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怜弦,弦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是 :独脚的夔羡慕多脚的蚿,多脚的蚿羡慕无脚的蛇,无脚的蛇羡慕无形的风,无形的风羡慕明察外物的眼睛,明察外物的眼睛羡慕内在的心灵。

出自:庄子[战国]《庄子•秋水》。

夔是古时候只有一只有脚的神物,蚿有很多脚,夔就特别的羡慕蚿,因为他有很多脚,可以走路;而蚿就特别羡慕蛇,因为蛇没有脚也可以走路,而且走的比它还要快;

蛇就特别羡慕风,因为风没有脚,比它行的还要快;风羡慕人的目光,因为目光所及,风没有到,人目已经到了;目最终羡慕的是人的心,当目光还未所及的时候,人的心已经到了,我们心意一动,有所思而心意已达。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

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这个长长的对话根据所问所答的内容,又可分成七个片断,至“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是第一个片断,写河神的小却自以为大,对比海神的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

至“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是第二个片断,以确知事物和判定其大小极其不易,说明认知常受事物自身的不定性和事物总体的无穷性所影响。至“约分之至也”是第三个片断,紧承前一对话,进一步说明认知事物之不易,常常是“言”不能“论”,“意”不能“察”。

至“小大之家”是第四个片断,从事物的相对性出发,更深一步地指出大小贵贱都不是绝对的,因而最终是不应加以辨知的。至“夫固将自化”是第五个片断,从“万物一齐”、“道无终始”的观点出发,指出人们认知外物必将无所作为,只能等待它们的“自化”。

至“反要而语极”是第六个片断,透过为什么要看重“道”的谈话,指出懂得了“道”就能通晓事理,就能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至“是谓反其真”是第七个片断,即河神与海神谈话的最后一部分,提出了返归本真的主张,即不以人为毁灭天然,把“自化”的观点又推进了一步。

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对全篇主题的表达帮助也不甚大,似有游离之嫌。

篇之强调了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即事物本身的相对性和认知过程的变异性,指出了认知之不易和准确判断的困难。但篇文过分强调了事物变化的不定因素,未能揭示出认知过程中相对与绝对间的辩证关系,很容易导向不可知论,因而最终仍只能顺物自化,返归无为,这当然又是消极的了。

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  ,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  。他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23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只脚的夔羡慕多只脚脚的蚿,多只脚的蚿羡慕没有脚的蛇,没有脚的蛇羡慕无形的风,无形的风羡慕明察外物的眼睛,明察外物的眼睛羡慕内在的心灵。

出自战国·庄子《庄子•秋水》。

原文选段:

夔怜蚿,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

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予无如矣。今子之使万足,独奈何?“

蚿曰:“不然。子不见夫唾者乎?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也。今予动吾天机,而不知其所以然。”

蚿谓蛇曰:“吾以众足行,而不及子之无足,何也?”

蛇曰:“夫天机之所动,何可易邪?吾安用足哉!”

蛇谓风曰:“予动吾脊胁而行,则有似也。今子蓬蓬然起于北海,蓬蓬然入于南海,而似无有,何也?”

风曰:“然,予蓬蓬然起于北海而入于南海也,然而指我则胜我,鰌我亦胜我。虽然,夫折大木,蜚大屋者,唯我能也。”故以众小不胜为大胜也。为大胜者,唯圣人能之。

释义:

夔对蚿说:“我用一只脚跳着走路,我不如(你)啊,现在你使用几万只脚,这是为什么?”蚿说:“不清楚。您没看见唾沫吗?喷出来大的像珠子,小的像雾一样,杂乱地落下数不胜数。我只是按自然规律而行事,也不知道是为什么。”

蚿对蛇说:“我用众多的脚走路,却不及您没有脚,为什么?”

蛇说:“这都是自然规律,怎能改变呢?我哪里用得着脚啊!”

蛇对风说:“我要蠕动我的脊骨和肋骨而行走,尚有行迹。而您蓬蓬然从北海出发,蓬蓬然进入南海,却仿佛没有行迹,这是为什么?”

风说:“是的。我蓬蓬然从北海出发而进入南海,但是一个手指可以胜我,脚也可以踢我。虽然如此,但折断大树,掀翻大房屋的,只有我能够啊,所以有许多小的不足却能有大能为。”

扩展资料

赏析:

《庄子》书里,自然现象及其他具体事物都可成为寓言的主角。蛇与风的对话之中,十分形象生动地阐明了以无胜有的道理,万物都有自己的本能,这种本能是天然形成的,各具各的特点。因此,羡慕他人的本能特长,是没有必要的;顺乎自然,就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两点启示。一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受客观条件的制约,人的能力也同样如此,所以应尊重客观规律。如果没有自知之明,强行去做自己的能力和条件不允许做的事,那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如果不妄自菲薄或处处想胜过他人,扎扎实实地在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努力奋斗,就会收到应有的成效。

二是要将眼光放远大些,就象风那样,不去计较小的失败,也不以小小的成绩自我满足,要在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追求能够达到的最高目标。

作者简介:

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姓庄,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人 ,庄子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 。他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夔怜蚿,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
出自《庄子•秋水》
这个怜,怜爱的怜,也就是羡慕、喜欢,觉得别人的境界比自己高。

独脚的夔羡慕多脚的蚿,多脚的蚿羡慕无脚的蛇,无脚的蛇羡慕无形的风,无形的风羡慕明察外物的眼睛,明察外物的眼睛羡慕内在的心灵。

夔是古时候只有一只有脚的神物,蚿有很多脚,夔就特别的羡慕蚿,因为他有很多脚,可以走路;而蚿就特别羡慕蛇,因为蛇没有脚也可以走路,而且走的比它还要快;蛇就特别羡慕风,因为风没有脚,比它行的还要快;风羡慕人的目光,因为目光所及,风没有到,人目已经到了;目最终羡慕的是人的心,当目光还未所及的时候,人的心已经到了,我们心意一动,有所思而心意已达。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