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几个眼科的医学名词

请问什么叫
1.“立体视”
2.“屈光”
3.“器质性病变”
4.“黄斑部”
5.“散瞳”

  一个个来吧。

  第一个。立体视。

  让我们做一个小实验:左右手各拿一支圆珠笔,两手平伸,笔尖慢慢地靠拢,可以发现很容易地将两支笔尖对准;如果闭上一只眼试试,可就不怎么容易了。这是为什么呢?当我们的两眼注视一个物体时,物体分别在左右眼的视网膜上形成两个图像,但由于左右眼有一定的间隔,左眼可以看到图像的略偏左侧,右眼可以看到图像的略偏右侧,因此两个图像并不完全相同,不能完全重合。这样视觉图像传入大脑,经过大脑的合成、判别,使物体产生了空间的深度感,有了立体感,这就是立体视,立体视又称深度觉或立体觉。当我们闭上一只眼后,只有一个单一的图像传入大脑,这样就建立不起立体感觉,看到的物体都是在一个平面上。因此闭上一只眼睛后,要对准笔尖就不怎么容易了。立体视觉可用同视机或立体视觉检查图片进行检查。没有立体视觉功能的人,缺乏立体感,不能判别出物体的距离,象司机、机械加工、绘画等工作就不能胜任。随着距离的增加,物体在我们两眼视网膜成像也就十分接近,一般超过500m后,两个视网膜上物体的形像基本上是重合的,因而立体感也就不明显了,不是吗?一轮明月怎么好像挂在树稍上一样?利用立体视觉的原理,人们开发出了立体航空像片,两张平面的航空照片,放在立体镜下,左眼通过左目镜看左边的一张照片,右眼通过右目镜看右边的一张照片,稍加调节,你就会发现,像片上的高山、深谷、瀑布、冰川都“站”了起来,如同你在飞机上俯视大地一样。此外,人们还开发出了立体摄影、立体电影、立体画等,为生产、生活、娱乐服务。

  第二个。屈光。

  眼球的屈光系统和感光系统,是保证人们获得正常视功能的两个重要部分,可与照相机的镜头和胶卷相比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等透明组织构成眼的屈光系统,而视网膜是感光系统。要拍出清晰的照片,照相机镜头的焦点必须聚集在胶片上。同样,眼睛要看清楚物体,成像必须恰好聚焦在视网膜上。外界物体的平行光线,经过眼球屈光系统的作用,成像正好在视网膜上,视物便很清楚。用标准远视力表进行检查,远视力在1.0以上;30厘米距离的近视力,也可达到1.0。这称为正视眼。如果成像落在视网膜之前或之后,视物就模糊,视力也就不好了。这就叫做屈光不正。

  屈光不正可分为近视眼、远视眼、散光眼、老光眼。

  近视眼:远处来的平行光线经过眼球的屈光系统作用,成像在视网膜前,视网膜上的印象模糊不清,看远时视力不好,但看近目标时因为光线是分散的,成像仍能落在视网膜上,因此近视力并不受影响。造成近视屈光状态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眼球前后轴超越正常长度,或由于屈光系统的屈光力过强所引起。近视眼的成因尚未彻底明了。高度近视眼有遗传性可以肯定。父母有高度近视时,其子女得近视的机会要比一般人多,但环境因素也不容忽视。从事文书工作的人和青年学生患近视较多,它告诉我们长期的近距离工作与近视眼发病之间似有密切联系。不良的用眼卫生习惯,更可加速近视发展。如在光线不足或光线不稳定的环境下阅读,书本或工作目标与眼球的距离过近,用眼时间过长等等。全身的健康状态对近视的发生、发展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劳逸不当,营养不良,生活不规律,不注意锻炼身体等都可促进近视的发展。

  鉴于近视多起始于学龄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在学校中 大力开展近视眼的防治工作就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与家长都应关心孩子的用眼卫生,保持教室良好照明,读书、写字姿势要端正,不要躺着或在乘车时看书,阅读时间不要太久,适当注意休息和进行户外活动。

