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太子是如何被废的?步步惊心和历史一样吗??

如题所述

清朝太子被废原因:

康熙第一次废太子是在四十七年九月以胤礽“赋性奢侈”、“暴虐淫乱”、“语言颠倒,竟类狂易之疾”为由废黜。

第二次废太子是在五十年十月,终以“狂疾益增,暴戾僭越,迷惑转甚”的借口,再将胤礽废黜禁锢。因此,是一人被废两次。

步步惊心和历史不是完全相同。剧情借鉴了一下的史料。

爱新觉罗·允礽简介:

生时名为承瑞,幼名保成,本名胤礽,后避清世宗讳改名允礽。清朝宗室,康熙朝废太子,即皇次子。康熙嫡后孝诚仁皇后所生。其为康熙皇帝唯一的嫡长子,胤礽于康熙十四年两岁时被立为皇太子。他也是清朝唯一一位公开册立的皇太子。作为康熙殷切期望的继承人。

胤礽不负众望,文武兼备,贤明谦恭,监国理政期间颇具令名嘉绩,深得赞誉;但因康熙对其太子的极度溺爱兼之朝中激烈的结党纷争,致太子心理扭曲,后期骄奢淫逸,君储矛盾愈深,终致不可调和,引发废储,随之诸皇子展开激烈夺储之争,史称“九子夺嫡”。

步步惊心剧情简介:

繁华喧嚣的现代化大都市,生活着一个美丽聪颖的白领丽人张晓(刘诗诗 饰)。某天,她和男友争吵发生事故,而这一变故竟让他的灵魂穿越了数百年来到清朝,身份也变成了一名满族贵族少女—马尔泰•若曦。

时为康熙四十三年,正是天下已定,举世太平的时节。然而繁荣的表象下暗潮涌动,杀机四伏,康熙大帝(刘松仁 饰)一生运筹帷幄,如今面临着最重要也是最凶险的抉择,那便是下一任皇帝的人选。

四阿哥胤禛(吴奇隆 饰)深沉内敛,城府颇深;十四阿哥胤祯(林更新 饰)重情重义、且野心勃勃;八阿哥胤禩(郑嘉颖 饰)温润如玉、然身不由己。若曦和一众柔情女儿卷入其中,见证了九子夺嫡的历史时刻。

扩展资料:

清朝立储制度演变过程

清朝的政权从努尔哈赤开始,一开始立定的继承人就算嫡长子褚英,不过没多久褚英就被废,嫡次子代善上位,代善也没有当多久的储君也被废了,大家意识到这样不行,因此就想出了一个共同推举其中一个人为“汗”的办法,而这个“汗”也就是后来的皇帝。

大家推举的结果就是嫡子皇太极为皇帝,而皇太极死了之后,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这两个方式就开始矛盾了,因为当时的皇太极弟弟多尔衮和儿子豪格都是皇位有力竞选者,结果争来争去两人都没有当上皇帝,而是皇太极六岁的儿子福临即位。

福临虽然年小,但也是皇太极的儿子,因此可以说从这个时候开始就基本确定了父死子继的继承方法,福临当上皇帝之后,多尔衮就只能打辅助,到了顺治皇帝的时候,顺治也是想立嫡子为太子的,可惜嫡子命不好,死的早,但这个时候父死子继已经被大家认可。

所以顺治死前立了玄烨为继承人,也就是后来的康熙皇帝。到了康熙的时候,因为康熙儿子众多,又恰好是三藩之乱,储君是国家根本,康熙早早的就立下了嫡长子胤礽为太子,可惜康熙太好,不仅国家治理的好,寿命也长。

胤礽当了三十年太子还是太子,父子之间难免就会有矛盾,而当了三十年太子的胤礽自然是有着一批忠实的跟随者的,这样也就更加造就了胤礽的权利欲望,也做了很多不好的事,康熙在忍无可忍之下只好罢黜他的太子之位。

只是太子被废之后,康熙没有其他嫡子,这个时候庶出的皇子就都冒出来了,储位之争日益激烈,也就是大家所知的九龙夺嫡了,最终以皇四子胤禛胜出,至于他如何胜出,至今无人得知,而雍正上位之后根据自身经历来看深知皇储之争带来的影响。

因此决定秘密立储,具体方法就是皇帝把自己心中看重的人选写为密诏,然后当着文武百官所有人的面放到乾清宫里面最高的正大光明的牌匾后面,向所有人表示国本已经立下。然后再另外写一份一模一样的密诏自己收藏,这样在皇帝死前就将两份密诏一起宣示出来。

