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主要受到的天气灾害有哪些,采取的措施是什么啊

如题所述

  地震、海啸、台风、火山喷发、集中豪雨、斜面崩坏、雪崩。
  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地震、海啸、台风、火山喷发随时可能发生。在这种自然条件中,日本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健全的灾害应对体系,各级政府、机构分工明确,国民普遍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应急知识,以应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机制健全

  日本内阁府设有名为中央防灾会议的常设机构,会议主席是首相,成员有国家公安委员会委员长、有关大臣和有关专家。中央防灾会议负责制订防灾基本计划,决定防灾基本方针。各都道府县分别设有地方防灾会议,由知事任主席,负责制订地方防灾计划,此外,还有市町村防灾会议,负责实施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防灾计划。

  重大灾害发生时,日本政府会在30分钟内成立紧急灾害对策总部,由首相亲自挂帅,总部副部长、部长助理由首相任命,迅速确定灾害对策,指挥有关机构立即投入救援工作。地方政府在灾害发生或有可能发生时也成立灾害对策总部,由知事任部长,立即向首相报告情况。

  2004年10月23日,日本新潟县中越地区发生里氏6.8级强烈地震,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各级灾害应对机制在应对此次地震灾害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潟地震发生4分钟后,日本首相官邸便设立“官邸对策室”,负责收集地震信息,调查灾情。24日一早,日本政府根据《灾害对策基本法》,设立以防灾相村田吉隆为首的“非常灾害对策本部”,成员则由相关省厅局长级官员组成,负责调查灾情,指挥救灾。“非常灾害对策本部”决定动用储备的约9万份救灾食品,运往灾区;政府还决定编制2004年度补充预算案,拨款用于新潟地震灾区的重建。

  日本自卫队在地震发生后迅速采取行动。地震发生4分钟后,防卫厅便设立“灾害对策本部”。半个多小时后,陆上自卫队、海上自卫队和航空自卫队的飞机相继飞往灾区。1个小时后,防卫厅召开“灾害对策会议”,决定迅速收集灾情。陆上自卫队各驻地都有一支由二三十人组成的24小时救灾部队,随时准备前往灾区进行救助。此外,还有4.3万名陆上自卫队队员和180架飞机处于待命状态,随时准备赶赴灾区。陆上自卫队的168辆配有炊具的车辆也于25日驶抵灾区。

  各司其职

  得益于健全的灾害应对机制,在地震发生后很短时间内,各级政府、机构就能迅速做出反应,分工合作,投入抗灾和救灾工作中。

  2007年7月16日,日本中部地区发生里氏6.8级强烈地震,尚未从2004年地震中完全复原的新潟县再一次成为重灾区。

  地震发生后半小时,自卫队就派出救援队伍赶赴受灾现场。当天,自卫队出动490名自卫队员、190辆救援车、9艘舰船和23架飞机,供应42吨饮用水,发放3600份食物。此后,救援规模不断扩大,到8月29日救灾活动结束自卫队撤出时为止,共有9.24万名自卫队员、3.51万辆车、95艘舰船和1184架飞机投入救援。

  自卫队在救灾初期的主要任务是检查现场、救助遇难者和看护伤员,之后慢慢转向运输救援物资、供水、发放食物和安排灾民洗澡等。在水、气和食物恢复供应之后,自卫队的主要工作就是将当地政府提供的盒饭发放给避难所里的灾民,以及那些煤气管道尚未修复不能开火的居民。

  日本全国都设有很多避难场所,如各地的学校、公园、体育馆等,并储备有食品、饮用水等物资,这些地方的职员平时还接受训练,预备在人们来避难时充当组织指挥者。一旦发生灾害,在他们的指导下,人们就能在这些地方得到临时庇护。

  中部地震发生后,当地的中小学校被迫停课,校内设施完成变成避难场所。受灾最严重的柏崎市共设置了74个避难所,避难人数接近1.2万人。

  由于有外地非灾民趁机混入救济队伍,避难所有时发生食物供应不足、灾民吃不上盒饭的情况,因此自卫队又承担起盒饭发放的登记工作。

  除自卫队外,抗灾救灾的主力军还有各都道府县警察总部设立的大范围紧急救援队,总人数约4000人,日本各市町村的消防总部、消防团和灾害紧急消防救援队,全国共有2210支救援队,人数约为3.1万人。

  中部地震发生不到半小时,新潟县向消防厅发出紧急救援要求,消防厅长官立刻向仙台、东京、富山、福岛等地发出派遣紧急消防援助队的命令。此外,警察厅也向受灾的新潟县和长野县的周边地区的警察本部发出紧急支援命令,要求派遣救援队奔赴地震现场。

  此外,中部地震发生20分钟后,厚生省从全国大约240家医院调集医护人员,组成约300支“灾害派遣医疗队”,随时待命。到地震当天晚上8时30分为止,已有24支医疗队从9个县市赶到地震灾区,开展救援活动。

  恢复基础

  除政府部门外,日本电力、煤气、自来水公司、通信、交通等基础部门都有各自的防灾机制。发生灾害时,它们不仅会自主抗灾,还能在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下统一行动。

