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生命

如题所述

生命泛指有机物和水构成的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一类具有稳定的物质和能量代谢现象(能够稳定地从外界获取物质和能量并将体内产生的废物和多余的热量排放到外界)、能回应刺激、能进行自我复制(繁殖)的半开放物质系统。生命个体通常都要经历出生、成长和死亡。生命种群则在一代代个体的更替中经过自然选择发生进化以适应环境。病毒在有寄主可寄生的时候,会表现出生命现象;但在没有寄主可寄生的时候,不会表现生命现象,所以病毒是介于生命与无生命之间的一种奇妙的生物。
生命概论
  生命就是物质系统。目前主要分为二大类:一是无机生命如一粒光子、一台电脑、一颗星;二是有生命
机生命如细胞、动物、植物。有机生命是地球这样的星体环境中所特有的,以水为载体组成的具有自行吐故纳新、精度复制、温和分裂等能力,不可逆转但总是持续不停地重复着或延续着这些能力的物质系统。根据人类的约定俗成,有机生命简称为生命。一般人不难区分什么东西是有生命的,什么东西是没有说生命的。但给生命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却是千百年来一个困难的问题,至今没有完全解决。这个问题直接关系这对人类自身的理解。
编辑本段问题的复杂性
  生命是生物体所显现的种种现象的总的抽象观念。从古至今随着人们对这些现象的逐步理解,生命的概念也在不断的改变。现代常用的定义即生命是生物体所表现的自身繁殖、生长发育、‘新陈代谢’(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遗传变异以及对刺激的反应等复合现象。但这些复合现象中任一单一现象都不是生物所特有的。从“物质和能量交换”来说,为生命的火焰不断把燃料变成其他物质,进行着剧烈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在有足够的燃料供应情况下,它也会“繁殖”,但人们并不认为他有生命。相反在适当条件下保存着的‘种子’(如古莲子)在一个长时间内可以没有物质和能量交换, 但仍然具有生命,因为环境适宜它就会萌发。“生长”也是一样,无机的形体在形成时候(如水结冰),就有一个生长的过程;相反,有一些生命体由于生殖系统的先天缺陷也不能繁殖(如骡子)。至于说到外界刺激会引起反映这一点,自从有了机器,特别如计算机以后,那也就不能认为是生命所特有的性质了。
编辑本段古代思想家对生命的看法
  古希腊的哲学家倾向于把一切尚不了解的产生运动的原因称之为“力”。以后的学者们就借用了这个“力”的概念,研究了各种运动,如物理学中的“引力”、“电磁力”,化学中的“亲和力”等。他们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至今还没有弄清楚古希腊哲学家很早就提出了所谓“活力”或“生命力”是什么。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倾向把尙不了解的产生运动的原因归之为“气”生命被看做是“气”的活动。例如,“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气”也是不明确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很不同的解释如:“人之生,其犹冰也,水凝而为冰,气积而为人。”这里把生命的形成比作结冰的过程,也有把生命比作火的。,如:“人含气而生,精尽而死,死犹撕,灭也。譬如光焉,薪尽而火灭,则无光矣。故灭火之余,无遗炎矣;人死之后,无遗魂矣。”这种观点则强调生命是一个无知的代谢过程。正因如此,所以中国古代哲学家把生命看作一个物质运动过程,常把生与死连起来讨论,这也是中国哲学家的思想特点,例如“有血脉之类,无有不生,无生不死,以其生,故知其死也”把生命看作与死亡对立的。
编辑本段现代的几种生命观
  根据生命形态的表现特征所归纳的生命定义 现代科学出现后,人们就对自然现象分门别类地研究,各门科学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生命,因此看法也不尽相同。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从所有生命形态的共同表面特征归纳出一个“生命”的定义认为:生命是一个具有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即新陈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和对刺激作出反应的特性物质系统。这种类型的定义,描述了生命活动的一搬特征,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愈来愈觉得这种定义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所有的这些特征都可以有一些例外。   从生命物质微观构成的共性来概括生命定义 根据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人们对构成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生命体的形状、大小和结构可以千差万别,但他们都是由脱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为骨架构成的。   DNA是由四种不同的叫做脱氧核苷酸的小分子(单体)按一定排列次序组成的一条非常长的分子链。列如大肠杆菌的 DNA就是有约两万个脱氧核苷酸分子组成的长链。