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冬天的对联 要有赏析,给分

最好能给我五句,高分悬赏,好的另给分。
再说一遍,要有赏析

古诗:
1.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杜甫:《兵车行》)
2.秋月扬明恽,冬岭秀寒松。
(陶渊明:《四时》)
3.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
(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4.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
(董思恭:《守岁》)
5.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
(王微:《四气诗》)
6.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
(陈毅:《梅》)
7.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张谓:《早梅》)
8.儿童冬学闹比邻,据岸愚儒却子珍。
(陆游:《秋日郊居》)
9.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10.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杜甫:《小至》)
雨雪瀌瀌,见晛曰消
瀌瀌:雪盛的样子;一说犹“飘飘”。晛;太阳的热气。曰:语助词,无实义。
《诗经·小雅·角弓》

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汉·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凄凄:寒凉。翳翳:阴暗。希:少。在目:眼睛所见。皓:白。
晋·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晋·谢道蕴《咏雪联句》:“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朔风:北风。劲:猛烈。哀:凄厉。
南朝宋·谢灵运《岁暮》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牖:窗户。风惊竹:风中带雪,打在竹上,发出沙沙的响声。
唐·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庭霰:落在庭院里的雪花。
唐·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

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
唐·刘长卿《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唐·李白《冬日归旧山》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轩辕台:相传为黄帝擒蚩尤之处。
唐·李白《北风行》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回风:回旋的风。
唐·杜甫《对雪》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
指直:手指僵直。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云晴鸥更舞,风逆雁无行
无行:不成行列。
唐·杜甫《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唐·杜甫《公安县怀古》

斜阳疏竹上,残雪乱山中
唐·韩翃《褚主簿宅会毕庶子钱员外郎使君》(一作张继诗)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唐·韩愈《李花二首》:“当春天地争奢华,洛阳园苑尤纷拏。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
肃杀:严酷萧瑟的样子。
唐·吕温《孟冬蒲津关河亭作》

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
叫:风声如吼。
唐·孟郊《苦寒吟》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
唐·元稹《南秦雪》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称雪花。琼枝: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
唐·高骈《对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唐·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
两句写雪花纷飞的景象。
唐·李商隐《对雪二首》

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
咽:泉水因冰冻而流动不畅,因以呜咽来形容。吟:歌吟。
唐·刘驾《苦寒吟》:“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玉龙:形容飞雪。败鳞残甲:形容雪片乱舞如鳞甲之片纷纷坠落。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四引《西清诗话》载张元作《雪》诗

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
玉:喻白雪。
元·黄庚《雪》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清·洪升《雪望》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吴融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毛泽东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
这些可以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0-14
雪积观音,日出化身归南海;

云成罗汉,风吹漫步到西天。

且如今年冬,

未休关西卒。

秋月扬明恽,

冬岭秀寒松。

南邻更可念,

布破冬未赎。

冬尽今宵促,

年开明日长。

鸣笙起秋风,

置酒飞冬雪。

隆冬到来时,

百花即已绝

不知近水花先发,

疑是经冬雪未销。

儿童冬学闹比邻,

据岸愚儒却子珍。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天时人事日相催,

冬至阳生春又来。
第2个回答  2011-10-14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第3个回答  2011-10-14
  我只写两联,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_-
  看到一副谐音联,上联是“独览梅花扫腊雪”,下联是“细睨山势舞流溪”。真是令人叫绝。
  你如果细心的的品味一下,上联的简谱的唱名:1(DO)、2(RE)、3(MI)、4(FA)、5(SO)、6(LA)、 7(XI)。(如果用浙江地区或侨乡的方言念,可能有极小的变异)。
  谐音巧妙也就罢了,就是此联的意境也很耐琢磨。先说这“独览梅花”,真是贴切的要命。为什么呢?梅花品性坚贞,也很清高,远红尘,喜独处。拜访梅花,也宜诚心敬意,独自往访。能在冰雪林中,庭院一角,与梅相约,默默无语,把酒相对,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最忌把梅花作为观赏品种,搞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引得众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纷纷而来,绕树三匝,评头品足,甚至手折花枝,攀援合影。如此闹腾,梅若有知,定会懊丧之极。因此,赏梅最好是“独览”。再说说“扫腊雪”,也非常合乎时宜。腊月梅开,傲雪迎春。既然是“独览”雪中梅花,雪地之上,前无来者,必然是一片苍茫洁白。扫出一条蜿蜒小蹊,直通梅之所在,诚敬之意,寓于其中。这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有所不同。桃李花开,以色诱人,来者逡巡树下,与艳相狎,以致“美女”窗前被踏出一条小径,倒不一定都是来着不善,但很可能是浮浪子弟居多。
  下联就更有意思了。如果说上联“独览梅花扫腊雪”是写访梅者的心态,那么下联“细睨山势舞流溪”,就可能是梅花的视角了。什么是“睨”?斜着眼睛看是也。文天祥《念奴娇》中写道,“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其的“睨柱吞嬴”,说的是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典故,“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我理解,下联中的“睨”就是这样的眼神。“细睨”,就是眯着眼斜着看,端的是一派藐视困难艰险的傲骨。梅花不畏严寒,也不畏险峻。山势巍峨,在梅的眼中,不过是一条蜿蜒的小溪。待到冰消雪化,溪流潺潺,山花烂漫,舞动春的韵律,凝眸山外青山,这大概就是梅的向往了。
  “独览梅花扫腊雪,细睨山势舞流溪”。一曲清歌,弹拨着梅花的交响;一组数字,记载着岁月的流淌······

  雪过三冬春有信
  风来二月柳含烟
  对联和诗词一样非常讲究意境、格律与对仗,如何赏析对联,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意境上超凡脱俗。
  凡是对联都是要表达某种情感或寓意,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个要求,就是情感表达的是否打动人心;寓意表达的是否引人入胜。我觉得对联也可以这样说:联生于情,情成于联,没有情哪来的联。如果对联达到了以联示情、以情动人的境地,就可以说这副对联的创作是成功的。“雪过三冬春有信”就明示了严酷的冬天即将离去,温暖的春天就要到来。示意了人的境遇再如何凄惨,但总会有阳光明媚的日子,告诉人们不要在困难面前一蹶不振,应该看得光明和希望。“风来二月柳含烟”则告诉我们早春二月的春风已经吹起来了,可以想象柳林在朦胧的烟雾笼罩中一片生机盎然,寓意着万象复苏,新的生活已经开始了。
  二是在平仄上合乎格律。
  古人的对联都是有平仄要求的(参看笔者《楹联出、对联格率要求简介》),七言联的平仄是:
  1 + / + - - / /
  2 + - + / - - /
  3 + / - - / - /(变格)
  注释:
  平:-
  仄:/
  可平可仄:+
  那么我们按照这个要求来解析一下,这副对联应该是第一种形式。
  雪 过 三 冬 春 有 信
  / / - - - / / (实际平仄)
  + / + - - / / (要求平仄)

  风 来 二 月 柳 含 烟
  - - / / / - - (实际平仄)
  + - + / / - - (要求平仄)
  也就是说,该联非常合乎格律
  三是在对仗上严谨工整。
  我们也来分析一下该联的词性组成。
  雪 过 三 冬 春 有 信
  (名词)(动词) (数词)(名、量词)(名词)(动词)(名词)

  风 来 二 月 柳 含 烟
  (名词)(动词) (数词) (名、量词)(名词)(动词)(名词)

  可以看出,对仗也非常工整,真是名动相对,词义相符(相反也可)。

  所以可以这样说,该联不失为一副佳联追问

再给二句给你分,三句追加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