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敬业与乐业)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了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所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1.选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什么是“敬”?3.为什么该敬业?4.作者引用曾文正的名言属于什么论证,其目的是什么?5.怎样理解“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请结合实例谈谈。6.作者引用了庄子和孔子的名言,二者去掉一个好不好?为什么?7.“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照作者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举一个例子吗?并加以短评

课文共九段,
总体结构是“总一分一总”式:
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条理清晰,纲举目张。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问题,揭示全篇论述中心——敬业和乐业。   其中中心论点: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第二部分(2~8段):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①(2~5段)有业之必要②(6~7段)敬业之可贵③(8段)乐业之有趣  
 第三部分(第9段):总结全文   第2段:谈有业之原因   第3段:反面论证无业的害处   第4、5两段:正面论述有业之必要   文中的“业”不只限于正式的谋生职业,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   第6段讲怎样做到敬业   第7段:   为什么、 苦无所不在(正)   乐业、 两等苦人 (反)   怎样做 1.发展中领略乐   2.奋斗中感知乐   3.竞争中体味乐   4.专注中享受乐   有业是前提,敬业是基础,乐业是最高境界。   “安其居,乐其业”的本意:使人民安居乐业。 提炼成语:“安居乐业”的意思:安心地住在那儿,喜爱自己的职业。

1、讲演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哪句话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   --1.文章开头先交代题目的来源,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这样交代既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语句的原意混同了,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2.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作者怎样阐述什么叫“敬”?如何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第六段作者阐述什么叫“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配上自己的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然后顺理成章地论述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拉黄包车”这两件事加以证明,侧重点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第七段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作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即“敬业”)。接着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处,指出“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举例和引用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   3、作者举了怎样的例子来论述“乐业”的重要,又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道理的?   --作者在第八段中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实例,说明要“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接着,更深入一步,论述“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   4、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这篇演讲在论证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经典、格言。儒家的《礼记》《论语》、孔子、朱熹、曾国藩,道家的《老子》《庄子》,佛家的百丈禅师,都被作者拿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5、应该怎样理"敬业"的含义?   "业"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因此,"敬业与乐业"的意义,就不只限于正式的谋生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指出这一点,可以扩展梁启超主张的适用范围,也有利于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阅读本文。   6、怎样深入理解"敬业"精神?   我们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定背景,来领会梁启超提倡"敬业与乐业"的良苦用心。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等级色彩的文化,中国人的职业观向来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们的读书目的又是"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种官本位的文化,极度蔑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人们纷纷以出人头地、显亲扬名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梁氏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这篇演讲,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   演讲一开始,梁启超就引用国人熟悉的儒家经典《礼记》和道家经典《老子》中的格言,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下来,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最后,又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全文旨意。   “敬业与乐业”的前提是“有业”。作者先引用孔子的话和百丈禅师的故事,得出“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的结论,强调“有业”是做人之本。   在论证“敬业”问题时,先用朱熹的“主一无适便是敬”,解释“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接着,提出“为什么该敬呢”一句设问。作者从人类生存的需要(为生活而工作)与个体生活的意义(为劳动而生活)出发,论证“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的道理。在作者看来,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在职业的神圣性质上,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别。因此,“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至于该做哪一种劳作,全看“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只要“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于是,他又设问:“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再次回到“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是敬”。庄子、孔子、曾文正公的名言,木匠与政治家、挑粪工与军人的比较,都是为了强调一个道理:“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仅有“发愤忘食”的“敬业”还不够,“乐以忘忧”的“乐业”才是人生更高的境界和价值。论述“乐业”重要性时,梁启超先从司空见惯的“做工好苦呀”的叹气声中谈起,指出人生在世,做任何事情都要淘神费力;对于无法逃避的事,与其“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不如寻找出乐趣。“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为什么呢?”这句设问下面,列出了四个理由。这四个理由,浸透着深刻的人生体悟和哲理,相信任何一个曾经专注于某项工作或事务的人,都会有同感和共鸣。   演讲最后,梁启超言简意赅地把“敬业与乐业”总结为“责任心”和“乐趣”,强调“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并“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   这篇演讲在论证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经典、格言。儒家的《礼记》《论语》、孔子、朱熹、曾国藩,道家的《老子》《庄子》,佛家的百丈禅师,都被作者拿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口语和演讲特色的体现:(1)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例如,对孔子的两句话:“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做了生动而饶有趣味的讲解:“孔子……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对“主一无适便是敬”的解释:“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2)语言通俗,如话家常。例如,提到百丈禅师的故事时,说“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的不肯吃饭”。又如,“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3)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例如,“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演讲最后,“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更是对听众直接的心灵诉求。此外,几处设问句的使用,恰到好处地把几个分论点提炼出来,有利于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思考。

