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风骨,天水成碧,天教心愿与身违。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是:江南风骨难觅,天水已成昨日,上天总是让人内心所想与实际情况相反,想起来无可奈何,徒添悲伤。

全句出自网络作家十三流年的小说《南唐旧梦 山河永寂》,小说主体以诉说南唐后主的离别愁绪为中心思想,借鉴南唐后主李煜的诗《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原诗为:、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天教心愿与身违。

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漫斜晖,登临不惜更沾衣。

译文:真是世事变幻莫测,像那风摇烛火一样飘忽不定,又像是漂流的浮萍一样,最终只是如梦一场,想要寻找往昔的旧痕,可已是物是人非,能到哪里去寻找呢?隔着重重山水。这就是天意如此吧。让我的内心所想与实际情况相反。

我站在池塘上,看着流水无情空自流淌,高大楼阁的阴凉遮住了花草树木,眼前满是夕阳余晖,登高望远看不到往昔熟悉的身影、古国山河,禁不住流泪满面,任那泪水沾湿衣襟,就让他痛快地流个够吧。

扩展资料:

《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南唐后主李煜后期的作品,因其特殊的境遇显得格外珍贵。这首词情调稍显低沉,但情意真挚,描写了自己怅恨无依、登临感怀的情状,表达出词人亡国失家后必然的愁苦。

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李煜的《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描述了作者只有在梦中才能得归故国,重拾旧欢,表现了作者愁恨难泯、无可奈何的悲痛心情,同时也表现了亡国以后悔恨自责。

这首词写作者怅恨无依、登临感怀的情状。词的上片以“人生如梦”开篇,感叹自己身如“转烛”“飘蓬”,恍在梦中。上篇三句句句感慨,字字关情,把自己的怀想和残酷的现实对照起来写,反差明烈,充分地烘托出作者愁恨难泯、无可奈何的悲痛心情。

词的下片以写景起,即景抒怀。一个“空”字,道出了作者满怀的寂寞和凄凉。作者最后又用了“不惜”二字,既写出作者亡国失家后必然的愁苦,也写出作者悔恨自责、宁愿多承受些这锥心之痛的复杂情怀。

全词前直后曲,直笔如平常白话,曲笔如林间幽径,搭配得当,相得益彰。虽情调稍显低沉,但情意真挚,有相当的艺术感染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29

该句意思是:江南风骨难觅,天水已成昨日,不禁想起来无可奈何,徒添悲伤。用以感叹物是人非,上天注定了自己这一生现实总是与心愿想违的心理。

全句出自由网络作家十三流年编写的一本小说《南唐旧梦 山河永寂》,小说主体以诉说南唐后主的离别愁绪为中心思想。

作者也是借鉴于南唐后主李煜的诗,所以具体出处是《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

诗词全文是: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天教心愿与身违。

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漫斜晖,登临不惜更沾衣。

诗词译文是:

真是世事变幻莫测,像那风摇烛火一样飘忽不定,又像是漂流的浮萍一样,最终只是如梦一场,想要寻找往昔的旧痕,可已是物是人非,能到哪里去寻找呢?隔着重重山水。这就是天意如此吧。让我的内心所想与实际情况相反。

我站在池塘上,看着流水无情空自流淌,那高大楼阁的阴凉遮住了花草树木,我注视着傍晚的阳光,眼前满是夕阳的余晖,登高望远,再也看不到往昔熟悉的身影,看不到日思夜想的古国山河,我禁不住流泪满面,任那泪水沾湿衣襟,就让他痛快地流个够吧。

扩展资料:

《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赏析:

这首词写作者怅恨无依、登临感怀的情状。词的上片以“人生如梦”开篇,感叹自己身如“转烛”“飘蓬”,恍在梦中。既然人生如梦,则不如常在梦中,因为也许只有梦中才能得归故国,重拾旧欢。只可惜“欲寻陈迹”但却满眼物是人非,徒增怅恨而已。

心愿难遂,怅恨难消,这一切看来似乎天意,自己只能在这凄苦寂寞的现实中徒唤奈何了。上片三句是句句感慨,字字关情,总把自己的怀想和残酷的现实对照起来写,反差明烈,充分地烘托出作者愁恨难泯、无可奈何的悲痛心情。

词的下片以写景起,即景抒怀。“待月池台”既是眼前之景,更是心中之境,作者心如“池台”,有“待月”之思,思之不得,所以有“空逝水”之叹,一个“空”字,道出了作者满怀的寂寞和凄凉。

“荫花楼阁”是所见之景,大概也是所怀之梦,一切美好的景色都被夕阳斜照映出满目的惨淡凄伤,这大概也是梦回归国的心中景况。“登临”二字是词眼,一切的感伤也许是“登临”造成的,登高望远,怀思故国,故国已失,怅恨无已,各种各样的忧思、烦懑纷至沓来。

于是“泪沾衣”。可是作者这里又用了“不惜”二字,有深意,既写出作者亡国失家后必然的愁苦,也写出作者悔恨自责、宁愿多承受些这锥心之痛的复杂情怀,所以“登临”也许是已“登临”,正“登临”,但恐怕更多是还要“登临”,苦也“登临”之意。

作者的复杂心境以一句带之,更婉转凄切,至真至到。全词前直后曲,直笔如平常白话,曲笔如林间幽径,搭配得当,相得益彰。虽情调稍显低沉,但情意真挚,有相当的艺术感染力。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8
后一句出自南唐后主李煜的一首《浣溪沙》。全文如下:
转烛飘蓬一梦归
欲寻陈迹怅人非
天教心愿与身违
待月池台空逝水
荫花楼阁谩斜晖,
登临不惜更沾衣。
.这句话差不多借用其意,感叹物是人非,上天注定了自己这一生现实总是与心愿想违。江南风骨难觅,天水已成昨日,不禁想起来无可奈何 徒添悲伤。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11-19
前面二句是以景喻情,后一句表达意思。所以总的意思就是事与愿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