在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体中,DNA相当于同样的字母写出的长短不同、排列次序不同、因而意义也不同的书。RNA也是有四种不同的叫做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单体连接而成的分子链。其情况与DNA相似,但链较短。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体重有着各式各样长短不一的 RNA蛋白质是由20种不同的氨基酸单体按照一定次序连接起来长链分子,各种不同的生命体中具有各式各样的单体排列次序的长短不同的蛋白质链,链的折叠、卷曲形状也不同。总之各种生物的DNA、RNA和蛋白质都分别由四个脱氧核苷酸、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和20种氨基酸单体组成,也就是说它们都是由通用的“元件”组成的。这些核酸、蛋白质在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也基本相同。   由于DNA可以自身复制,因而使生命物质具有繁殖和遗传的能力;由于DNA能通过转录和翻译决定RNA及蛋白质的结构,从而控制了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复制、转录及翻译这些过程又都需有蛋白质酶及RNA参与。这样,就有了一个分子生物学的生命定义:生命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特别是酶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可以不断的繁殖的物质反馈循环系统。这种说法是对生命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运动过程的描述。他概括了分子生物学的一些重要的理论突破,但仍然有一些界限不清楚的地方。自然界有一列东西称为病毒,病毒是由核酸链和蛋白质外壳构成,单独存在时,好像一种纯粹的化学物质,并可结晶;但一旦进入了活的特定的宿主细胞中,就可利用宿主细胞内单体和能量的供应,以及复制、转录和翻译的“机器”自我繁殖。近来又发现一些被称为质粒的物质。它更为简单,只是一些裸露的环状核酸,但可以进入活得细胞中间,利用活细胞内的复制“机器”自我繁殖。此外,类病毒也有类似的情况。这些物质是肉具有生命,目前还有争论。有人认为,只要能控制自身繁殖和遗传变异并对进化力量独立做出反应的都应称之为生命。如果这样讲,那么病毒,噬菌体、质粒和病毒之类的东西就都可划为生命体必能能够独立自主地复制。转录。翻译和一共单体及所需的能源,而病毒、类病毒和质粒之类的东西是一种不完整的生命形态,它们都是寄生的,不能独立存在。但后一种观点也不能成为明确的生命定义的划分界限。因为生命体从来就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物,它与周围环境以及与其他生命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就使得什么是独立生活、什么什么事寄生生活失去了明确的意义。因此还需要从宏观的角度、也就是从生态学去研究生命观。   生态学的生命观 就已知的事实看,太阳系内,生命活动只见于地球的生物圈——由高约离地表20公里的大气层(当然不包括航天器中的生命),直至地表十几公里的深处,这一相对来说不厚的空间构成。在生物圈内有的生命具有叶绿素,可进行光合作用,大部分植物、蓝藻和部分细菌属于这类生命。还有一些生物没有叶绿素、不进行光合作用,必须依靠摄取自养生物活或其他生物为食而生存,称为异养生物。真菌、动物(包括人在内),以及大部分细菌属于这类生命体。生物圈中的无机物质,通过了自养生物的光合作用,进入了生物体,以后部分通过自养生自身的代谢活动而回到无机世界;部分为异样生物所摄取,通过代谢活动(包括呼吸、排泄等)又回到了无机世界。而大部分植物秸秆和动物尸体最后都经腐生生物(异养生物)的降解作用而返回无机世界。这样就形成了生物圈内的物质运动循环。这种循环运动都是单方的进行,不可逆转在这个循环运动中少了哪个一环或那一个环不畅通,都会影响到整个生物界。没有自养生物或自养生物不足,异养生物当然难以生存;但只有自养生物,没有异养生物,大量有机物质积累后不能解释,也不会阻塞自养生物继续生存的道路。   从物质的简单形势来看,例如在大气中的以二氧化碳形式存在的碳元素,经过自养生物的光合作用,与水化合成糖类进入生命体内,部分经过自养生物自身的呼吸作用,从新成为二氧化碳回到大气中,。其他部分有被各种异养生物所利用,通过它们的呼吸作用,回到无机世界。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碳元素的循环。这个碳元素循环再生命中还必须与其他很多元素(如氢、氧、氮、磷、硫等)的循环通过化学反应藕合起来,同时也推动了这些元素的空间进行循环运动,不仅在宏观的生物圈中存在,同时在生物体的微观运动中也是存在的。生态学把生命看作是上述生物圈中种种不可能的逆物质循环过程的中心环节。但它近描述了生命外部条件极其所处的地方,却未指明生命本身的质的特点。   生物物理学的生命观 着重从物质运动的一般规律上指明生命特征。   有序和熵 物质和能量是守恒的,地球与外界没有物质交换只有从太阳辐射得到能量,而又反射和辐射到太空之中。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能量以地球反射和辐射到太空中的能量相等。尽管地球的物质和能量都没有显著的变化,但地球上各种元素由于太阳辐射发生不同反应就可以产生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运动,即产生了上述的各种循环运动。