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化的特点与美国文化有什么不同

如题所述

一、开放性不同

欧洲文化更具保守性(传统性)就是说更讲究传承的风俗。美国则稍显的开放些。

二、价值观不同

欧洲更尊崇对社会的贡献,美国文化则更关注个人的价值实现。

美国社会阶级不像欧洲国家那样固定,加上公共教育的普及,使沿着社会阶梯向上流动成为可能。许多生活在美国的人,无论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还是漂洋过海来到美国的外国移民,都有一个梦,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这就是人们常津津乐道的“美国梦”。

三、多元性不同

欧洲文化有很强的传承性,不太易受文化冲击,美国则文化包容性更好,由于是移民国家。文化的多元化和多变化较强。

四、信仰

美国是以基督教为宗旨的宗教文化。在美国人看来,不信基督的,和野蛮人没区别,无论财富多少,权势大小。

对欧洲文化而言,持续发展着的欧洲艺术仍旧保留了莎士比亚、达芬奇、莫扎特以及其他艺术巨匠的遗产,这些遗产成为了欧洲通用的艺术语言和文化语言。更重要的其实是由共同的基督教和艺术传统产生的文化身份的认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1-09
  美国:
  美国文化集中表现在美国人的性格、特点与行为方式上。要适应美国文化,自然就要了解美国人的性格、特点与行为方式。在美国留学,无法不与美国人打交导,总要一起学习、一起工作。因此,要走出中国留学生的小圈子,多与美国人接触,了解他们的性格和特点,熟悉他们的兴趣与爱好,这样就可尽快适应美国文化。以下以比较的方式,大略介绍美国人的一些性格特点。

  个人独立性:与中国人相比,美国人具有强烈的个人独立性。美国人一般都认为自己是独立的个人,其重要性超乎其他价值之上。在美国,家庭和集体也重要,但个人独立性和个人权利则至高无尚。这与中国人的观念差别很大,中国人往往将家庭、集体和国家的重要性置于个人之上。美国人的强烈个人独立性,与从小的培养和锻炼密切相关。美国小孩出生六个月后,一般就与父母分开单独睡觉,父母亲也从小教育和培养孩子自我独立和倚靠自己的特性。绝大多数美国人长大之后,都是自己选择生活道路,自己选择主修专业,自己选择工作生涯,自己选择婚姻对象。总之,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不依附父母或社会之命。

  这种强烈的个人独立性,往往使美国人凡事以自己为考虑的中心点,自私的味道颇浓。但美国人的个人独立性,主要建立在倚靠自己奋斗和个人能力基础之上。而且,强调个人独立性的态度,也使美国人一般能尊重他人,相信所有人应是平等的。

  竞争的意识:与个人独立性密切相连,美国人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相互间经常处于竞争状态。在美国,到处可见到友好或不太友好的竞争,处处反映出美国人的竞争意识。美国人对体育的狂热,与他们的强烈竞争意识一脉相承。由于强烈的竞争意识,美国人非常崇拜运动场和生意场上的破记录成就,甚至日常一些不足道的成就也为他们所迷恋。有时竞争意识对美国人误导很大,如对一本书或一部电影,他们往往不是以内容的如何,而是以能否成为畅销书或多少票房价值来衡量其成就。在大学里,学生则非常重视表面的学习成绩和评分等级,或平均积分达到多少等。

  相反,中国人一向推崇“和为贵”,行为准则讲究谦虚谨慎,四平八稳,走路要一步三摇,做事要三思后行。这与美国人的处处讲竞争有很大不同,所以中国人往往一下子很难适应美国人的激烈竞争心态。因此,留学生要想适应在美国的生活,就必需改变中国人的传统习惯,要有闯劲,要有竞争精神,要记住在美国讲谦虚谨慎,机会就会擦肩尔过;讲四平八稳,成功就将失之交臂。不过,中国留学生在强化自己竞争意识的同时,还要看到美国人虽热中竞争,但也重视工作中的协作配合与合作精神,而且一般不会把相互竞争变成个人之间的敌对。相反,中国人重“和”轻“争”,一旦竞争起来,不是把合作精神破坏无遗,就是相互之间敌对起来。