  近年来对近视眼的治疗进行了许多探索,但尚无肯定的结论。对低度近视、发病时间不久的青少年,可试用针刺、做眼保健操、戴用者光镜片或滴睫状肌麻痹剂等,这些治疗对部分人的视力可能获得暂时性的改进,但必须同预防措施密切结合,否则难以收到切实效果。目前,比较可靠的治疗方法仍然是配戴眼镜,戴镜后视力提高了,不但有利于工作和学习,且可减少限疲劳症状,对防止近视进一步发展也有好处。

  远视眼:由于眼球的屈光力太弱或眼球前后轴比正常的短,外界物体的平行光线通过屈光系统后在视网膜的后方落像。为要保持清晰的视力,远视患者不论看近看远都要运用调节力量,看近目标时更为需要,因此常伴有头痛,特别是额部胀痛、眼球酸痛、看书写字不能持久等视力疲劳现象。

  远视眼应戴凸透镜片矫正,矫正应尽可能充分,儿童必须先用阿托品扩瞳验光,才能配上适当的眼镜。

  散光眼: 散光是指眼球表面,特别是角膜面各子午线的屈光力不同,某一方向的屈光力较另一方向强或弱,使视网膜上的成像不在同一平面上。散光有近视散光和远视散光之分。散光也可引起视力疲劳症状,配眼镜后要经常戴用。

  老光眼: 人到了一定年龄,晶状体质地变硬,弹性减退或消失,因此,晶状体能自行变厚以适应看近目标所需要的能力(调节能力)也随之衰退,看书、写字或做外线活时就感到困难,要放得远些才看得清楚。

  出现老光的年龄并不一致,同个人的健康和屈光状态有关,平均年龄约在45岁左右。老光眼镜只是在阅读、书写或做精细的近距离工作时才戴用

  第三个。器质性病变。

  器质性病变 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脏器或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包括肉眼可观察到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光学显微镜下见到的组织学病变以及电子显微镜下所见到的亚细胞病变等。器质性病变多伴有所累及组织或器官的功能改变,如肝硬变常伴有肝功能障碍。但有一些器质构病变因种种原因(如早期、机体代偿等)而无明显的功能障碍,如血管瘤、皮肤脂肪瘤等。

  第四个。黄斑部。

  黄斑是位于视网膜后极部的一椭圆形凹陷区,直径约为1毫米~3毫米,面积较视乳头略大。当人死后不久,变为黄色,故名黄斑。黄斑区的正中为中心凹,在眼底检查时可见到反光小点,直径为0.2毫米,该区视网膜很薄,只由圆锥细胞组成,因此是中心视力最敏锐的部分。黄斑在视网膜中所占的面积虽小,但由于它的位置重要及结构特殊,决定了人的视敏度,是眼底检查中最重要的部分。

  一个人中心视力的好坏,除屈光间质(角膜、晶状体、玻璃体)的因素以外,还与黄斑的状态密切相关,黄斑区只要有微小的改变,就会影响到中心视力,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带来不便。许多眼病也很容易波及黄斑,如外伤、视网膜炎、白内障手术后等,严重影响视力。黄斑病变是造成病人失明的常见眼病之一。因此,必须引起注意。

  第五个。散瞳。

  散瞳验光是在应用药物使眼睛的睫状肌完全麻痹,使之失去调节作用的情况下进行的验光。这主要是因为青少年眼睛的调节力较强,验光时如果不散大瞳孔,睫状肌的调节作用可使晶状体变凸,屈光力增强,不能把调节性近视即所谓假性近视成分除去,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所以青少年近视患者,散瞳验光是很有必要的。

