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资料

方法之类的

  摘 要:围绕心理健康教育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渗透,阐述了学会尊重他人、学会人际交往、学会竞争合
  作等三个问题,指出研究性学习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性学习 渗透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从自然(科学)、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研究性学习,大致历经几个阶段:(1)选题,组成小组;(2)实践,调查研究;(3)总结,呈现成果;(4)评价,总结得失。在研究性学习整个流程中,必将出现这样或超标准的问题和困难,而学生在解决问题和困难中,实际上应是在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一、学会尊重他人。
  一个课题小组学生之间的关系难免会有亲有疏,有远有近。有的人威信高,人缘好,往往容易赢得别人的尊重;而有的人威信低,人缘差,往往造成被人嫌弃。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是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赢得别人的尊重,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不要乱发脾气。学生一起活动,或在校活动,出走出校门,争论是在所难免的。但应,争论只应对"事"而不对人,不要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论不休,得理也应让人,当然更切忌乱发脾气,乱骂人,以免伤感情。
  不要自视清高。天外有天,人上有人。即使你能力比别人杰出,才华比别人出众,或者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千万不要沾沾自喜,目空一切。如果你看不起别人,别人也会看不起你,当然就谈不上尊重你了。
  不要取笑别人的。要学会给别人"下台阶"。对学生来说,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崭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里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有人一时不慎,说了一句不大得体的话,或做了一件不得体的事,被当作笑柄,时常端出来取笑。乐是乐了一场,可是哪里知道,被取笑的那个人心里是什么滋味,也许他心里正在骂你呢,所以你千万别做这种事。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有自己的尊严,人人都有自己的"面子"。记住,你不尊重别人,别人也不会尊重你。
  墨子说:"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墨子《兼爱中》)尊人才能受尊。
  二、学会人际交往。
  研究性学习研究的是自然(科学)、社会和生活,就必然要走出校门,走进社会,与他人交往。在研究性学习中,人际交往就显得尤其重要。在研究性学习中人际交往的病态心理多种多样,但害怕拒绝却是最主要的。
  害怕拒绝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以不安全感为主要感受的模式。他们认为,一个人或几个人,要到社会去调查,那是一个陌生的地方,一群陌生的人,一件陌生的事,那么,会不会被拒绝?你有什么理由叫人家一定要接受调查?你有什么权利让人家一定要接受调查?有这种感受的人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处处怕被别人伤害。事实证明,确实有相当部分的单位或个人,是不大愿意接受调查的。但是,这是一种幼稚的、不成熟的人际交往模式。在人际交往中退缩的人,并不是不愿意与人交往,而是担心自己主动与人交往时,别人不理睬怎么办,或者别人不热情怎么办。
  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出现两种结果。第一种,当他们忐忑不安、鼓足勇气、小心翼翼地与人接触时,如果遇到对方大方热情地回应,尚能鼓舞他的信心,如果对方是同样拘谨的人,回应得不像他想像的那样热情,他就可能揣测别人是不是不喜欢自己?如果真如此,那就先封闭自己吧。于是,他会采取一种妥协的处理方式,在惴惴不安中更加退缩。第二种,依赖他人,小组成员分工时,他是以自己不擅长交往为理由,而把调查的任务交给他人,他人能完成就成了。如果自己实在推脱不掉,总结要找一个同伴前往,他走在前,自己在后,前面有个"挡箭牌"。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们进行广泛社交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语言技巧,交际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相反,心理状态不佳,会形成某些隔膜和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人交往。因此,我们在研究性学习中应该注重自身修养,努力克服人际交往中的病态心理。
  人际交往中如何保持最佳状态呢?首先要做到知人明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第三十三章)"自知",就是认识自己与外界的关系,自觉加强自我修养,不断完善自己人格,及时调整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交往中多看别人长处,取长补短;对人要礼貌热情,平等待人,多尊重,少苛求。孟子说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正是这个道理。
  三、学会竞争合作。
  竞争意识,通常是一种激发自我提高的动机形式,在这种活动中,个人为了取得好成绩而与别人展开竞争。通过竞争能够锻炼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合作,则是集体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协作,以期达到某个共同的目标。竞争与合作,历来被认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两大基础,也是个人成长与发展所必备的基本素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的通知指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在研究性学习中,要提倡竞争,更要提倡合作。
  在研究性学习中,不同课题小组的竞争,同一个小组成员的竞争,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他们争分夺秒,忙个不停。竞争,点燃了学生实现目标的热情,上进心和进取心被激发,竞争,让学生产生自尊心,充满自信。但是,竞争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在某些情况下,它会引起学生的过分紧张和焦虑,导致能力差者失去信心。更为严重的是,当竞争被过分重视、一味追求显赫的成绩和个人自尊心时,有些学生会把别人的成绩看作是一种威胁和挑战,出现要么胜过别人,要么否认别人的妒嫉心理,产生不正常心理。
  在竞争中,既要有竞争,也要有合作。同竞争相比,合作对人的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许多社会学家认为,合作的交往较之竞争的交往在当今及未来世界里更为重要。研究资料表明,合作比竞争具有更高的效率。合作能使自己学会与别人交流、配合及友好相处,增强自己对团体自豪感。实际上,竞争与合作总是相伴而行的,我们看到的情形是竞争中离不开合作、合作中离不开竞争。在研究性学习中,一个课题小组里,学生合理分工,是一种竞争,但竞争中必然要合作。没有合作,课题小组犹如一盘散沙,资料不能整合,成果不能体现,研究性学习只能是一出没有演完的戏剧。
  心理学家告诫我们,一个人如果不能学会合作之道,必然会走向孤独之途,并产生强烈的自卑情绪,也将失去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和能力。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要在研究性学习学会合作,才能融于集体之中,完成研究性学习的才能是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者"。
  心理健康教育在研究性学习占有重要的地位。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途径,去研究和解决研究性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以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资料:http://smile.ustc.edu.cn/ziliao/detail2.asp?id=271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0-28
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