  坦承与直率:中国人有讲“面子”的文化传统,对人对事比较婉转曲折,深怕伤了自己和别人的面子,有时甚至会作出“宁要面子,不要里子”的事来。相反,美国人坦承和直率,举指言谈直言不讳,不善于转弯抹角。对他们来说,问题的实质和利益的所在,远比保全“面子”更重要。在交谈中,美国人愿意很快言归正传,不希望用太多时间客套寒喧,也常会提出使人尴尬为难,甚至冒犯唐突的话题。美国人的坦承与直率,也表现在愿意发表自己意见上,如课堂上相当主动发表意见和提问,即使文不对题,甚至漏洞百出,也不在乎,没有什么丢面子的心理约束。中国学生努力、勤奋、素质不低,但课堂上却较少主动发言,主要是怕英文不行,怕讲得不对,说到底就是怕丢面子。

  对美国人直截了当、不讳分歧、不讲面子的性格,中国人开始会不很习惯,需要一段适应的时间。但要记住,在美国一定要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有话一定要说,否则将会为了面子,为了不伤和气,使自己的利益受损。而且,美国是个多元化社会,大多数人已养成“对事不对人”的态度,有意见大声说出来,即使不正确也没有什么关系。不过,这说来容易,做来难。中国人要克服讲面子、怕丢脸的习惯,还需下点功夫。尤其来美留学的中国人,一些在国内已有一定的地位和身份,要把面子放下来,也就更难些。但在美国留学,无论如何也得放下架子,该学就学,该干就干,该问就问。

  时间的观念:美国社会由于竞争激烈,充满了运动和变化,人们始终处于奔忙之中,结果也就养成了美国人的紧张时间观。大多数美国人都有一个时间登记表,每天的事情安排得满满的,非常紧张。在外国留学生的眼中,美国人似乎总是生活在匆忙之中。由于紧张的生活节奏,美国人常给人一种不注重礼貌和缺乏耐心的印象,不是彬彬有礼而常显得有些粗鲁。他们做事一般是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一件之后,又迅速转向别的事情。

  美国人紧张时间观的最大好处,是作事效率高。确实一天到晚总是在奔跑,怎能没有效率!相比而言,中国人的时间观很长,做事动辄以天来计算,而不像美国人以小时来计算,效率自然要差。美国人的紧张时间观,也使他们约会一般非常准时。相反,不少中国人没有时间观念,约会经常迟到,甚至迟到数小时。这种习惯在美国很难被人接受。在缺陷方面,美国人的紧张时间观,除对事物和历史缺乏深刻认识外,就是与实利主义密切相连。美国人的紧张工作,就是为了成功,而成功的衡量标准,最容易表现在赚钱多少上。

  守法与公德:在许多中国留学生心目中,美国人与人交往常常不拘礼节,即使与年龄和社会背景非常不同的人来往也是如此,如学生对老师以名字直呼。但比较而言,绝大多数美国人不仅非常守法,而且公德心也很强。美国人处处以法为先,强调按法律办事,做事大都有合约,双方签字,依法行事,如违反则按规定处理,没有什么情面可讲。这与中国人重情,法中讲情很是不同。所以签署任何文件时,务必弄清其中规定,如有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弄明白再签字,或拒绝签字;一旦签了字,就要依约行事,违反就要受罚,不可不慎。

  绝大多数美国人都有很强的公德心性格,在一举手一投足的行为中都能表现出来。如进入室开门时身后有人紧随,美国人一般都会将门扶住等后面人接手,以免门关上时撞到后人身上。如果你替别人扶住门,他也一定会说一声谢谢。再如美国人很少随手扔垃圾,随地乱吐痰,做事遇到人多时也能按先来后到很有秩序地排队。相反,中国人在国内缺乏这种习惯,往往注意不到这些小事细节。这在中国也许无所谓,但在美国学习与工作,与人相处必需注意公德心。这不仅是基本的处世礼貌,平日如能多加注意,也会得到别人的善意回应。

  权利与义务:美国人的一大特点,是权利与义务分明。美国人讲权利是有名的,口中整天挂着“这是我的权利,那是我的权利”的话语。对美国人而言,该享有的权利决不会放弃,如遇受损必据理力争,即使好朋友也不行,该上法院时决不会忧豫。如租房按规定在多少度以下必需供应暖气,如房东未照规定,应立即交涉,通知房东照办;如房子有损坏,房东应修理完善供房客居住。大多数美国人都知道遵守规定,只要按照规定,维护应有权利,美国人一般都会照办。所以,中国留学生如遇权利受损,就要据理力争,不可忍气吞声,以为留个情面,套个交情,以后事情好做。但美国人是只讲规定,不讲交情。