  散瞳验光主要用于以下情况:(1)12岁以下的小孩。因为其调节作用很强,验光如果不散瞳,误差会很大。(2)12~4O岁的近视、远视或散光患者,原则上第一次验光都要散瞳,第二次验光时,如度数改变不大,可根据原来的度数进行小瞳验光后加减。(3)眼底和屈光间质检查均正常,而视力较差,需要用散瞳验光的手段来排除有无屈光不正者。(4)比较复杂的屈光不正,如高度近视、高度远视或高度散光,近视或远视合并散光。(5)青少年视力不稳定,视力一会儿好,一会儿差,怀疑为假性近视者。这种患者一旦散瞳,调节作用消失,假性近视也就随之消除。

  也有些不合适散瞳验光的情况:(1)青光眼病人,禁忌散瞳验光,否则会诱发青光眼急性发作。(2)怀疑有青光眼的病人,检查发现前房浅、眼压偏高或在正常值的高限者,亦要十分慎重。(3)4O岁以上的病人,由于调节力减弱,一般不再需要散瞳验光。

  不同年龄的病人散瞳验光的方法有所不同,目前常采用的方法是这样的:3~12岁,用1%阿托品眼膏涂眼,1日3次,连续3天,第四天验光,3周后试眼镜;12~18岁,2%后马托品眼液点眼,每5分钟1次,共6次,1小时后验光,10天后试眼镜;18岁以后,用复方托品酰胺眼液点眼,每5分钟1次,共6次,半小时后验光,第二天试眼镜。

  下列人员验光时必须要散瞳:

  (1)15岁以下小孩,由于其眼调节作用很强,而且年龄越小调节越强,如果不将调节麻痹,验光结果误差极大,所以必须散瞳。一般用强效的散瞳剂-阿托品。

  (2)16-30岁的近视,16-40岁的远视,第一次验光都需要散瞳,但可以使用中效散瞳剂-后马托品。第二次及以后配镜时,可根据情况散瞳或不散瞳。

  (3)对比较复杂的屈光不正,如度数比较高的近视散光、混合性散光高度近视、高度散光等,散瞳验光比较准确,如不散瞳误差比较大。

  (4)某些诊断性验光,眼底及屈光闻质均正常,而视力较差,需要用验光手段来排除有无屈光不正时,需散瞳验光。

  (5)对小瞳孔验光后,视力矫正不好或者有屈光间质混浊,应进行散瞳验光。

  (6)青少年视力减退或视力不稳定(视力一会好一会坏),应当散瞳验光。

  下列人员不宜或不必要散瞳:

  (1)诊断为原发性闭角性青光眼或有怀疑者,或者检查发现前房浅,眼压偏高,禁用散瞳剂。因为散瞳可以诱发闭角性青光眼发作,眼压升高,后果比较严重。散瞳剂必须由医生指导下使用。

  (2)40岁以上调节力已弱,一般对验光影响较小,可以不散瞳。

  (3)严重屈光间质混浊,如白内障、重度玻璃体混浊,无法验光,也就没有必要散瞳。

  (4)瞳孔严重粘连,不能散大者。

  额滴神呐,楼主你慢慢看吧~~~累死我了。。。。

  不过劝你注意保护眼睛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8-31
1.立体观:非眼科专属名词,泛指对物体的长、宽、厚及上、下层次所见。
2.屈光:平行光通过眼的屈光系统屈折后,焦点落在视网膜上。
3。器质性病变,非眼科专属名词。指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脏器或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包括肉眼可观察到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光学显微镜下见到的组织学病变以及电子显微镜下所见到的亚细胞病变等。器质性病变多伴有所累及组织或器官的功能改变,如肝硬变常伴有肝功能障碍。但有一些器质构病变因种种原因(如早期、机体代偿等)而无明显的功能障碍,如血管瘤、皮肤脂肪瘤等。
4.黄斑部:位于视乳头颞侧,相距3-4mm,直经1-3mm,中心有一小凹称为中心凹,只有锥体细胞,其他层次缺如,是视力最敏锐处。
5.散瞳:眼睛的睫状肌完全麻痹,失去调节作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