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如题所述

一,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呢?有以下四点根据。
(一)是贯彻教育方针,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是深化教育改革,适应为新世纪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三)开发右脑潜力,促进思维创造力全面发展。
(四)适应国家上级学校选才需要。
二,怎样结合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一)转变观念,把教的过程转变为学的过程。培养学生乐于自觉求疑、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与自学能力。如:黛玉教诗。
(二)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观察、比较,“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思维习惯。
(三) 在处理理解、掌握、运用新老知识矛盾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1,由以知引导出未知过程中,培养联想与想象能力;
2,由旧知过渡到新知结果中,消除思维定势;
3,由具体到抽象,由抽象到具体,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系统能力;
4,由知识到技能,在实验、实践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5,由内到外,由结果到过程,注重考试的启发与创造性。
(四)注意不同年龄段学生认识过程的不同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不同教学活动。
(五)注意非智力因素在智力发展中的作用。
(六)要特别重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专指在创造性活动中的思维过过程。它是创造力的核心。而所谓创造力,是指为改善某一目标,在以往经验、知识基础上,经过反复分析、对比、联想、想想、综合等思维活动,提出新设想的能力,即发现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一般认为有如下五种品质:
一敢怀疑、不盲从、勇于突破旧框框的求异性;
二善于由此及彼进行纵向、横向、逆向联想的品质;
三从不同角度想问题的多向性品质;
四省略思维步骤或跨越事物相关度差距及可观度限制的跨越性品质;
五具有辩证分析能力和思维统摄能力的综合性品质。
一,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呢?有以下四点根据。
(一)是贯彻教育方针,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人类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人的自身发展去适应它、促进它。因此,从推动现代化建设出发,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就成为摆在教育面前的主要课题。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在生理、心理两方面的发展。心理,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人的心理现象的总体。包括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智力,即通常指的智慧,是人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包括观察、注意、记忆、思维等能力,其核心是人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有别于再现思维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改善人们智能结构,提高人的素质的需要。如爱因斯坦所说:“要是没有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
(二)是深化教育改革,适应为新世纪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说:“明天的社会,将是人类在技术系统下处理情报资料,运用考察力,而从事于创造性的工作。至于机器则越来越仅是日常的例行工作。”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所追求的目标。日本由七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教育改革根本目标,就提出“为人的心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世界中的日本人”。着重培养适应未来科学发展的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包括“能从多方面观察事物的敏锐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概念抽象能力;能抓住整体中复杂相关的各个部分和要素的分析能力;能全面的、变化的抓住事物的综合能力;尽可能多的专门领域的知识,特别是边缘学科的知识。”
这个目标的确定,出于它经济竞争的需要,也是为世界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所决定的。人类第一次科技革命,以1687年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与其相对应的,培根提倡科学教育,出现了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度与教学原则,以及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科技革命,以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建立(1873年),电磁波的被证实(赫兹于1888年),和电力的普遍应用为标志,与之相对应的,在教育领域提倡义务初等教育,普及中等教育,建立理工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第三次,以相对论与量子理论的建立,原子能的开发应用为标志。在教育方面,提倡科学教育,强调专才教育,建立研究生制度。提倡中等义务教育,发展职业教育。第四次,科技革命,,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的建立及电子计算机的普遍应用为标志。在教育方面,提倡终身教育、智能教育、未来教育。博才教育育创造教育。由此可见,提倡创造教育,大力培养青少年创造性思维能力也是教育自身发展内外部规律所决定的。
从提高人的自身素质看,进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符合人类智能发展过程的。美国布鲁纳认为,人类发展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书本知识的识记、领会。第二阶段,用原则概括来解决新问题、分析新情况的能力。第三阶段,创造性思维的结合和评价。人类智能由低到高层次的发展,电脑的广泛应用,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必然性与现实性,开辟了难以预计的美好前景。