  不像权利,美国人嘴里很少讲义务。但他们对该负的义务很清楚,尤其对他人该负的义务更清楚。同以租房而论,住户和房主的义务订得很清楚,然后按规定行事;如大家合住,每个住户都有维护房间整洁,保持住所安静的义务。如果某人未尽义务,合住的其他人就会出来纠正。一般来说,美国人只要认为有人未尽义务就会管,甚至告到警察局去。这与中国人“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传统非常不同,留学生初到美国往往会觉得不能适应。总之,美国人的权利与义务讲得分明,一切按照规定来,自然相安无事,而且更可相互尊重,容易相处。

  欧洲:
  德国人
  和德国人初交,他们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沉默寡言、不苟言笑,显得呆板而沉重。接触长了,你就会觉得德国人待人接物虽然严肃拘谨,但态度诚恳坦率。如果你在街上向陌生的德国人问路,他会热情、耐心地为你指点迷津。如果他也不知道,他会替你去问别人,或不辞劳苦地陪你走上一段,直到你明白为止。

  在公共社交场合,德国人显得非常拘泥形式,不擅长幽默。他们一板一眼、正襟危坐,做事谨慎小心,一切按规矩和制度行事。不过德国人十分喜欢热闹的场面,也会利用一切机会举行娱乐活动,但还是人一种沉重的感觉,缺少真正的放松。德国人办事认真仔细,责任心极强,对工作不能有一点敷衍了事,一旦马虎失职,那只有请你另谋高就。德国有句俗话“公务是公务,烧酒归烧酒”,私下烟酒不分的朋友,办起公事却公私分明,不讲一点儿私情。

  一)讲究秩序的民族

  德意志民族是一个讲究秩序的民族。接触过德国人、或是去德国观光访问过的人对此都有深刻的印象。在德国大到空间、地、建筑物,小到家庭主妇外出购物都被事先安排得井井有条。维持秩序的标志牌和禁令牌随处可见,事无巨细都有明文规定,并要求人们严格遵守,等等。如商店的营业时间是有严格规定的,一般店员早7时左右上班,擦拭门窗、整理货物,8时开门营业,中午不休息直到下午6时关门。从星期六下午2时起,各商店停止营业,星期天关门休息。这一营业时间各商店都要严格遵守,不得超时营业。
  在德国有着严格的交通法规,路上各种各样的路标清晰醒目。高速公路旁的蓝色路标夜间在路灯的反射下,很远就可见到。标志地铁的蓝色大型字母U(U-Bahn)的标志牌高悬空中,百米之外便一目了然。不夸张地说,对于一个外国人,只要识得各种交通标志牌,不用张口说一句德语,即可游遍德国各个城市。这些标志牌已成为维护德国交通秩序的重要手段。德国的公共交通以守时著称,不光是飞机,火车也以安全正点闻名于世,就是公共汽车也有自己的运行时刻表,必须按点行驶。居民只需在家查准时刻表,按时到站上车,不需提前到站候车。汽车即便提前到达,也会等到正点发车。德国汽车司机可称得上是遵时守刻的模范,作为乘客也必须按规定购票乘车,如果违反,将受到严厉的罚款惩处。德国汽车都为无人售票车,乘客要按汽车交通图上指示的票价在自动售票机上买票。买票时,你一定要弄准所乘车的票价,否则一不留心,在自动检票机上少打一个票孔,一经查出,一律要交数十马克的罚款。德国人对于法规执行起来说一不二,其原则性是最强的,讲不得半点情面。德国人有一样东西总是随身携带的,那就是记事本。德国人凡事都记录在本上,他们的一个习惯性动作就是伸手掏记事本,一个习惯用语就是:请稍候,让我看看记事本。记事本人人都有,大到公司经理,小到中学生、家庭主妇,人手一本。在德国办事务必提前预约,方可成行。德国人做事必先制订计划,就是家庭主妇外出购物也都是先列张购物单。一对夫妇如打算出国旅游,那么他们可能早在一年前就开始制订旅游计划了。他们会先打电话向各旅游局询问报价、服务项目、.游览日程等情况,然后进行比较。选择好委托的旅行社后,还要亲赴该旅行社详谈,直至一切准确无误,旅行计划输入电脑。接下来还要就所去.国家的人文地理、语言等做一番了解。这样一个一年后才付诸实行的旅游计划早早就被安排得井井有序。由此可见德国人办事的计划性及严格认真的态度。