即便是发生意外,也可以有正大光明牌匾后面的密诏为证,雍正皇帝就以这样的方式秘密立下了弘历为继承人,也就是乾隆皇帝了,而之后的嘉庆皇帝和道光以及咸丰帝都是这样被秘密立为太子的。

这样的好处就是彻底废除了嫡长制度,而是从优选择,适者生存,谁能力强谁就有资格当皇帝,这样的话也就没有太子党没有其他人攀附,大家都是保皇党,会少了很多政治矛盾,清朝的立储制度也就这样进行演变到这个地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步步惊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胤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05

步步惊心的剧情和历史并不是完全相同,只是通过历史二次创作。

康熙两次废太子的原因如下:

第一次废太子: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四日,康熙帝巡视塞外返京途中,在布尔哈苏台地方,把诸王、大臣、侍卫、文武官员等召集到行宫前,流泪宣布废除允礽太子位。

当时,皇太子胤礽跪在地上,康熙帝垂泪宣布他的罪状,主要内容是:专擅威权,肆恶虐众,将诸王大臣随意捶挞;穷奢极欲,衣食所用已经超过皇帝标准,仍不满足;

恣取国库钱财,遣人拦截蒙古等部入贡使者,抢夺进贡皇帝的物品;对亲兄弟无情无意,对诸皇子不闻不问;结党营私,窥伺皇位,探听皇帝起居动向,企图害死皇帝。

第二次废太子:

康熙四十一年九月,胤礽侍驾南巡,以病留德州而止。四十二年正月,仍侍驾南巡。康熙四十七年九月,胤礽以罪废拘系于咸安宫,同年十二月被释放。康熙四十八年三月,胤礽被复立为皇太子。

皇太子虽复立,但原有的君储矛盾并未解决,所以很快就又发生了严惩皇太子党的事件。康熙五十一年十月,再以罪被废黜,仍禁锢于咸安宫。此后多次有推荐其复立的建议,但康熙帝始终未再立胤礽。

扩展资料:

爱新觉罗·胤礽被废原因

当时处于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向中央集权过渡时期,预立储君,包括皇帝、满洲贵族和储君本人都一时无法适应这种新的情况。比如,实行储君制度,就应当坚持储君不御政。皇太子御政,必然引发皇太子与皇帝的权力冲突。皇太子御政,必然从中植成党羽,与皇权相争。

康熙帝一方面改革前代的皇位继承制度,建立储君;另一方面又让太子领兵从政,派皇太子和其他皇子参与各种军政事务,其本意是锻炼和培养皇子,让他们为国家建功立业。皇太子权势的增长侵犯和威胁了皇权。无形中朝廷里似乎要出现两个中心,至高无上的皇权受到侵犯。康熙帝事与愿违,陷入旋涡,遭到失败。

清朝立储制,为康熙帝所创,虽思之久远,却事与愿违。这不是康熙帝无能,而是皇位继承制结下的苦果。后来雍正帝的“秘密建储制”、慈禧太后的“懿旨立储制”,都不能解开皇位继承制度的死结。6岁的同治、4岁的光绪、3岁的宣统继承皇位,说明清朝已经走进“家天下”的死胡同。以民主共和制取代封建君主专制,才是历史之趋势、世界之潮流、时代之必然、民众之所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胤礽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8-05

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立二阿哥胤礽为皇太子(2岁)。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木兰围场的布尔哈苏行宫,康熙皇帝以皇太子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的理由,宣布废除太子。之后众多阿哥开始了对于皇位的觊觎。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恢复胤礽太子地位。康熙五十年末被告与刑部尚书齐世武、步军统领托合齐、兵部尚书耿额结党营私。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再次下诏废太子。从此废太子一直被圈禁到死。

一、初次废黜: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五月,康熙帝巡幸塞外,命太子、长子、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子随驾。

在巡幸期间,发生了几件事,促使康熙帝与皇太子矛盾激化:大阿哥胤禔等皇子向康熙帝报告了太子的许多不良表现。比如说他暴戾不仁,恣行捶挞诸王、贝勒、大臣,以至兵丁“鲜不遭其荼毒”,还有截留蒙古贡品,放纵奶妈的丈夫、内务府总管大臣凌普敲诈勒索属下等。

种种不仁的表现,都令康熙帝非常不满。这些报告,有些是不实之辞,但是康熙帝深信不疑。最重要的是,他不仅为太子的暴行所气恼,而且不满太子的越位处事。他认为皇太子的行为是:“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