  在2007年7月16日中部地震中,由于煤气管道遭到严重破坏,柏崎市共有3.4万户居民的煤气供给被迫中断。社团法人日本煤气协会在地震发生后,马上成立对策本部,当天夜里派出8名调查先遣队员进入震区。

  两天后,该协会以新潟县和关东地区为中心,从全国的煤气系统抽调1024名技术人员组成支援部队,迅速派到现场。

  由于柏崎市的特殊地形给管道修复工作带来困难,日本煤气协会随即又从拥有特殊机器装备的大阪煤气公司、东邦煤气公司和西部煤气公司抽调100人组成第二批支援部队。同时,作为临时应急措施,发放了20台移动煤气炉和4300台盒式炉。

  经过努力,到8月12日,受到管道破坏影响的家庭中90.3%恢复了煤气供应。其余部分到8月27日也全部修好,日本煤气协会的对策本部也在当天解散。

  全民重建

  在3年不到的时间内,新潟县遭受了两次里氏6.8级地震的袭击,造成83人死亡,7000多人受伤,超过16万间房屋受不同程度破坏。重建工作对于新潟县来说无疑是艰难而漫长的征途。

  2004年新潟地震发生至今,新潟县灾害对策本部、日本红十字会新潟县支会等有关方面共收到社会各界捐款371.5亿日元(约合3.6亿美元),以及水、粮食、衣物、日用品等495车(10吨卡车),共有9万多名志愿者参与救灾工作。

  新潟县先后出资50亿日元(4849万美元)和30亿日元(2909万美元),成立了“新潟地震灾害复兴基金”和“中部地震灾害复兴基金”两个财团法人,负责实施灾后重建项目,帮助灾民稳定生活、重建家园,协助中小企业和农林水产从业者重新恢复经营和生产,支持私立学校重建等教育文化产业的复兴。

  这两个基金在各自的网站上公布了详细的资助项目,涵盖居民生活、住宅修缮、促进就业、恢复生产、振兴旅游和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以个人、团体、行业协会、法人、中小企业者以及市町村等为对象,或发放补助金,或提供低息贷款,资助金额和力度因项目而异,实施时间短则一两年,长则10年。受灾者可以到网站公布的各个实施窗口申请补助。

  在这些资助项目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心灵关怀事业”。这一项目专为受灾群众的心理健康而设,补助对象是举办促进心理健康的交流会和心理医生“家访”等事业。而“志愿者活动支援项目”则对从事重建的志愿者团体和非营利性组织的相关活动进行补助。

  防患未然

  由于各种自然灾害随视可能发生,日本人也“时刻准备着”应对灾害。

  日本中央防灾会议2003年5月出台《东海地震对策大纲》,早早地为防范东海大地震做准备。东海大地震具有周期性,历史上约100至150年发生一次,震源位于骏河湾周边地区,震级在里氏8级以上,现在已经到了随时可能发生的时期。出台这一大纲就是要争取在无法预知的情况下把地震造成的损失限制在最小范围之内。

  当然,防患于未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方面,那就是筑好思想上的防线。日本人从小就开始接受防灾抗灾教育。学校专门开课教授灾害来临时应如何行动等应急常识,社会上也时常有一些有关防灾救灾的专门展览和常设机构,让市民实际体验灾难来临时的感受,练习如何逃生和自救。

  位于东京都墨田区的东京消防厅本所防灾馆就是这样一处设施。防灾馆内有一个模拟地震室,可以逼真地模拟地震来临时房屋摇摇欲坠的情景,让人们“实习”如何关闭火源,采用何种姿势避难等常识。这里还有模拟火灾现场,不仅可以亲自操作灭火器,还可以实地演练从火场逃生的正确姿势和路线等等,并且有专人教授正确的急救方法,比如心肺按摩的手法和人工呼吸的姿势等等。本所防灾馆免费向公众开放,任何人都可以在这里体验灾害,学习防灾知识。

  此外,政府、企业、学校、医院等机构也会定期举行防灾训练。9月1日是日本的防灾日,每到这一天,全国各地都会参加政府组织的大规模防灾演习,演练当东京这样的大都市发生强震时,各地应该如何参加和组织救灾救援。

  经过洗礼,日本人在遇到一般灾害时基本能处变不惊,并采取正确的自救措施,为抗灾救灾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0-14
我知道地震的,日本房子是有两种,一种是像坦克一样的屋子,就是用水泥变态加固,可以扛过地震波,这种屋子大多是楼房什么的。另一种是像狗窝一样的房子(在这里没有歧视人的意思啊,只是个比喻),就是用很轻的木头材料做的房子,然后刷刷油漆,贴上墙皮什么的就能住了。这种房子的特点就是轻,所以不管多大的地震,就算是把房子给震得翻跟头,里面的人也没事的。不过缺点就是不抗冻,如果这房子放到我们东北,里面的人得冻死,不过日本哪儿除了北海道,其他的还都算是暖和,一年四季看不到雪,所以这个问题也没有了。
第2个回答  2011-10-14
台风,海啸。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