  (二)严肃沉稳不尚浮夸

  和德国人初交,他们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沉默寡言、不苟言笑,显得呆板而沉重。接触长了,你就会觉得德国人待人接物虽严肃拘谨,但态度诚恳坦直。如果你在街上向陌生的德国人问路,他会热情地、不厌其烦地为你指点迷律。如果他也不知道,他会替你去问别人,或不辞劳苦地陪你走上一段,直至你明白为止。在公共社交场合,德国人显得非常拘泥形式,不擅长幽默。他们一板一眼、正襟危坐,做事谨慎小心,一切按规矩和制度行事。但在私人交际圈中,德国人也会无拘无束地与朋友聚会,他们可以丢开自己经理、官员的身份,用小名称呼朋友,与朋友坦率地谈论生活中的烦恼。德国人十分喜爱欢乐场面,也利用一切机会举行娱乐活动,但此时还是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缺少真正的放松。德国人办事认真仔细,责任心极强,对工作不能有一点儿敷衍塞责,一旦出现马虎失职,那只有请你另谋高就。德国有句俗话"公务是公务,烧酒归烧酒",私下烟酒不分的朋友,办起公事来却公私分明,不讲一点儿私情。德国人工作起来一丝不苟、不徇私情,就像一部机器,严格而冷峻。德国人具有强烈的"实事求是"的意识,注重实际、不尚浮夸。德国人的住室朴实无华,整齐大方。各种生活用品,如门、锁、开关、衣架、玻璃、灯罩等都牢固结实,注重实用,宁肯失之笨重,决不虚有其表。对一座建筑、一件家具、一套设备似乎都讲究百年大计,讲究内在质量,就如同德国人办事一样注重脚踏实地、绝不夸夸其谈。

  (三)勤劳整洁的德国人

  德国人具有勤劳整洁的生活习惯,一般人家黎明即起洒扫庭院,起居室整理得井然有序、一尘不染。德国的家庭主妇爱洁成癖,她们早晨送走丈夫和孩子之后,便换上工作服,开始一天最有意义的工作:清洁宅院。她们会跪在地上,将每一个旮旯角落都擦洗一新,即使请清洁工和花匠帮忙,主妇们也往往跟班劳动,直干到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方心满意足。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美观、清洁的家,这是每一个德自主妇的最大愿望。德意志民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走在德国的乡村、城镇,美丽的花园小别墅随处可见。德国人对住房的要求极高,拥有一套单独宅院的住房是普通德国人毕生奋斗的理想。人们平日辛勤工作,积攒钱盖房,为自己和子孙后代营造一处宽敞、体面、舒适的住房被视为人生完美充实的标志。德国人勤奋工作、埋头苦干的精神不仅体现在受雇于人的职员身上,就是高级官员和大企业家也不例外。德国式严格的学校和家庭教育也决定了他们和散漫作风格格不入。有一位美国教师对德国进行长期观察后,在他的调查报告中对美德儿童作了这样的比较:在一个雨过天晴、阳光明媚的日子,一位美国小姑娘会被明媚的阳光所吸引,在外面玩上一会儿再读书;而一位德国小姑娘则会在做完作业之后,再出去玩。先工作,后娱乐,这就是德国教育。人们只有在辛勤劳动之后,才有权力享受生活。

