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三次自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2
作为晚晴名臣的曾国藩,除了超乎常人的自律,他的军事才能也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跨界依然如此优秀的曾国藩,竟然自杀过三次?

第一次自杀,是不被看好时的最后一击。咸丰四年正月,曾国藩训练的湘军初具规模,抵不住咸丰皇帝一遍遍地催促,再加之时机成熟,是骡子是马,该拉出来溜溜了。于是曾国藩率领一万七千名水路大军,主动出击,攻打靖港。事先他得知靖港太平军只有几百人,顿时信心满满,料想首战必胜。“看吧!让你咸丰帝和湖南官府瞧不起我,这次一定会狠狠地打你们的脸!”进攻前一日,曾国藩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之后,被人夹道欢迎的盛大场面,万事俱备,就等凯旋而归了。

然而,大战开始后的场面却完全不受曾国藩控制,况且,太平军人数远远比之前想象中多得多,碰巧天公也不作美,湘军的船被阵阵南风吹到太平军兵营面前,想逃都逃不掉,现场极其混乱。同是第一次经历战争的湘军士兵撤的撤,跑得跑,完全不听指挥,这首战自然大败,而且败得彻彻底底,毫无悬念。遭受重创的曾国藩一想到回去那些嘲讽的嘴脸,讥笑的声音,便没了面对的勇气,他一股脑跨出船舱,一秒也没犹豫,扑通跳入水中,幸亏被身旁的护卫们及时发现,把他救了上来。

第一次的一败涂地,让曾国藩记了一辈子,更强化了他愈挫愈勇的人生态度。

第二次自杀,是志得意满时的沉重打击。依旧是咸丰四年,距离上次自杀只过了八个月,湘军不久前在田家镇战役中大获全胜,狠狠地提升了士气。此时的曾国藩内心不免沾沾自喜,有些得意,于是他决定一鼓作气,趁势攻下九江,把整个长江中游给夺回来。不等调整,曾国藩便带领湘军顺流而下,来到九江城,开始进攻。可是,没想到,太平军远比想象得能忍,“环攻十余日,贼坚闭不出”,不但不出城门,太平军还在偷偷琢磨如何反攻。

机会来了,狡猾的太平军从水师下手,用小船24小时不间断地袭扰湘军水师,使其乱了心智,又急又燥。湘军水师也是个急性子,终于忍不住回击,一下中了敌人圈套,被敌军团团包围,甚至曾国藩坐的船也被俘获。此时的他羞愤不已,也怕被捉到遭遇严刑拷打,在太平军逼近时投水自杀,所幸又一次被救起。

这第二次的失败,使得曾国藩深刻地认识到了本性中求快求速的缺陷,此后他的一生都在与之抗争,遇事必先思考。

如果说前两次自杀是不得已而为之,那这第三次自杀更像是一场预谋已久的殉道。曾国藩当上两江总督后,为了便于指挥,把总督府定在凶险的祁门。祁门四周都是陡峭的山峰,只有一条小路与外界相连,不利于逃跑,是兵家绝地,危险随时有可能到来。咸丰十年12月,太平军李秀成突然率军攻入皖南,只需不到一天时间便可到达祁门,况且此时的祁门湘军总共不到五千人,攻下轻而易举,如果太平军决意攻打,曾国藩必是死路一条,毫无生机可言。

当士兵们惊慌失措、乱成一团;跟随多年的部下也纷纷收拾东西,借机逃跑时,唯有曾国藩淡定不已,他从容地写好遗书,交代好后事,随时随地带着配剑,等太平军一来,便自我了结。好在,李秀成不敢轻举妄动,怕有重兵把守,曾国藩这才逃过一劫。看似从容赴死的背后,是超乎常人的勇气与定力。

尼采曾说:“凡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三次自杀,也是曾国藩的三次蜕变,从逃避走向直面,从悲愤迈向沉稳。看似软弱的背后,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走上卓越的必经之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