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的语言里面会有汉字?谁懂得日本的历史?

如题所述

岂止是唐朝,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关于秦人东渡日本的记录了,比如《日本书纪》钦明元年载“八月,······召集秦人、汉人等诸蕃投化者,安置国郡,编贯户籍。秦人户数总七千五十三户”。这些人中应该包括了在日本出生的秦人后裔。

除了直接到日本的中国人,汉文化也有很多是从三韩带到日本的。尤其是公元前108年,汉朝在朝鲜设立了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后,汉人迁居朝鲜半岛者日益增多,其中不少工匠通过半岛南端前往日本,而日本也有意识地派人到半岛去招收汉工匠。《日本书纪》雄略纪中就记载:雄略大王派欢因知利与弟君等,一同前往新罗、百济等国,让半岛诸国贡献‘巧者’(即工匠)。最后从百济带回‘手末才伎’。百济所贡的这些工匠,很多都是汉工匠及其子孙,其中不乏中国和百济混血后的后代。其中不乏识文断字者。

日本岛最早和中国有所外交的国家是倭奴国,范晔撰写的《后汉书》中就记述了公元57年(东汉光武帝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予印绶”,倭奴国其实是日本北九州沿海一带的部落小国,汉光武帝曾通过来使授予刻有“汉委倭奴国”五字的金印,这枚印以于1784年在日本博多湾志贺岛(今福冈市东区)上被发现,现珍藏于福冈市美术馆。

倭奴国来华的181年之后,既公元238年6月邪马台国再次派遣使者来华,此时日本已经有懂汉字、甚至能写表文的人了。但正式把文字和儒学传到日本的则是在应神天皇时期,这位文化使者就是传说中百济国的王仁。王仁是百济国派去的,他随身带了《论语》十卷和《千字文》一卷,这十一卷书籍均为中国典籍。现在学术界对是否有王仁其人尚存争议,但在王仁之前很早的时候,朝鲜半岛的乐浪郡就居住着王姓汉人豪族,百济国建立后,人们用中国汉人担任文化教育方面的职务是完全可能的。而当时,日本对百济在政治上处于优势地位,把这些有文化的汉人从百济接到日本是非常正常的事。我想,就算‘王仁’这个人不一定真的存在,但他这样的文化传播者应该还是有其很多的。

到了大化改新时期,日本效仿中国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的。这期间日本派出的留学生、留学僧、学问僧等大量学习中国的各种知识,当然也包括汉字。

当时的日本人有用中文写作的习惯,甚至把会写中文看成一件很时髦的事,不过这种表达只是表音而不是表意。而且当时还有一种看法,引用号称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写实性小说《源氏物语》第二章《帚木》中的一段话:

【左马头便接着说:“不论男女,凡下品之人,稍有一知半解,便尽量在人前夸耀,真是可厌。一个女子潜心钻研三史、五经等深奥的学问,反而没有情趣。我并不是说做女子的不应该有关于世间公私一切事情的知识。我的意思是:不必特地钻研学问,只要是略有才能的人,耳闻目见,也自然会学得许多知识。譬如有的女子,汉字写得十分流丽。写给女朋友的信,其实不须如此,她却一定要写一半以上的汉字,教人看了想道:‘讨厌啊!这个人没有这个毛病才好!’写的人自己也许不觉得,但在别人读来,发音估屈聱牙,真有矫揉造作之感。这种人在上流社会中也多得很。” 】

从这段“雨夜品评”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贵族对于汉字的态度,也可以感觉到,至少用当时的古日语也能表达自己的意思,只不过日语比汉语发展晚,不像汉语那样系统、完善,而且估计当时在信件或文章中使用汉语是比较时髦的行为,当然,还有一点就是当时的汉语比日语表达的意思更丰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3-08
日本字就是王羲之的兰亭序的草体改的,,日本古时,以会说汉语,写汉字,写诗为贵族的一种表现。。至今凡是人名仍然使用汉字
第2个回答  2012-03-02
日语中虽然有汉字,可是意思却完全不同,比如日语中的汉字“手纸”,中文的意思是“信”,“汽车”的意思是“火车”等
第3个回答  2012-02-25
日本的文字有部分来自汉字是因为唐朝时候在中国学习汉字的日本人把学习到的汉字带过去的。好像一部分是来自他们发明的平假字。
第4个回答  2012-02-27
日本在唐宋时期就是用的汉字,就是读法不同罢了,日本的古书只要学过文言文基本都可以读懂,这和棒子是一样的=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