康熙巡幸途中,刚满七岁的皇十八子胤祄患了急性病,康熙十分焦虑,太子却无动于衷。康熙气愤地责备太子:作为嫡长子,毫无做兄长的样子。但是皇太子不仅不接受批评,而且还忿然发怒,蛮横地与父皇顶嘴。

返京途中,康熙发现太子夜晚靠近他的帐篷,从缝隙向里面窥视,便立即怀疑太子可能要“弑逆”。这件事也刺激他下决心立即废掉皇太子。

十一月十四日,康熙于畅春园召集众臣命在诸皇子中除大阿哥外选出一人做皇太子,八阿哥党的阿灵阿、鄂伦岱、揆叙、王鸿绪等人遂私相计议、与诸大臣暗通消息推举八阿哥胤禩,被康熙帝否决,康熙厌胤禩勾结胤禔,也将其关押,后又释放。

十一月十六日,康熙帝于众人之前释放废太子胤礽;十七日,科尔沁达尔汉亲王额驸班第及文武诸臣,为请复皇太子事具疏上奏,留中。

二、复立再废: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因为大阿哥与八阿哥争储失败,康熙帝诸子矛盾激化,为了缓和局势,康熙帝决定再立胤礽为太子。正月二十二日,康熙复立胤礽为皇太子。

皇太子虽复立,但原有的君储矛盾并未解决,所以很快就又发生了严惩皇太子党的事件。

至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四月,议处户部尚书沈天生等串通户部员外郎伊尔赛等,包揽湖滩河朔事例额外多索银两一案。皇太子在策划逼父皇尽早让位,因此,康熙怒不可遏。皇帝与储君之间的矛盾,终于又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康熙决定再废皇太子。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三十日,康熙巡视塞外回京当天,即向诸皇子宣布:“皇太子胤礽自从复立以来,以前的狂妄还未消除,以至于大失人心,祖宗的基业断不可托付给他。朕已经奏报给了皇太后,现在要将胤礽拘执看守。”

十一月十六日,康熙帝将废皇太子事遣官告祭天地、太庙、社稷。

扩展资料:

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初七日,雍正命理郡王弘晳携家属迁移至京郊(今北京昌平区)郑家庄居住;六月十七日,改仁孝皇后谥为孝诚恭肃正惠安和俪天襄圣仁皇后。

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月十三日,因胤礽病重,雍正谕大臣安排后事;

十四日,胤礽病逝于禁锢地紫禁城咸安宫,终年51岁;

十五日,雍正帝想要去理密亲王处祭奠,涉及胤礽有其感激雍正对其施惠,并教导其子弘晳一定要忠于皇上等话;册弘晳之母为理亲王侧妃,由其子赡养,其余妾室随个人意愿择定居所,“丰其衣食,以终余年”;

十六日,雍正帝往五龙亭,哭奠。

胤礽死后,雍正规定:依前二阿哥福晋石氏丧仪照和硕福晋例(实际规格高于亲王福晋),故胤礽丧仪照和硕亲王例;

理郡王府人员都穿孝(另命允祉、允祹、弘曙、弘晫、弘曦、弘昉、弘春、弘昂穿孝);

令弘晳得尽子道,出殡时,每翼派领侍卫内大臣各一员、散秩大臣各二员、侍卫各五十员择定出殡日期,送至郑家庄,设棚安厝。如此等等。

胤礽后被追封为和硕理亲王,葬于黄花山(今天津蓟县)理亲王园寝,谥曰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九子夺嫡

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胤礽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7-24

清朝太子被废原因:

康熙第一次废太子是在四十七年九月以胤礽“赋性奢侈”、“暴虐淫乱”、“语言颠倒,竟类狂易之疾”为由废黜。

第二次废太子是在五十年十月,终以“狂疾益增,暴戾僭越,迷惑转甚”的借口,再将胤礽废黜禁锢。因此,是一人被废两次。

步步惊心和历史不是完全相同。剧情借鉴了一下的史料。

爱新觉罗·允礽简介:

生时名为承瑞,幼名保成,本名胤礽,后避清世宗讳改名允礽。清朝宗室,康熙朝废太子,即皇次子。康熙嫡后孝诚仁皇后所生。其为康熙皇帝唯一的嫡长子,胤礽于康熙十四年两岁时被立为皇太子。他也是清朝唯一一位公开册立的皇太子。作为康熙殷切期望的继承人。