这些运动导致了地球上物质的不均匀分布。因太阳辐射所造成的能量流动对地球的影响在一个长时期内的是稳定的、有节奏的和有规律的。所以,地球上物质分布的不均匀也是有节奏和有规律的。这就产生了地球上物质分布和运动的有序状态。热力学第二定律用一个叫做“熵”的函数来衡量一个系统的均匀程度。一个孤立系统,即与外界没有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系统,运动总使熵增加。当熵达到极大值时,宏观物质运动就会停止,成为热力学平衡。此时系统处于均匀的、无序状态。地球不是一个孤立系统,而是一个闭系,即与外界只有能量交换而无物质交换系统。它受到太阳辐射的能量,同时他又向太空反射和辐射能量。太阳辐射出来的能量是太阳表面呈高温状态(约5800℃)根据熵的定义,它属于相对低熵形势。而地球向太阳辐射的能量,由于地球表面温度远低于太阳,故处于相对高熵形式,因此有这样一个公式:   
这里S代表熵,dS/dt代表熵随时间的变化率。Q代表能量,dQ/dt是能量随时间的变化率。T太阳和T地球代表太阳表面温度和地球表面温度。这个公式小于0表示在太阳转化过程中,地球的熵在下降。地球上的物质和能量由此处于不均匀和有序状态。   获得生命是个开放系统 它与外界不仅有能量的变换,而且有物质交换。生命体实际上是从环境中取得以食物形式存在的高熵状态的物质和能量,把它们转化为了低熵状态并把废物排出体外,从而保持自身的熵处于比环境更低的水平,也就是维持着自身的有序状态。生命体的有序性从分子水平看就很明显。他们的大门子如核酸、蛋白质在各种细胞中都有一定的排列顺序,以至一个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有序性不但表现在空间分布上,也表现在生命体活动的规律上。他们都有一定的特性:生长、发育、生殖、衰老、死亡、以及对外界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等。从热力学的观点来看,这些现象都出自太阳辐射的推动,但只有地球上有生命活动。生命的出现必然还有它自身的因素。   机械论与生机论 对生命的起源于自住性问题即生命的本质问题,长期以来存在着争论。机械论有时也被称为还原论;认为生命现象可以用物理科学的规律加以阐明,高级复杂的规律可以还原为比较简单、跟为基本的规律。机械论把生命看作是一种机器,并且在不起采取不同的表达形式。16、17世纪钟表机械很时髦,有人认为微生物无非是像钟表那样的机器;19实际发明了蒸汽机,又有人认为生物不过是个热机
编辑本段哲学定义
  生命的哲学定义:生命是生物的组成部分,是生物具有的生存发展性质和能力,是生物的生长、繁殖、代谢、应激、进化、运动、行为表现出来的生存发展意识,是人类通过认识实践活动从生物中发现、界定、彰显、抽取出来的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生命
生命的本质   生命是条件产物,从出生到成长,到衰老,死亡, 整个过程的完成都时时伴随着各种条件,有些条件具备延续生命则为福,有些条件具备结束生命则为祸。生命于自然,社会中就处于自我选择,自然选择,社会选择。   人的生命是指有意识得存在,生命具有感情,生命的由来是伟大富有精神意义的,对人类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人来说,不仅要有信念,精神,意志,更重要的是怀有对生命的敬意与感怀,认同生命,使它灿烂无比。人能认同生命更能用爱对待他人,也不会出现对于社会的犯罪心理。所以认同生命并爱它是极为重要的自爱表现。   生物是具有生命、生存意识、生存性能的自然物体。生命和生物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生命、生存发展性能、生存发展意识是生物具有的本质、属性、规定和规律,是生物的组成部分和组成元素。   生物是非生物长期运动变化产生的结果。自然事物普遍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性质和能力,当一个非生物经过长期复杂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逐步形成了自主的生存发展性质和能力,形成了自主的生存发展意识的时候,一个具有生命的生物就产生了。   生命、自主生存性能、自主生存意识是特殊形式的自然规律和自然意识。意识是自然事物具有的存在、运动、变化的性能、趋势和规律。生物是自然规律、自然意识和物组成的统一体,是包含存在、运动、变化性能、趋势、规律,包含生存意识的自然事物。   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代谢、应激、运动、行为是生命、生存发展性能、生存意识的表现形式。我们通过观察一个自然物体的存在和表现形式,就可以判断出这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是否具有自主的生生命
