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如题所述

答: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那么,这一历史任务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呢?
1.认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又称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其中,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人力资源多寡的重要指标。人力资源的数量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数量,其质量指经济活动人口具有的体质、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水平。
人力资源适中指人才的数量足够、人才的质量满足需要、人才的结构合理。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适中就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竞争力,实现强国的目的。
一定数量的人力资源是社会生产的必要的先决条件。一般说来,充足的人力资源有利于生产的发展,但其数量要与物质资料的生产相适应,若超过物质资料的生产,不仅会消耗大量新增的产品,且多余的人力也无法就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反而产生不利影响。从中国的人口数量看,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人力资源数量的丰富性都是不容置疑的。而且,中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飞速发展的时期,农村人口急速向城镇人口转移,因此,中国人力资源数量过剩将是一个很大的压力。
人力资源的质量,即人力资源通过体能、技能或智能的发挥,创造价值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人力资源的质量一般通过以下指标来衡量:其一,劳动力人口以及新增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的比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等;其二,人力资源总量占总人口、从业人员的比重。在现代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情况下,经济发展主要靠经济活动人口素质的提高,随着生产中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人力资源的质量在经济发展中将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2.了解我国人力资源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国民素质全面提高。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82年的5.3年,提高到2009年的9.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00年的10年提高到2009年的12.4年,均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我国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数达到9830万人,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已经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
但是,我国人力资源现状不容乐观。首先,表面数量多,实际数量少,造成人力资源供给不足。虽然人口有13亿,但合格人才却远远不够。据世界银行《2002年世界发展指标》数据显示,“每百万人拥有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中国仅为日本的9%、美国的11%、俄罗斯的13%、加拿大的14%,甚至只有韩国的21%;从“拥有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绝对人数看,中国为57.9万,只有美国的一半(115.7万),少于日本(63.0万)。其次,质量不高,结构失衡,低层操作型人才缺少,中层次人才过剩。知识多、技能少,理解能力强、创新能力弱,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战略型人才短缺,人才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3.认识我国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面对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广大教师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的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的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心声。
4.认识强国必先强教的伟大战略
《教育规划纲要》开宗明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强国必先强教”。这是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伟大战略部署。
教育强则国家强,这是近现代以来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历史经验。我们不仅要看到挑战的烽火狼烟四起,我们也要看到,发展机遇的绣球几乎也随手可摘。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由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型的时代,是急剧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镇化、国际化的时代。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的每一次重大的转型,都给一些发展后进的国家以“后来居上”的机会。“工业革命”肇始时,人类社会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换,原本落后的美国经过约40年的崛起,于1913年超过英国,夺得人均GDP世界第一的桂冠。“二战”之后,人类社会经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于是又出现了50年代日本和60年代“亚洲四小龙”追赶世界发达国家的成功案例。
可惜的是,由于“康乾盛世”的骄傲自大和慈禧王朝的腐败无能,我们痛失了第一次“世界追赶”的机会。又由于各种原因我们也失去了第二次“世界追赶”的机遇。这也造就了著名的“李约瑟疑问”。英国的中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始终没有搞明白,为什么从公元1世纪到18世纪一直在世界发展居于领先地位的中国,在近代史的三百年中,竟落到了世界的后面!
很多社会发展学家断言,中国已经具备实现第三次“世界追赶”的条件。我们处在世界相对和平发展的历史时期,我们的党和政府已经确定了把经济工作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工作的发展理念,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现代科技为我国腾飞铺就了捷径,制约我国发展的许多沉疴,诸如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人口负担过重等都已经得到基本的治理。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实现“世界追赶”,首先要实现人力资本的优先发展,要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这既是我国发展的基本国策,也是教育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实现这一转化,我们具备非常充分的客观条件: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国人口结构已经进入成年型,即以成年人为主的人口构成,人均负担供养人口数量最少;由于经济的发展,个人、家庭的消费比例更多地倾向于教育,这是教育发展的最佳时机。因此,新时期的教育之爱,应该表现在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高质量的教育,真正承担起增生人力资本的历史重任。
5.认识教育承担的历史责任
当今时代,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根据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进行教育创新。进行教育创新,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要扫除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优化教育结构,扩大教育资源。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教育的职能和模式,增强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能力。推动教育体系的创新,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学习型社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推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加强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和沟通。进行教育创新,根本的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9-22
(1).认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又称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其中,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人力资源多寡的重要指标。人力资源的数量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数量,其质量指经济活动人口具有的体质、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水平。
(2).了解我国人力资源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国民素质全面提高。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82年的5.3年,提高到2009年的9.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00年的10年提高到2009年的12.4年,均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我国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数达到9830万人,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已经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但是,我国人力资源现状不容乐观。首先,表面数量多,实际数量少,造成人力资源供给不足。虽然人口有13亿,但合格人才却远远不够。
(3).认识我国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面对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广大教师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的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的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心声。

(4).认识强国必先强教的伟大战略
教育强则国家强,这是近现代以来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历史经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实现“世界追赶”,首先要实现人力资本的优先发展,要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这既是我国发展的基本国策,也是教育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实现这一转化,我们具备非常充分的客观条件: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国人口结构已经进入成年型,即以成年人为主的人口构成,人均负担供养人口数量最少;由于经济的发展,个人、家庭的消费比例更多地倾向于教育,这是教育发展的最佳时机。因此,新时期的教育之爱,应该表现在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高质量的教育,真正承担起增生人力资本的历史重任。

(5).认识教育承担的历史责任
当今时代,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根据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进行教育创新。进行教育创新,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要扫除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优化教育结构,扩大教育资源。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教育的职能和模式,增强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能力。推动教育体系的创新,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学习型社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推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加强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和沟通。进行教育创新,根本的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10-02
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十二五”时期,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倍加重视人才资源培养与开发,把人才开发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加快人才的整体性培养,把人口大国变为人才强国,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教师肩负着巨大的作用。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人才资源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点,教师教学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教学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形势下,我们必须主动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
第3个回答  2011-09-21
要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