  (四)遵纪守法的民族

  有一个笑话:在半夜12时开车,看见红灯还停车的,全世界只有德国人。这一方面说明德国人在遵纪守法方面具有很强的自觉性,同时也说明德国是一个执法严格的国家。在德国,人们视遵纪守法为最高伦理原则,人们普遍存在着求稳怕乱、安于现状、自满自足的心理。这一心理的形成是有其一定的历史渊源的。纵观德国的发展历史,历次改革或革命可以说都是自上而下进行的。从俾斯麦以"铁血政策"统一德意志到独裁者发动两次世界大战,极权和独裁导致下层百姓普遍存在着一种"顺从精神"或称"臣仆意识"。盲目服从、驯服地跟随统治者,就像德国历史剧中描写的"官吏们既已作出决定,皇上也已首肯,服从就是我们的天职。贯彻帝王圣旨,想必无上荣耀。"战后德国在西方大国的推动下,走上了资产阶级议会民主的道路,德国人的民主意识得到了加强。人们主动参与政治生活,自由发表个人见解,那种顺从的臣仆意识虽已被摆脱,但长期历史沿袭下的一些心理仍存在于德国人的性格与意识中。在企业里,下级绝对服从上级,一切按规章办事,缺少灵活性和主动性;职工们以服从为天职,而领导者则以是否服从命令、遵纪守法作为衡量职工好坏的标准。这也是形成德国人拘泥、呆板性格的原因之一。德国人受地形、气候的影响,各个地区的人们在性格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比如北德人就比较开放,特别是汉堡人地处港口城市,见多识广,但也有些排外,对外地人或外国人显得不那么热情好客。相反,南德人,特别是巴伐利亚人地处内陆山区,思想较为保守,但为人朴质、热情、乐于助人。从总体上说,德意志民族是一个团结守纪律的民族,他们在公共场合礼让老弱妇孺,不打闹喧哗,讲究公共卫生,对别人也不喜欢在背后说长道短。德国人很维护国家的声誉,尽管在大选时,各政党间相互攻击、揭短,但对外很少发表对本国的不满之词。
  在德国,习惯上结婚之后丈夫的姓便成了夫妻双方共同的姓,即妻子婚后改用夫姓。如英格·施莱尔小姐同保罗·韦贝尔先生结婚,女方便随夫姓,被称为英格·韦贝尔。不过德国的法律规定夫妇双方可自行决定姓从哪方,可姓丈夫的姓,也可姓妻子的姓,而且在选用对方姓的同时,也可把自己的姓置于双方共同姓之前,如上面提到的那对夫妻,妻子可改英格·施莱尔-韦贝尔,或丈夫改用保罗·韦贝尔-施莱尔。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7-19

欧洲文化的特点与美国文化的不同如下:

    语言差异,尽管都是讲英语的,但是英语是不相同的。
    英国人与美国人虽然说的都叫英语,但这两种英语的差异还是 很大的, 学英语的人都知道, 英语中有英式发音和美式发音两种。 英国人的英语,
    相对而言,发音比较清楚,连读的部分较少,一般听起来相对比较字正腔圆;而 美国人说英语,则秉持这能省则省,能连就连的原则,因此,对于把英语作为第
    二语言的人来说,听英国人的发音相比较下会舒服得多,而如果要习惯美音,恐 怕只有在美国生活过的人才真正做到了。另外,两国在字词上的用法也有很多的 不同。

    英国人和美国人在自己日常生活习俗上也有区别。 从服饰上看,英国人非常讲究衣着,讲究绅士风度,西装革履,皮鞋锃亮。美 国人则比较随便, 想穿什么就是什么, 以自己舒适为主, 不会去介意别人的评价, 别人也不会去评价。有的英国女士接待黄皮肤朋友时,专门涂抹上黄色面霜,以 表示对朋友的亲近和尊重。美国人可方便多了。

    从饮食上看两国的美食都像英语一样,是一个大杂烩,广泛吸收 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影响。 众所周知, 英国是一个聚集了诸多绅士淑女的地方, 而英国的饮食,也处处散发着英国上流社会应有的高贵气质,从选材到烹饪,再 到餐桌上的一言一行,英国人无不将细致发挥到了极致。特别在餐桌礼仪上,不 能在餐桌上说话, 不能有餐具敲击的声音,刀叉的握法,几乎所有我们所了解 的法式西餐的规则都被英国人所遵守而同样是吃饭,到了美国人身上,则就显得 随意了许多。美国式饮食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
    一日三餐都比较随便。 老美的最爱便是所谓的垃圾食品。对于生活节奏极快的老 美来说,五分钟就能搞定的汉堡薯条显然要比规矩多多的西式大餐要吸引人的
    多。至于这种饮食习惯导致的结果,便是老美的街头行走的人中,大腹便便者显 然要比标准身材的人多得多。这样的饮食习惯某种程度上也折射了美国人的生
    活,雷厉风行,不向英国人那般拖沓,那样注重细节。

第3个回答  2011-11-09
美国历史短,建国前是殖民地,文化大多是外来的,文化元素多样,也很开放
欧洲文化有传承性,特色明显
第4个回答  2011-11-15
to luo z c
Though only a stone’s-throw away across the grand Atlantic, Europeans and Americans are as different as night and day.While Americans enjoy a mind-numbingly huge array of television stations via satellite or cable, Europe (though able to acquire said choices) also has a slew of nationally funded channels that offer them different types of programming (and in the case of the BBC in Britain, free of advertising). Europeans are more likely to be found eating as a family around the dinner table than many Americans who prefer the convenience of eating in front of the television.
Ding sir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