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怎样让学生喜欢上音乐课

如题所述

从事初中音乐教学十几年来对学生进行过多次调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音乐,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喜欢上音乐课。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课堂上的音乐不好听,或者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喜欢流行音乐,认为音乐课的目的就在于调节紧张。而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死板,过于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尤其是灌输式的教育对部分原本不爱好音乐的学生会产生一种课堂压抑感,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厌学心理。
心理学家指出:良好的心境会使人在充满情趣、动机勃发和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学习。故而,要使学生在课堂上具有良好的心境,首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和愉悦的精神环境,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从而变“厌学”为“乐学”。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营造自由课堂氛围.
孔子曰:师之道,传道、授业、解惑也。长久以来,教师也总是用这种“布道式”的方法传授着知识,在学生时代,我们接受的就是这种教学模式,上课安分守己的聆听老师讲课。当了老师以后,也承袭着这套模式,丝毫也不忘记自己的“主导”地位,平时在学生面前总觉得应该保持老师的尊严;教学过程总是小心翼翼地被控制在事先设定的我教你听的思路中进行;每天不忘保持井然有序的课堂纪律。开始还为自己能管住学生而沾沾自喜,但是渐渐地发现,学生越来越被动,越来越害怕举手,注意力也更加不集中,这种现象迫使我在教学上改弦易辙。
新的初中音乐课程中课程目标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来进行表述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理念。强调学生是课程的核心,同时也突出了课程的整合。 在教学方式上,开始尝试更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上课时,充分的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音乐课上的“主角”,及时了解学生对音乐课的期望,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兴趣导入上贴近学生的需求,满足学生的需要,尽可能引导学生主观能动性成为音乐课的主导因素,从而使学生在参与音乐及表现和创造音乐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在教学方法上,开始更加丰富学生的感官感受。经常性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宽松的课堂氛围。在音乐欣赏课,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在讨论过程中解答问题;采用一种商量式的对话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对于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肯定;或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音乐编故事,并进行配乐故事比赛等。种种尝试中发现,学生的积极性随之提高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很多。因为此时的教师已从“绝对权威者”变成一个设计者和组织者,成了学生们的合作伙伴。学生们不再有精神负担,创造火花不断迸发,音乐教室成了他们展现才能的自由天地。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精神环境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精神环境的前提。要在音乐课里营造民主和谐的环境,关键靠老师。因此,作为教师,要做到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想学生所想,以慈母般的真情去温暖每一颗心,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在关注着他,爱护着他。真诚交流,相互信任。学生如同一棵幼苗,要浇之以爱,才能绽放出娇艳的花蕾。而教师爱学生最好的方式就是真诚的对待学生,并信任他们。教师应拒绝一切非教育因素的干扰,以民主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保持同一水平线上的心理接触。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更多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群体中,用真诚的语言去关爱他们。对于淘气的学生,也不要使用训斥的方法,而应该多注意他们的进步。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爱的雨露,得到老师的尊重和信任时,他们才会尊重老师的劳动,配合教学活动。