一、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人的智力水平分为超常、正常、低常三个等级。人的智力主要由观察、记忆、思维、想象、操作等能力所组成。

二、情绪稳定 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情绪稳定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心情愉快表示人的身心活动处于和谐状态,快乐能使人积极向上、充满希望。

三、意志健康 其表现为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自觉性是指人在行动时意志自主自觉,与之相反的是被迫盲从;果断性是指遇事能当机立断,与之相反的是优柔寡断;自制力指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言论和行为,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不感情用事。

四、行为协调 心理健康的人,言行举止协调自然,有条不紊,落落大方。

五、友好交往 正常友好的人际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呈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人在交往中获得了友谊、愉快和满足,从而会对生活充满希望。

六、反应适度 反应是指人对外界刺激给予的应答。人的反应存在着个体差异,有的敏感,有的迟钝。正常的反应是既不过于敏感,也不过于迟钝。
第2个回答  2007-11-03
一、周期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比如白天思维清晰,注意力高,适于工作;晚上能进入睡眠,以便养精蓄锐,第二天工作。如果一个人每到了晚上就睡不着觉,那表明他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处在紊乱状态。

二、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就有可能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了。

三、暗示性。易受暗示性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给精神活动带来不太稳定的特点。

四、心理活动强度。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一种强烈的精神打击出现在面前,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容易遗留下后患,可能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症,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致病。

五、心理活动耐受力。这是指人的心理对于现实生活中长期反复地出现的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这种慢性刺激虽不是一次性的强大剧烈,但却久久不消失,几乎每日每时都要缠绕着人的心灵。

六、心理康复能力。由于人们各自的认识能力不同,人们各自的经验不同,从一次打击中恢复过来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恢复的程度也有差别。这种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心理康复能力。

七、心理自控力。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方向和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当一个人身心十分健康时,他的心理活动会十分自如,情感的表达恰如其分,词令通畅、仪态大方,既不拘谨也不放肆。

八、自信心。一个人是否有恰当的自信心是精神健康的一种标准。自信心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认知和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在生活实践中逐步提高。

九、社会交往。一个人与社会中其他人的交往,也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精神健康水平。当一个人严重地、毫无理由地与亲友断绝来往,或者变得十分冷漠时,这就构成了精神病症状,叫做接触不良。如果过分地进行社会交往,也可能处于一种躁狂状态。

十、环境适应能力。环境就是人的生存环境,包括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工作性质、人际关系等等。人不仅能适应环境,而且可以通过实践和认识去改造环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