胤礽不负众望,文武兼备,贤明谦恭,监国理政期间颇具令名嘉绩,深得赞誉;但因康熙对其太子的极度溺爱兼之朝中激烈的结党纷争,致太子心理扭曲,后期骄奢淫逸,君储矛盾愈深,终致不可调和,引发废储,随之诸皇子展开激烈夺储之争,史称“九子夺嫡”。

扩展资料:

古代立储制度

清朝建立以来,在皇位传承上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前朝的经验固然可以借鉴,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嫡长制虽可避免兄弟之争,但不能保证选优;太子制则容易引起皇室内部倾轧,骨肉相残。因此,怎样立储、怎样传位,也是皇帝深感伤脑筋的一件事情。

清初是其建立政权、平定叛乱、恢复经济、巩固统治的关键时期,但皇权斗争也始终没有停止过,即使像康熙这样英明的皇帝,也被皇子之间你死我活的竞争弄得心力交瘁。

于是,雍正帝即位后,吸取了历代围绕预立太子发生的皇子、后妃之间为争储位明争暗斗、倾轧不休、骨肉相残、造成混乱的教训,以及自己争夺皇位的亲身经历,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从此,不再公开立皇太子,而是秘密立储,直到自己驾崩之后,由谁来继承皇位才真相大白。