让我们牢记克鲁普斯卡娅的话:“光爱还不够,必须善于爱。”记得有一次我在上课,有个男生在底下呼呼大睡,甚至呼噜声此起彼伏的在音乐教室中回响。学生先是很惊奇,随后是一片大笑。有的学生幸灾乐祸地看看我又看看睡觉的男生,好象在说:“哈哈,看看你怎么收场。”我也很生气,但再想想如果是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声训斥这个学生,这个学生的自尊心会受到很大的伤害,也许从此会更加自暴自弃。我想了想走到了他的身边,摸了一下他的头说:“怎么了?昨天做功课熬夜了吗?”他不好意思地摇摇头。“哦,那一定是老师今天唱的催眠曲太棒了啊。”他羞红了脸。是啊,他们还只是孩子。孩子怎能不忘事,孩子怎能不贪睡?作为从孩子走过来的大人,作为教师,你不能对孩子的错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你也不必为学生的过错大动肝火小题大作。善于爱的教师会小心翼翼,“拐弯抹角”地去启发、去教育。这样,学生即便做错了事,也不必提心吊胆等着挨批;就算挨了批,感受到的却仍然是教师深切的爱。从那一次以后我惊奇地发现那个上课睡觉的男生变了:课堂上,他抢着回答我的提问,思维非常活跃;打扫卫生时他争着干着干那,不怕脏、不怕累;每次见到我,他都热情地大声问好,而且渐渐把我当成了他最可信任的知心朋友。这个原来这个顽皮、捣蛋的孩子开始变得乐观、自信、积极起来。
这样一个:“意外的收获”使我明白了学生们心灵世界中特有的需求,作为孩子,他们渴望老师真心地关爱他们,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老师对他们的尊重、赞赏和期待使他们敏感地体察到一种友善的、诚挚的关爱,他们本能地感觉到那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在召唤着他们,那幼小的心灵就会无拘束地处在一种愉快的积极状态,他们的潜能和个性就会自由而充分地表现出来。相反地,老师的漠视、冷酷和贬责只会使“那种子”在冰冷僵硬的土壤里长久地埋藏,得不到正常发育的机会。 微笑---师生关系的润滑剂。课堂上,教师面带微笑,娓娓道来,学生如沐春风,心情舒畅。这样可以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生疏感、惧怕感,拉近彼此的距离。许多调查表明,学生喜欢一位老师,就会非常认真地学习困难的甚至以前不感兴趣的学科;相反,当不喜欢某位教师的时候,他们会放弃这门学科。可见,微笑是开启师生融洽关系的金钥匙,而融洽的师生关系则是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重要前提。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教师必须根治自己的“不良情绪病”,做到童心未眠,青春焕发,愉快地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在和谐、民主和活泼向上的课堂环境中,收获着与学生共成长的喜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善于做自我调整,不能把生活中的烦躁、焦虑等消极因素带入课堂并转嫁给学生,要努力提高课堂应变能力,妥善处理课堂偶发事件,善于捕捉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如发现课堂上捣乱的学生,可以走过去亲切的拍拍他的肩膀,用眼神提示他,从而使学生在教师善意的注视中认清问题,并自觉的专心起来,这样就能使课堂氛围始终处于一种民主和谐的状态。
三、改变以唱为主的课堂教学,创立以唱、动结合的课堂教学结构
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激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减轻精神负担,舒缓中学生原本紧张的学习压力,优化课堂精神环境,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关键,这应该是音乐课的的优势所在。要使学生“好学”、“乐学”,教师势必要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激活学生的创造力,确保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如果音乐课仅仅是枯燥的练习和呆板的传授,那么学生当然会有乏味之感,因为好动是学生的天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我尝试着在课堂里不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例如在上《荧屏乐声》这一课时,因为学生们对我国的四大名著非常熟悉,特别是对《西游记》更是喜爱。我让他们每个小组根据音乐设计一段音乐剧然后上台来表演。由于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学生们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直到下课还意由未尽……
投其所好,让流行歌曲进课堂。由于流行歌曲简单易学,包装制作华丽,因此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在课堂教学中,我会选择一些优秀的流行歌曲让学生来学唱。如零点乐队的《相信自己》就是一首培养自信心的歌曲,还有周华健的《风雨无阻》也是一首积极向上的好歌,还有许多既好听又适合学生学唱的歌曲,如《青春日记》、《蜗牛》、《天路》、《我们都是好孩子》等等。
卡耐基说:“生活就象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学生就象是这面镜子,他们的学习态度是教师教学水平最好的反映。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摒弃陈旧的教学观,树立真正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将学生看成充满活力的生命体、知识的主人,使学生在自由、健康、轻松的课堂环境中茁壮成长。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实行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我们要认真解读新音乐课程标准,采取各种形式有效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每每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让学生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孩子们便会“学海无涯‘乐’作舟”,音乐课堂便成为了学生精神上的家园。音乐将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中,成为其心灵里美好的东西,从而使他们真心地喜欢上音乐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