在哀鸣。“珍爱动物吧!”看,地球在呼吁。让我们共创人类美丽的家园吧!
忙”与“忙”——读《巴甫洛夫很忙》有感
“巴甫洛夫很忙,巴甫洛夫正在死亡”,临死亡的巴甫洛夫依然沉浸在繁忙之中,使我们好生好奇:他究竟在忙什么呢?
忙,他在忙,他在忙着。密切注视着越来越糟糕的身体状况,忙着不断地向坐在身边的助手口授生命衰变的感觉没,忙着要为一生挚爱的科学事业留下更多的感性材料。
生死较量前,巴甫洛夫依旧忙着科学事业的发展。他在忙中透着一种勤奋、豁达、超然、镇静、无私和无畏。
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不在忙着呢?
早晨,背着书包匆匆来到学校。
刚入座,便开始一天的匆忙了。
面对喧哗的教室,我不禁也要忙着畅言几句,和同学聊聊天、谈谈心、谈天说地、畅所欲言。匆匆完了,满肚子的言语,又忙开了做题的旅程。翻开课外题,正准备下笔时,“收本,交作业本,练习册!”收本的消息已经传成一片,我又碌碌拿出作业,传递给前面的同学。继续写练习题。“哎,任超群昨天的作业是不是……”我手中的笔又中断了。“你写的怎么样?”“收集到资料了吗?”……不由自主中,又与同学们谈了起来,手中握着笔,也时时没有落下……
早自习的20分钟,就这样虚度而过。
“叮铃——”下课的铃声伴了起来。我飞蹦出教室,望着宽阔的操场。忙的玩起来,忙着与同学追逐打闹,尽情玩耍……
随即,10分钟同我在“忙”中又一次流逝。
一天下来,我一直在不停地忙着,可说“忙”不停蹄。从早自习到晚自习,无时不刻,大脑运转着。
可是,又不知道有多少个10分、20分,不断地从我手中滑过。
巴甫洛夫很忙,同样,我也很忙。
可是,巴甫洛夫是忙什么,我又忙什么?
一天工作之比,我又得到了什么?
“忙”与“忙”虽都是同一字眼,但是,“忙”的身后,什么“忙”更有价值呢?
读毛泽东《七律.长征》诗有感
平泉县城西小学六年二班 大潘

今天,学习了毛泽东《七律.长征》这首诗,我感触颇深。
长征,这震惊中外举世皆无的两万五千里的军事长征,是中国红军的战略大转移。中国工农红军长驱二万五千余里,纵横十一省。长征途中,天上有敌人飞机轰炸,地下有敌人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还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五岭、乌蒙山、大雪山、草地等天险的阻隔,红军要战胜克服这些艰难险阻,不仅身体要遭受超出人类种种极限才能忍受的痛苦,而且还要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长征本身是一曲悲壮的交响乐,一首悲壮的诗,一幅悲壮的画。
但是毛泽东写的长征的诗词,却没有刻意描写长征经历的苦难和牺牲,而是洋溢着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连那从浩浩太古以来就独立存在的岷山千里雪,也雪霁日出,阳光映着白雪、红旗,为红军的胜利而笑逐颜开了。这是何等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啊!
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凭借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相结合的长征精神,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开始了扬眉吐气的日子。在长征诗中,我领略了中国共产党人豪情万丈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感受到中国革命的波澜壮阔和艰辛曲折,体会到我们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长征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要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去征服学习、生活上的一座座高山,一条条大河,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读书,决不能浪费光阴,虚度年华。迎来自己人生的“尽开颜”。

有点乱,见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1-04
读《一夜的工作》有感
《一夜的工作》通过记叙周总理审阅稿子彻夜工作的情形,表达了对周总理的敬爱之情。读了这篇文章,使我进一步具体地知道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工作是多么劳苦,他的生活又是多么简朴。这使我深受教育,更深深地怀念周总理。
当我读到“他指着桌上一叠一尺来厚的文件说:‘我今晚要批这些文件’”时,不由心中波涛起伏——一尺来厚的文件,该有多少呀,几百份吧?不,或许上千份呢!看一遍,也够紧了,何况还要动脑筋作批示呢!周总理啊,周总理!您真是为人民操碎了心呀!
当我读到“值班室的同志端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和一小碟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时,不由得沉思起来,总理呀,您劳累了一夜,只喝一杯茶,吃几颗花生米,这太不行了!我真想把自己吃到过的好东西都端到您面前!您应该吃一点有营养的东西,应该多吃一点才行啊!
读着这篇课文我想起了在一部纪录片中看到的情形:总理的卧室里,只有一张床、一张不大的写字台和几把椅子。而床头、写字台上,都是书和待批的文件、稿子。我还想起了老师们常说的,总理在病中还念念不忘国事,抱病批阅文件的情景,不禁热泪盈眶。
但当我读完这篇课文时,心里却充满了自豪感,正如作者所说的:“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我一定要以周总理为榜样,做一个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

《我 的 战 友 邱 少 云 》读 后 感
今天,我在课桌前津津有味的读了一篇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讲叙了在抗美援朝的一次战斗中,邱少云为了整个战斗中的胜利,严守纪律,宁可自己被熊熊的烈火中壮烈的牺牲的英雄事迹。最后,战士们怀着满腔怒火,在邱少云的同志的精神鼓励下,迅速的夺取战斗的胜利。
读完了课文后,我已被深深的感动了。“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想想火是怎样烧到邱少云同志身上的,而邱少云同志被熊熊的烈火包住整个身子的时候,邱少云自觉遵守纪律的伟大精神和钢铁般坚强意志。那我呢?只是擦伤一点,被烫了一烫,已经“哇哇”大叫了。可是邱少云同志被一团烈火活活的烧,这不是给我们那些擦伤或烫伤更加痛苦吗?更可况他是一动也不动。
“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没发出一生呻吟”。这时,我不禁的想起了自己:平时上课时,我们都不能纹丝不动听老师讲课。你说,我们只是这么普通的事情都做不到。我们应该药箱邱少云同志伟大精神学习。
邱少云战士,您用了自己的鲜血换来现在的祖国。我答应您,我会好好学习,长大后保卫祖国,为祖国出一份力量。

读《长征》有感
今天,学习了毛泽东《长征》这首诗,我感触颇深。
长征,这震惊中外举世皆无的两万五千里的军事长征,是中国红军的战略大转移。中国工农红军长驱二万五千余里,纵横十一省。长征途中,天上有敌人飞机轰炸,地下有敌人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还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五岭、乌蒙山、大雪山、草地等天险的阻隔,红军要战胜克服这些艰难险阻,不仅身体要遭受超出人类种种极限才能忍受的痛苦,而且还要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长征本身是一曲悲壮的交响乐,一首悲壮的诗,一幅悲壮的画。
但是毛泽东写的长征的诗词,却没有刻意描写长征经历的苦难和牺牲,而是洋溢着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连那从浩浩太古以来就独立存在的岷山千里雪,也雪霁日出,阳光映着白雪、红旗,为红军的胜利而笑逐颜开了。这是何等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啊!
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凭借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相结合的长征精神,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开始了扬眉吐气的日子。在长征诗中,我领略了中国共产党人豪情万丈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感受到中国革命的波澜壮阔和艰辛曲折,体会到我们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长征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要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去征服学习、生活上的一座座高山,一条条大河,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读书,决不能浪费光阴,虚度年华。迎来自己人生的“尽开颜”。

读《游子吟》有感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本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刊本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康熙年间,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
第2个回答  2007-11-04
njjn,jn,n,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