具体方法是:由皇帝亲书立储谕旨一式两份,一份密封在锦匣内,安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另一份皇帝自己保存。待皇帝驾崩时,由御前大臣将两份遗旨取出,共同拆封,对证无误后当众宣布由谁继位。雍正就是用这种新的制度选立了乾隆皇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秘密立储制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8
  康熙皇帝的嫡长子允礽在两岁时即被确立为太子,但不幸的是,其在康熙四十七年遭到废黜。翌年三月,康熙帝复立允礽为太子,但很快二度被废,“两废太子”在中国历史上亦属空前绝后之举。允礽两度被废,固然有他自身的原因,但常言道,子不教,父之过,康熙帝身为人父,又过在何处呢?
  清朝自开国以来,对于继承人的人选产生问题,一直采用的是汗位推选制,康熙帝采用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在清朝历史上是一创举。嫡长子皇位继承制以嫡长身份作为储嗣的惟一择选标准,从制度上严格排除不具备这一身份的其他皇子对储位的竞争,因而对皇位传承的平稳进行以及皇权统治的稳固,具有一定保证作用。嫡长子继承制度,虽然存在仅有37年(康熙十四年十二月至五十一年十月)。但由此产生了清朝采用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册立的惟一一位皇太子——允礽。
  现存康熙朝满文档案中反映的很多事例表明,康熙帝对每一个儿子都十分疼爱,关心备至。而皇太子允礽所得到的关爱与呵护,又超出其他皇子。中国历代王朝中,皇太子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之位,他的生活待遇,只是仅仅低于皇帝而已。可是,允礽却享有几与康熙帝相埒,甚至有所超过的生活特权,并受到康熙帝的过分溺爱与包容。
  康熙帝说,皇太子“服御诸物,俱用黄色”,“饮食、服御、陈设等物,较之于朕,殆有倍之”。雍正帝于继位后所言,道出同一事实:“当日二阿哥在东宫时,留心珍玩,广收博采,遂至蓄积丰盈,其精古可赏者,数倍于皇考宫中之所有”。十八年(1679年)七月,京城发生大地震。当时,平叛战争尚未结束,军需浩繁,地震破坏之处甚多,极需修葺。康熙帝令逐一详察各处工程有否浮冒、侵蚀等弊,但惟有正在修建的皇太子宫(毓庆宫)及奉先殿、内务府监造工程等项,不在详察之列。这意味着上述工程全然不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在保证费用与进度等方面,享有绝对优先权。康熙帝如此重视皇太子宫的修建,而此时允礽只有六岁。
  据满文档案记载,康熙帝曾全面削减宫中饭食费用,并由内务府开列自皇太后、皇帝、妃嫔、皇太子、诸皇子、公主及其主要下属人员的数额清单上报,康熙帝以朱笔批减每人所用肉食数额。这件珍贵的满文档案显示,经康熙帝朱改后的清单上,皇太后及皇太后宫中人员所用肉食数额保持未动,皇太子、皇太子妃及皇太子宫中人员所用肉食数额也一概保持原数,而康熙帝本人及妃、嫔、常在,大阿哥以下,十七阿哥以上诸皇子,所有公主(住在皇太后宫中的五公主除外)、格格、苏麻喇姑及其各主要服侍人员,侍卫、匠役等宫中杂役和宫中各饭房的肉食数额,都一无例外地被康熙帝用朱笔批减。如康熙帝本人食用猪肉由原25斤减为20斤,减额达20%;大阿哥允禔食用猪肉由原12斤减为八斤,三阿哥允祉以下,十四阿哥允以上,猪肉一律由原八斤12两减为八斤。将皇太后及皇太后宫中人员所用肉食数额保持原样,是康熙帝以孝治天下,履行孝道之举,也是情理使然。可是,他大幅度削减自己及诸妃嫔的肉食数额,却对皇太子及其宫中人员的肉食数额未减丝毫,从而使皇太子越居其上,与皇太后相并列。这一颠倒皇帝与储君位置,过分隆宠皇太子的做法,令人瞠目。二十五年(1686年)四月允礽出阁读书前,康熙帝亲定,每逢元旦等节,“诸王、大臣于皇太子前行两跪六叩头礼”。这与诸王大臣向康熙帝本人所行三跪九叩之礼,仅是一步之差,而允礽当时只有13岁……
  康熙帝对允礽的过分宠爱,不仅仅是由于他在诸子中具有独一无二的嫡子身份,还同他的生母赫舍里氏过早离世,有一定关系。
  赫舍里氏比康熙帝年长三个月,13岁时与康熙帝成婚。她当了十年皇后,是康熙帝的三位皇后中,在中宫之位最长的一位(第二位皇后钮祜禄氏在位仅数月,第三位皇后佟佳氏去世前一日册立),也是康熙帝所有后妃中最重要的一位。她虽然生长在满族勋贵之家,又居康熙帝妻妾之首,却无骄横之气,“节俭居身”,待人宽和,不仅深受太皇太后与皇太后(康熙帝嫡母孝惠太后)的喜爱,与众多妃嫔也相处得很好,博得宫中上下一致好评。令人感慨的是,赫舍里氏平易谦和的禀性,却未能传给她的亲子允礽,允礽的个性作风呈现出与她截然相反的特点,在朝中四面树敌,处处结怨。
  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赫舍里氏因难产去世后,梓宫停放在位于京师北郊沙河地区的巩华城。据《康熙起居注》中有关记载统计,是年六月至十二月,康熙帝前往巩华城致祭34次,平均每月4.85次。十四年(1675年)去24次,平均每月两次;十五年(1676年)去15次,平均每月1.25次。十六年(1677年)八月,距赫舍里氏去世已满三年后,康熙帝才遵照祖母之命册立第二位皇后。当年正月至七月,他仍旧去巩华城七次,平均每月一次。十三年至十六年(1674—1677年),他共去80次,在此四年内每逢除夕前一日,必定要去该处陪伴赫舍里氏的亡灵,日暮方归。甚至当第二次册立皇后刚过十余天,十六年(1677年)九月初十日,他竟不顾大喜之期应有避讳,“驾往阅仁孝皇后(赫舍里氏)山陵”,亲自检视将要葬入赫舍里氏的陵寝。作为一位正值盛年,拥有众多妃嫔的封建帝王,康熙帝对亡后赫舍里氏的怀念之情,不同寻常,在中国历代皇帝的帝后关系中,也是不多见的,表明这对少年结发帝后感情至深。
  赫舍里氏因难产去世时,只有22岁,康熙帝为之深感痛惜的同时,或许还怀有一定程度的内疚。所以,他对赫舍里氏所生嫡子允礽的感情,是很复杂的,其中包含着他对亡后的思恋与怀念。他将无法再给赫舍里氏的感情,一并给予允礽,对前者思之愈切,对后者爱之愈深。赫舍里氏之后,康熙帝第二位皇后钮祜禄氏与第三位皇后佟佳氏,都未生育皇子。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第三位皇后去世时,康熙帝只有36岁,其后直至六十一年(1722年)他以69岁高龄去世,再未册立皇后,中宫虚位达33年之久。康熙帝之所以坚持不再册立皇后,与维护允礽独一无二的嫡子身份和太子地位,以避免如另有嫡子而对他构成潜在威胁,或许不无关系。
  康熙帝的过分溺爱使得皇太子允礽贪婪、残暴、目空一切的品性和作风迅速滋长,且加速了康熙帝和储君之间的矛盾激化,最终导致允礽被废除了皇太子身份,其后,虽然康熙帝努力为允礽开脱,且又重新确立其储君身份,但允礽二度被废,已显示了其矛盾的不可调和性。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