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那些事儿有不一样的版本啊?

如应州之战(我下载的)这是一场没有详写的战争,并非我偷懒,实在是史料记载太少,因为朱厚照兄是偷偷出来的,身边没有史官,文人也很少,他自己是半文盲,江彬、张永、王勋都是比他还粗的粗人,总不能指望他们吧。

值得一提的是此战的战果,史书记载明军死亡五十二人,蒙古军死亡十六人,然后还有朱厚照先生的口述历史——“我亲手杀了一个!”仅此而已。

我之前曾多次对史书上的记载提出过质疑,但这次我却可以肯定地说,这个记载的的确确是有问题的。因为这是一个违背了常识的结论。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十万人是个什么概念,换在今天,那就是十个师,别说打仗,就是搞个军事演习,也经常死那么十来个人,即使双方拿的都是板砖,互拍几下也不止这个数。

事实上,双方是真刀真枪地互砍,而且是足足砍了一天,参战的双方既不是慈悲为怀的和尚,也不是练过气功的义和团,而金钟罩铁布衫之类的高级货,至少蒙古人那里肯定是没有普及的。
(百度百科)然而,这样的一场大战,在史书上却只有寥寥数语,究其原因,是由于朱厚照是偷跑出来的,身边没有史官,他自己又是个半文盲,身边的江彬、王勋等人比他还差劲,总不能指望这些家伙吧。   值得一提的是战后发生的事情。   朱厚照回到北京后,曾经搞了一次很隆重的回城兼阅兵仪式。仪式一结束,他就迫不及待的找到首辅杨廷和,激动的拉着杨老师的手说自己亲手消灭了一个蒙古军官,杨廷和立马跪下去祝贺皇帝取得的成绩。然而,不久之后,京城里开始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应州之战失败了,皇帝不厚道,吹牛撒谎。”几天后,当东厂汇报此事时,朱厚照沉默了许久,半晌才下诏,替自己请了十天假,表示要休息休息。朱厚照就是要用这种消极怠工的方式来报复大臣。   可是,朱厚照做梦都没有想到,他死后不久,大臣们按照传统编写《武宗实录》时,写下了“蒙古军队阵亡十六人,明军阵亡五十二人”,不要小看这句话,虽短却暗藏玄机。表面上是在描写双方伤亡情况,但却暗示着应州之战其实是明军失败,同时也暗示了朱厚照是在吹牛,至于他的那句口述,则成了他自我吹嘘的表现。   那么真实情况是什么呢?对不起,当时我不在应州,所以我不知道具体情况。不过我可以推测。   其实这是一个常识问题,编书的人似乎忽略了一个数字,那就是交战双方的兵力配置。还是这本《武宗实录》,记载了当时双方共约十万人参战,除去预备部队和后勤人员,当天直接参战的应该不少于六万人,这个数字换到今天,也差不多是六个师的人马。试想这么多人挤在一起近距离肉搏,而且一直从清晨打到下午,怎么可能只有十六人阵亡呢?要知道,双方既没得到过神灵的庇佑,也不是什么陆小凤之类的绝世高手,至于防弹衣之类的高档货,我想那时蒙古军队还没有装备的吧。

如应州之战(我下载的)这是一场没有详写的战争,并非我偷懒,实在是史料记载太少,因为朱厚照兄是偷偷出来的,身边没有史官,文人也很少,他自己是半文盲,江彬、张永、王勋都是比他还粗的粗人,总不能指望他们吧。

值得一提的是此战的战果,史书记载明军死亡五十二人,蒙古军死亡十六人,然后还有朱厚照先生的口述历史——“我亲手杀了一个!”仅此而已。

我之前曾多次对史书上的记载提出过质疑,但这次我却可以肯定地说,这个记载的的确确是有问题的。因为这是一个违背了常识的结论。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十万人是个什么概念,换在今天,那就是十个师,别说打仗,就是搞个军事演习,也经常死那么十来个人,即使双方拿的都是板砖,互拍几下也不止这个数。

事实上,双方是真刀真枪地互砍,而且是足足砍了一天,参战的双方既不是慈悲为怀的和尚,也不是练过气功的义和团,而金钟罩铁布衫之类的高级货,至少蒙古人那里肯定是没有普及的。

再说了,《明朝那些是》的文章一段就那么2、3行,哪有这么一大段的。应该是别人编的,跟盗墓笔记一样!
应该是这个,我买的正版书就这么写的
O(∩_∩)O谢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