1.应该怎样理解“业”的含义?   需要引导学生注意:“业”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因此,“敬业与乐业”的意义,就不只限于正式的谋生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指出这一点,可以扩展梁启超主张的适用范围,也有利于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阅读本文。   2.怎样深入理解“敬业”精神?   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我们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定背景,来领会梁启超提倡“敬业与乐业”的良苦用心。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等级色彩的文化,中国人的职业观向来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们的读书目的又是“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种官本位的文化,极度蔑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人们纷纷以出人头地、显亲扬名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梁氏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   但他在论证“敬业”的必要性时,有两点可质疑处:其一、为什么人必须为劳动而生活?为什么“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人类或个体的生活,并不都是只有“劳动”,“休闲”也是人生的重要内容(这里的“休闲”,不只是狭义的吃喝玩乐,还包括精神享受)。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休闲在生活中所占的比例,还在不断提高。“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是鲜明的基督教新教伦理(参见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事实上,正如“人不是为吃饭而生活”一样,人也不是“为劳动而生活”。如果说,马克思所说的克服了异化的劳动,具有人类解放的意义,那么这种意义也是梁启超这里未尝论及的。其二、人既然是社会动物,其职业地位、从业心理就不可能不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在特定时代,拉黄包车的,即使再敬业,也要饱受欺凌、困苦卑贱(如《骆驼祥子》中的祥子),与大总统的生活判若天壤。这时候,要求拉黄包车的要安心拉车、乐于拉车,可能吗?合理吗?是否有“维护既有的统治秩序”之嫌?梁启超认为,当木匠与当政治家、当挑粪工与当军人,“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更有无视阶级鸿沟的倾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3-30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冀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我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3.选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4.什么是“敬”?
5.为什么该敬业?
6.作者引用曾文正的名言属于________论证,其目的是什么?
7.怎样理解画线句子?请结合实例谈谈。
8.作者引用了庄子和孔子的名言,二者去掉一个好不好?为什么?
9.“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照作者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举一个例子吗?并加以短评。
3.我们要敬业。
4.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来。
5.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6.道理从道理上论证了不敬业的危害,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答对意思即可)。
7.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上说,就是轻慢职业的神圣,没有一个良好的态度,就不能从内心深处认真思考如何做好,那么其结果肯定是一团糟,连自己也不会满意,结果自己害了自己。比如教师如果不敬业,就不会认真研究教材、大纲,也教不好学生,得不到学生的尊重,自己当然很痛苦。
8.不好,因为作者是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的,如果去掉一个,就少了一层意思,论证不严密。
9.示例:看大门的尹师傅每天起早贪黑,不怕苦、不怕累,总是满怀热忱地认认真真做好自己本分以内的事情,这种脚踏实地,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第2个回答  2012-03-08
1、作者的观点:我们要敬业。
2、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3、(1)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2)职业是人类劳动的表现,是必要的和最有利的。
(3)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4)要把职业做得圆满,就要有敬业的态度。
4、道理论证。从道理上论证不敬业的危害,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
5、一个人对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上说,就是轻慢职业的神圣,没有一个良好的态度,就不能从内心深处认真思考如何做好,那么其结果肯定是一团糟,连自己也不会满意,最终自己害了自己。例如教师如果不敬业,就不会认真研究教材、课程标准,也就教不好学生,得不到学生的尊敬。
6、不好。因为庄子的话侧重于精神方面,做事要专心;孔子的话侧重于行动方面,要认真做好分内的事。如果去掉一个,就少一层意思,论证不够严密。
7、清洁工人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工作,把街区打扫得干干净净。
职业并没有什么高低之分,只要有益于社会,就是高尚的职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