存发展性质和能力,是否具有自主的生存发展意识,是生物还是非生物。   生命是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组成的对立统一体。   生命是生物的组成部分和组成元素,是人通过认识实践活动从一般生物和个别生物中发现、界定和抽取出来的,包含两个对立组成部分的抽象事物。   生命首先是人通过认识实践活动从各种生物中的发现、界定、彰显、抽取出来的共性规定。生命其次是人通过认识实践活动从个别生物中的发现、界定、彰显、抽取出来的个性规定。   经验告诉我们,虽然不同的生物个体都具有共同的自主生存性质和生存意识,但是不同生物个体所具有的自主生存能力是不同的,不同生物所具有的生命活力、不同生物个体所具有的生命都具有特殊性。   世界上既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的事物、两片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的雪花,也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的生命。   生命是生物共同具有的生存发展性质和分别具有的生存发展能力综合组成的事物,是普遍性规定和特殊性规定组成的对立统一体。   生命既是依存在生物中作为生物组成部分或元素存在的抽象事物,也是有自身多种规定组成的独立整体,是有别于生物及其它事物、相对独立存在的具体事物。   时间、空间、价值是一切事物具有的一般规定和内容,也是生命具有的一般规定和内容。任何事物都是处在一定时空之中的事物,都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性能,都是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价值的事物。任何生命都是处在一定时空之中的生命,都是对人类生存发展具有一定价值、一定意义的生命。   个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是有差别的,一个人只要努力奋斗、顽强拼搏就能充分发挥和展现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生命是一个事物,是一个对立统一体或矛盾体。生命是生物的组成部分和组成元素,是世界大家庭里生命
的一个成员,是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特殊性规定和普遍性规定、时间和空间、正价值和负价值组成的对立统一体或矛盾体。   人们对生命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不同学科给生命下了各种各样的定义,但是这些定义都是有缺陷、有错误的定义。   恩格斯关于生命的定义: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形式,这个存在形式的基本因素在于和它周围外部自然界不断地新陈代谢,而且这种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就随之停止,结果便是蛋白质的分解。   恩格斯的生命定义不符合生命是生物的生存性能或生存意识的客观实际,把生命错误地表述为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表述为蛋白体(生物体)的新陈代谢运动,没有认识到生命同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繁殖、应激、行为的差别,没有认识到新陈代谢同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应激、行为都不是生物的生存性能、生存意识,而仅仅是生命、生存意识、生存性能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   现代生物学给生命下的定义:生命是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自身繁殖、生长发育、新陈代谢、遗传变异以及对刺激产生反应等复合现象。   现代生物学的这个生命定义把生命表述为生物的复合现象,表述为生物的生长、代谢、变异、应激等行为,抹杀了生命和生物现象、生物行为的差别,混淆了生命和生物现象、生物行为的概念,同恩格斯的生命定义具有相同的缺陷和错误,不符合生命的客观实际,违背了认识的逻辑规律。   分子生物学给生命下的定义:生命是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组成的分子体系,它具有不断繁殖后代以及对外界产生反应的能力。   分子生物学的这个生命定义把生命表述为分子体系,表述为具有繁殖、应激反应能力的分子体系。这个定义根本不是生命的定义,而是关于生物的定义、关于分子体系的定义,把生命和生物完全混为一体,真是好难得的糊涂。
编辑本段恩格斯关于生命的定义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给生命下了一个定义: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形式,这个存在形式的基本因素在于和它周围外部自然界不断地新陈代谢,而且这种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就随之停止,结果便是蛋白质的分解。   恩格斯的这个定义是在批判杜林的生命定义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杜林曾把生命定义为细胞的新陈代谢活动。恩格斯认为,高级的生物确是由简单的类型“细胞”组成的,但有低于细胞的生物,它们和高级的生命
