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简介(200-300字的)

诸葛亮简介(200-300字的)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 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 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扩展资料:

亲属成员

长辈

祖先:诸葛丰,官至司隶校尉。

父亲:诸葛珪,汉末为兖州泰山郡丞。

母亲:章氏

从父:诸葛玄,官至豫章太守。

兄弟姐妹

兄:诸葛瑾,三国时期吴国重臣,官至大将军,领豫州牧。

弟:诸葛均,为蜀汉官吏,官至长水校尉。

姐(两位姊姊):大姐出嫁襄阳望族蒯祺,  二姐出嫁庞德公之子庞山民。

族兄弟:诸葛诞,诸葛丰之后。

妻子

黄氏,民间相传名黄月英、黄绶、黄硕。

子女

诸葛乔,本兄长诸葛瑾的次子,后成为诸葛亮养子。

诸葛瞻,诸葛亮长子。

清代史学家张澍《诸葛忠武侯文集·故事》中还记载了诸葛亮第三子诸葛怀、诸葛瞻第三子诸葛质及诸葛亮之女诸葛果,但史学研究者张崇琛认为这些人物均是虚构出来的,并不存在。

孙辈

诸葛攀,诸葛乔之子。因诸葛恪被杀,无嗣,便回作诸葛瑾之后。

后裔

有关诸葛亮后裔三代之后裔孙下落均无记载。1992年,浙江兰溪诸葛村发现《高隆诸葛氏族宗谱》,据此记载,自宋代以来诸葛亮后裔一直生活在浙江建德及兰溪一带。诸葛亮的后裔主要聚居在建德、兰溪、龙游三市县相邻的50公里范围内的11个村镇中,那里有诸葛亮的后裔八千余人,多是诸葛亮的第49代和第50代孙。诸葛镇有诸葛后裔2,500人,是诸葛后裔最集中的地方。

诸葛镇保存有始建于明代的诸葛大公堂和丞相祠堂。在大公堂内的宝楼上珍藏着《诸葛氏宗谱》,这本宗谱共修过15次,第一次在南宋初年,最后一次在1947年,当时的国民党元老陈果夫为这部宗谱的最后修订写了序。

后世纪念

历代追封

从晋代开始,历代都在给诸葛亮升官晋爵,赐庙加号。晋封武兴王(见于《方舆胜览》);唐封武灵王(《舆地碑目》有《改封诸葛亮为武灵王记》),并赐庙;宋赐“英惠庙”,加号“仁济”;元代则追封他为“威烈忠武显灵仁济王”;  明代朱元璋钦定“帝王高”,选从祀名臣37人,“忠武侯与拥焉”;清代不但把许多纪念诸葛亮的古祠修葺一新,供人膜拜,而且每年春秋祭礼庙时还以诸葛亮从祀。

武侯墓

诸葛亮之武侯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诸葛亮墓,在陕西省勉县(沔县)定军山脚下,每年,勉县的人在清明节的那天都要去拜谒诸葛亮游览定军山;2008年10月,在勉县还举行了三国文化节。

祠堂

1991年,经当地政府批准,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正式成立,区名取自辖区内的武侯祠(原为汉昭烈庙,昭烈为刘备死后的谥号)。武侯祠因诸葛亮生前被封为武乡侯而得名,明初与昭烈庙合并,为蜀中著名的历史旅游名胜之一。

南阳武侯祠,又名“诸葛亮庵”,位于河南南阳市卧龙区卧龙岗,始建于魏晋时期,是投魏之蜀汉故将黄权在诸葛亮躬耕地卧龙岗上修建而成的是纪念诸葛亮的大型祠堂群。

陕西省汉中市武侯祠,位于勉县(沔县),始建于公元263年,为最早的武侯祠(早成都武侯祠约50年),故而被称为“天下第一武侯祠”。

庙宇

诸葛亮庙位于诸葛亮逝世之地今宝鸡岐山县五丈原,是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多次修葺而成,布局严谨,气宇轩昂,又因历代名人雅士题联赠匾,成为一处文化气息浓厚的历史人文景观。庙群面南朝北,山门为诸葛亮庙大门,由正门和东西两个耳门组成,庙门古朴厚重,正门楣上书法家舒同书写的“五丈原诸葛亮庙”赫然在目,门两边是一副对联“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对诸葛亮的一生作了很好的总结。

景区

隆中风景区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襄阳市襄城区,距襄阳市区13公里,总面积209平方公里,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中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青年时期在这里隐居长达十年之久。脍炙人口的《隆中对》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史事都发生在这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诸葛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字孔明,号卧龙。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即《草庐对》)。刘备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三年(223年),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将后事托付姜维。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8-05
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 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 县)人,父诸葛珪曾为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为当时名士。诸葛亮兄诸葛不共戴天瑾仕于吴孙权,拜大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亮从弟诸葛诞仕于魏,为吏部郎,累迁扬州刺吏、镇东将军、司空。兄弟三人“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虽非龙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并有盛名。)。
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为志向所屈,故结庐于襄阳城西隆中山中隐居待时。公元207年,思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这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相军事路线,也是诸葛亮一生的行动纲领。从此,刘备的事业才出现了转机。

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万大军南下荆州,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东吴,说服东吴抗击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为刘备取得立足之地。刘备称帝后,谙葛亮任丞相。公元223年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西南各族与蜀汉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

诸葛亮的一生共两个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养性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他学有所成后没有北走曹操,也没有南归孙权,而是辅佐了“名微众寡”的刘备,这固然有客观原田,但也并非出于偶然。他之所以要选择兴复汉室的道路,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谙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无论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吴、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忠公体国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后更长期受到后人的敬仰,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遗产
第3个回答  2007-08-05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同时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第4个回答  2007-08-05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