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出师表》说说诸葛亮是怎样的人?

如题所述

诸葛亮,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琅琊阳都人。其博古通今,料事如神,是一个流传千古,家喻户晓的神化人物,鲁迅也曾用“智近妖狐”来评价。人们常把他当作是贤良的代表,忠诚的化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其一生的写照。

《出师表》写于蜀汉饯行五年,是诸葛亮为完成统一大业出师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言辞恳切,感情真挚,催人泪下,字句间彰显诸葛亮之耿耿忠心。本文既可以看做是劝谏后主,也可算是诸葛亮的自传,此文曾被称为千古至文,历来为忠良义士推崇和传诵!但其实细看之下,却未必尽然,个中语言犀利,委婉间尽显专横,规劝中不乏跋扈。

证据一:第一段中诸葛亮写道“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盖追先帝之殊遇”的意思就是全看在你父亲的面子上,于你无干,颇有点不看僧面看佛面的意思,说得不好听就是打狗看主人,文中十三次提到先帝,个中咄咄逼人之势已是彰显无疑。

证据二:在对刘禅的指责中,陈述了比较多的错误比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亲贤臣,远小人”等,诸如此类的字眼在文章中随处可见,刘禅即位之时已十六岁,刘备已经驾崩,诸葛亮四十六岁,依其威望与资历,亚父之位兴国之职责无旁贷。由责任而言,其上书言事本也无可厚非,但为什么诸葛亮在出师前却仍在为这些问题而大发感慨呢?原因有两个:一.其深知刘禅的本性,二.深谙国事为国家而忧。由此可见其平时对于刘禅的教导,于公于私于父之间都没有起到好的成效。退一万步讲,既然你诸葛亮担心“黄洗”这个人物,为什么就不用手中的权利铲除后患了?可见也是个吃柿子捡东西软的。所以此文中对于刘禅的指责,虽为实言,却也是强弩之末,怕也是烧香拜佛脚之言。

证据三:出师前诸葛亮对内政及军政上都做了安排,咋一看似乎可见诸葛亮办事分明,深谋远虑,井井有条,实究一番则可见其“专权”之患,古之国君出行有太子监国,大臣辅佐,不管形势是如何危急,君仍是君,臣仍是臣,何来臣子规范君主之说?即使是上书言表,也不必全全代理安排国事吧?刘禅孱弱世人皆知,并美其名曰“阿斗”,既是“无用之人”,我想这也是和诸葛亮的事必躬亲专权独行分不开的。水之薄,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晚年诸葛亮兵败之时还为蜀国安排了两大丞相,暂且不论这两个人物带来了什么,只看诸葛亮的行为便知其蛮横,大家多知道项羽有印摩挲不舍放手,却不知道诸葛亮的个人之失导致“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尴尬处境。

证据四:在第四段中,诸葛亮自述本志并表明志向“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有书曾评此句表达了诸葛亮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操。了解诸葛亮的就可知其撒了个大谎,甚至于我们被这个谎言欺骗了上千年。史书记载,诸葛亮出身官宦世家,少有大志。身居官宦,必从小耳濡目染荣华富贵,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必然铭记于心,既如此,何来隐居之说,退一步,如果是真隐居又何对天下大势那么了然于胸,颇有点挂羊头卖狗肉之嫌。这不由让我们想起那个“长安不见使人愁”的李白,素以退隐为名,引起世人瞩目。

陈寿在《三国志》中曾记“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自比管仲,乐毅”,了解的历史的人都知道管仲和乐毅是什么人,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乐毅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率五国之兵攻齐,连陷七十余城,报了强齐伐燕之仇。此二人一文一武,辅佐君王成就大业,诸葛亮自比二人,又何曾有什么“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高洁志趣;其次,诸葛亮人称“卧龙”,龙为中华之象征,此中含义,即便不再详说,其沽名钓誉真小人的行径也已暴露无疑,即便是老学究也应当汗如雨下,面如肝色。

证据五:诸葛亮的出师的目的在文中也得到了阐述“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时,魏国占领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黄河流域,东吴占领了肥沃富饶的长江流域,而蜀国则偏居一角,就形势而言,真可以说得上是危机存亡之秋,这个时候,本应修养生息,富国强兵,然其却三番五次发动对魏国的进攻,全然不顾国家的现实,民众的希望,只为报答刘备对他个人的知遇之恩,成就个人所谓的丰功伟绩,可见诸葛亮是一个缺乏民本思想的人。拿破仑的年代,法国的青年损失了23%,也使得法国在未来的两百年内丧失了翻身的机会。不可否认的是,诸葛亮的个人的穷兵黩武使得蜀国完全丧失了崛起的机会,也加速了蜀国的灭亡。

此次北伐,本可以收到一定的成效,却因错用马谡致使街亭失守而一败涂地。以诸葛亮之才,先主刘备之戒,尚且犯上如此重大的错误,又何来慧眼之说,何来聪颖之言。所以北伐的失败,全因其个人所致,曹操兵败的时候,明知道关羽与其有义却仍派关守华容道,不知道是诸葛亮故意炫耀自己的先知能力,还是立下军威收买人心?

证据六:诸葛亮执政多年,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人只知诸葛亮不知有汉,无论刘备或刘禅。一个朝代,甚至一段历史,只知相不知君,只见孔明不见刘姓天子,是否过于诡秘?
忠与奸,仅一墙之隔,对诸葛亮,我们需放大眼睛,方能识其居心,剖其良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2-25
《出师表》情真意切,荡气回肠,充分体现诸葛亮忠君爱国之心和北定中原之志。

当其时,诸葛亮大权在握不假,但"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诸葛亮的北伐是在“国富刑清”的前提下进行。(孙权:丞相受遗辅政,国富刑清,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

很遗憾诸葛亮的北伐没能北定中原,但战略上使得强大的魏国不敢正视弱小的蜀国。而且通过屯兵汉中,实行军屯耕战,客观上也促进了汉中地区的发展(刘备打下汉中时,得其地不得其民)。

当然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诸葛亮也应该和魏建立外交关系,签定个几十年互不侵犯条约。对内发展经济,鼓励生育,对外积极通商,吸引移民。但是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苛求古人?

最后引用陈寿对诸葛亮的评论: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