生物相联系,只是因为它们的基本组成部分是蛋白质,从而它们执行着蛋白质的职能——生和死。   恩格斯的生命定义是和他关于物质的运动形式的思想是统一的。恩格斯认为自然界存在五种运动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和社会运动。这五种运动形式从历史的角度看,反映了自然界演化发展的顺序,每一种后面的运动形式都是由前面的运动形式演化来的。不同的运动形式有不同的物质承担者,有不同的运动规律,高级的运动形式包含低级的运动形式。生命运动是一种高级的运动,它是由化学运动发展而来的,它的物质承担者及其运动规律都不同于化学运动,但生命运动包含化学运动。恩格斯当时非常强调自然界的连续性。如果把生命定义为细胞结构之上的活动,就难以解释生命的起源问题。恩格斯特别重视从无机界到有机界的辩证发展过程,所以恩格斯选择了蛋白体作为生命活动的物质。   恩格斯所理解的蛋白体和现在所说的蛋白质是不同的。他说:“在这里,蛋白体是按照现代化学的意义来理解的,现代化学把构造上类似普通蛋白或者也称为蛋白质的一切东西都包含在蛋白体这一概念之内,这个名称是不恰当的,因为普通蛋白在一切和它相近的物质中,是最没有生命的,起着最被动的作用,它和蛋类一起仅仅是胚胎发育的养料,但是在蛋白体的化学构造还一点也不清楚的时候,这个名称总生命
比一切其它名称好些,因为它比较一般。可见,恩格斯所指的蛋白体是广义的,它甚至不是现化意义上的一种高分子,而是一个物质系统。恩格斯在不同场合用这个词,他有时甚至把细胞 也叫“蛋白质小块”。比如他说:“一切有机体,除了最低级的以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都由很小的,只有经过高度放大才能看到的,内部具有细胞核的蛋白质小块构成的。 总之,恩格斯把生命和蛋白体等价。生命是“蛋白质所固有的,生来具备的,没有这种过程,蛋白质就不能存在。 20世纪前半叶,随着生物化学的研究进展,人们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有了越来越清楚地了解,蛋白质形态复杂,功能各异,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作用异常重要。所有这些使得很多人更加坚信生命的分子基础就是蛋白质。   恩格斯说的“蛋白体”就是指核酸和蛋白质。也就是说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由此从根本上否定了上帝造人的神创说。恩格斯的生命定义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生命的物质基础,即具有新陈代谢功能的蛋白体。100年来,这个定义一直指导人们认识生命的思想武器。   恩格斯并且大胆地提出,既然生命是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那么只要条件合适,生命之花当然也可以在别的星球上开放。现代天文学家肯定了这种说法。
编辑本段生命的现代生物学定义
  生命的生物学定义: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自身繁殖、生长发育、新陈代谢、遗传变异以及对刺激产生反应等复合现象,以上现象叫“生命”。生物个体在一些关键期根本就不会体现生命现象:比如受精的鸡蛋,空气中的细菌、病毒,各种种子,甚至冬眠的蛇等等,它们没有新陈代谢,没有生长发育等生命特征,但是,它们同样是生命的范畴,我们不可能叫它们为“非生命”,现在心理学上叫它们为“原命”,就是生命的原始状态的意思。生命和原命总称为“双命”。每种生命都有其生存的方式,它们是生命的一部分,但是没有它们,生命就会结束,比如进食,比如人类的交流,比如动物交媾之前的一些行为,所有这些非生命特征但是每个生物个体都必须拥有的行为我们叫着“人命”。双命和人命组成“生物”。同时,生命个体全部是复合体,不是单一体,我们看到的张三,他绝对不是一个纯净的生命体,在他的体内,一定还有很多生命体存在,这些生命体甚至可以影响到他的思维和行为,比如口臭杆菌的存在,可能使得他的一生都羞于与人交往,比如重感冒,可以使他头晕,甚至可以使他产生很严重的判断失误,这种失误如果发生在驾车阶段,还可以要他的命。   物理学家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学说从物理角度为探索生命本质给予新的启示:生命是一个耗散结构,任何生命都要与外界环境不断地交换物质和能量,否则生命就会导致死亡。生物微观层次上的一些变化,比如遗传基因的合成、糖的代谢等,都与耗散结构理论相吻合并可用此理论进行解释。   生命是由高分子的核酸蛋白体和其他物质组成的生物体所具有的特有现象。与非生物不同,生物能利用外界的物质形成自己的身体和繁殖后代,按照遗传的特点生长、发育运动,在环境变化时常表现出适应环境的能力。
编辑本段生命的分子生物学定义
  生命的分子生物学定义:生命是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组成的分子体系,它具有不断繁殖后代以及对外界产生反应的能力。追问

太烦了,请简单一点

追答

生命泛指有机物和水构成的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一类具有稳定的物质和能量代谢现象(能够稳定地从外界获取物质和能量并将体内产生的废物和多余的热量排放到外界)、能回应刺激、能进行自我复制(繁殖)的半开放物质系统。生命个体通常都要经历出生、成长和死亡。生命种群则在一代代个体的更替中经过自然选择发生进化以适应环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0-17
生命是有死的存在。只有认识到此,才能认识到生活的本质就是向死而在,由此而开始有自己的生命意识,才懂得去确立生命的方向、意义与价值。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10-15
生命是一种诠释宇宙存在的存在。
请参看《生命的演绎》
网址: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115246.html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