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太监手里的抚尘是干什么的?

就是一根棒子,上面有很长的白毛,像毛笔,但毛比毛笔长。

古代太监手里的抚尘是净鞭。
“净鞭”也叫“静鞭”,用黄丝编织而成,鞭梢涂蜡,打在地上很响,目的是警告臣下:皇上即将驾到,重要典礼就要开始,大家要立即安静,所以叫“净鞭”或“静鞭”。《元曲选》马致远“陈抟高卧四”:“早听得净鞭三下响,识甚酬量!”就是这种“净鞭”。

据《清史稿》“志六十三礼七(嘉礼一)”记载,清朝从康熙八年以后,每次“朝会”都有两次“鸣鞭”:一是皇帝从中和殿出来到达太极殿(金銮殿)时,銮仪卫官高喊“鸣鞭!”于是响三下净鞭;还有一次是典礼完毕,又响三下净鞭,皇帝起驾回宫,群臣才退下。 “鸣鞭”或“响净鞭”是我国封建时代君主专制威权的表现之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6-08
太监主要掌管皇宫各种杂务,包括了清扫皇宫,皇帝及妃子的起居饮食等等,手拿拂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硕大的皇宫中及时清扫。也有说以示太监去势如无根之人。

拂尘俗话说叫甩子或称拂子。使用兽毛,麻等扎成一束,再加一个长柄用以拂除蚊虫,称为拂子。
拂尘本是自古以来具有凝藏宇宙能量和信息的手工艺品,具有养生益智、祛病健身、扶正避邪之奇效,故为历代佛、道、儒之所用。 当初太监的出现是为了要代替宫女做粗重活的,为了不会给皇帝戴绿帽,就剦了才给进入宫了。拂尘最初是用来扫尘打扫用的,像皇帝走到哪要坐啦,扫扫凳子弄干净才让皇帝坐之类的,到了后来成了身份的象征。
第2个回答  2011-10-07
以前是用来擦拭物品的灰尘的。后来变成了装饰性的东西了。
第3个回答  2011-10-07
给皇帝赶苍蝇小虫什么的
第4个回答  2011-10-07
和尚拿者管它叫浮尘~太监拿了叫净鞭
这是中国古代宫廷举行“朝会”(朝廷举行重大典礼时接受群臣朝拜)时礼仪中的一个环节,称为“鸣鞭”俗称“响净鞭”。早在清朝以前就有了。
“净鞭”也叫“静鞭”,用黄丝编织而成,鞭梢涂蜡,打在地上很响,目的是警告臣下:皇上即将驾到,重要典礼就要开始,大家要立即安静,所以叫“净鞭”或“静鞭”。《元曲选》马致远“陈抟高卧四”:“早听得净鞭三下响,识甚酬量!”就是这种“净鞭”。
据《清史稿》“志六十三礼七(嘉礼一)”记载,清朝的朝会和“鸣鞭”的仪式如下:
康熙八年,定正朝会乐章,三大节并设。大朝行礼致庆,王以下各官、外籓王子、使臣咸列班次,所司陈卤簿、乐悬如制。太和殿东具黄案。质明,王、贝勒、贝子集太和门,不入八分公以下官集午门外。礼部奉表置亭内,校尉舁行至午门外陈两旁,奉表入太和殿列案上。鸿胪卿引王、贝勒等立丹陛。鸣赞官引群臣暨进表官入两掖门,序立丹墀。朝鲜、蒙古诸臣自西掖门入,立西班末。纠仪御史立西檐下东乡者二人,丹陛、丹墀东西相乡者各四人,东西班末八人,鸣赞官立殿檐者四人,陛、墀皆如之。丹陛南阶三级,銮仪卫官六人司鸣鞭。钦天监报时,皇帝出御中和殿,执事官行礼毕,趋外朝视事。驾出,前导、后扈如仪。午门鸣钟鼓,中和乐作,御太和殿,乐止。内大臣分立前后,侍卫又次其后护守之。起居注官四人立西旁金柱后,大学士,学士,讲、读学士,正、少詹事立东檐下。御史、副佥都御史立西檐下,銮仪卫官赞“鸣鞭”,鸣赞官赞“排班”,王公百官就拜位立跪。宣表官奉表出,至殿下正中北乡跪,大学士二人展表,宣表官宣讫,置原案,丹陛乐作,群臣皆三跪九叩。退,就立原次。鸿胪寺官引朝鲜等使臣,理籓院官引蒙古使臣就拜次,三跪九叩,丹陛乐作,礼毕,乐止,退立如初。赐坐,群臣暨外臣皆就立处一跪三叩,序坐。赐茶毕,复鸣鞭三,中和乐作,驾还宫。乐止,群臣退。
“鸣鞭”就是“响净鞭”。从上述引文可以看出,清朝从康熙八年以后,每次“朝会”都有两次“鸣鞭”:一是皇帝从中和殿出来到达太极殿(金銮殿)时,銮仪卫官高喊“鸣鞭!”于是响三下净鞭;还有一次是典礼完毕,又响三下净鞭,皇帝起驾回宫,群臣才退下。
“鸣鞭”或“响净鞭”是我国封建时代君主专制威权的表现之一。

参考资料:http://www.xianlai.com/thread-375992-1-1.html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