(三),是开发大脑潜力,促进思维全面发展的需要。
美国医学、生理学家1981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获得者斯佩里博士创立的右脑开发理论认为:人的大脑分成左、右两个半球,它们各有分工,又互相配合。左脑专管逻辑思维,右脑专管形象思维,负责绘画、音乐、自然风光欣赏,凭直觉观察事物,纵观全局,把握整体。按大脑生理学来解释,可分为类别认识能力、图形认识能力、形象认识能力、空间认识能力、绘画认识能力、形象认识能力。右脑的记忆容量是左脑的万倍。一个人聪明不聪明,才思是否敏捷,主要取决于右脑。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内容重视数理与语言,而这是大脑左半球的功能。人们只重视左脑功能的发展,忽视了右脑。然而脑科学表明,左右脑半球同样具有高级智力功能,只是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及功能。左大脑半球善于分析、抽象、计算和求同,是人脑处理语言、数学,进行抽象逻辑思维、集中思维、分析思维的智力活动控制中心;而大脑右半球则善于想象、虚构、感受和求异,是人脑处理表象、进行具体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的智力活动控制中枢。左右两半脑在功能上虽有分工,但也有一定互补能力,是相辅相成、协调统一,缺一不可的。然而我们的教育只注重大脑一半功能的开发,这是一种多么巨大的浪费!特别是与创造活动直接有关的许多高级智力功能,如具体的、形象的、直觉的、综合的思维能力,都有在于人脑的右半球。加强形象思维的培养,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必然促进右半脑智力的发展和整个大脑的生理发育,充分发掘人类自身的最大的潜力。
逻辑学家费斯德说:“知识的高速发展部分的必须归于人类业已积累起来的背景知识所起的背景知识所起的积累作用-----但是,自从十六世纪以来,促使人类长足进步的主要是思维方式亦即科学方法。”因此,脑力的开发,人类自身素质的提高将给人类带来不可想象的巨大财富。促使人类社会发生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四)是适应国家为上级学校选才标准的需要。
国家高考的试题,时根据培养目标、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和教材决定的。反过来,也必将推动教学向着人才培养目标方向发展。几年的考题都注重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的考察。测验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敏捷性。八七年语文卷十六页,五千五百多字,没有机敏的头脑,根本适应不了要求。
创造学在国际上的研究,已有五十年的历史,只是把它作为一门技术训练课程,纳入学校教育中还是近年来在个别国家的事。近两年,我国语文界有些同志结合教学对创造思维某些方面能力的培养,做了很好的探索,这是被语文课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分语言和文章。从语言作为人的意识符号看,他是与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第二信号系统)相联系的。它不仅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意志的工具,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这也可以说是语言的一种内部功能。从文章与文学作品角度看,一百九十是篇精选课文几乎都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创造性成果,是培养创造性思维最好教才。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自觉的、有意识的加强这方面探索,一定会把语文教学水平提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二,怎样结合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呢?
(一)转变观念,注意把教的过程变为学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觉求异的学习积极性与自学能力。
据说外国父母在孩子放学时,总爱问“你今天又向老师提什么问题了?”而中国父母则问:“老师今天又教你什么了?”中国老师往往喜欢那种“终日不违如愚”式的学生,而外籍教师则抱怨中国学生不好教,不知提问题。只有把立足点移过来,把教的过程变为学生学的过程,才能发挥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
我国古代很注意启发性教学。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和学记中的“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都是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探索,自觉求异。“愤、悱”就是在疑难面前,欲解不能的状态。后三局就是诱导启发增强自信。《红楼梦》林黛玉很懂这个道理。在她教香菱学诗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领略她循循善诱的师德师能,更能领会出她关于构思诗的感性思惟状态及诗的标准的论述。第四十八回黛玉教香菱学诗分这样几步:
一注重自学,加强指导。开始主要布置香菱自已多读范文,从旁指导。
1,去其畏难,鼓其自信心,破其迷津。黛玉接手后就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2,导其方向,破其迷津。香菱说她最爱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黛玉道:“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在学不出来的。”
3,精选教材,要学生细心揣摩。王维五律100首,老杜七律120首,青莲七绝1--200首。肚子里先有这三个人在做底子,然后再读其它。
二抓住重点、难点,平等讨论。也不说的很多,而是顺人思路,借以破难,因势利导。一日,黛玉道:“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 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象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象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宝玉笑道:“既是这样,也不用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香菱瞧了,点头叹赏,笑道:“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宝玉大笑道:“你已得了,不用再讲,越发倒学杂了。你就作起来,必是好的。”
三是苦练实练,激发灵感。香菱接受作业后苦到什么程度呢?宝钗说;“这个人定是疯了”。“可真诗魔了”。咏月诗写了两遍不合格,被退回重写。最后终至精血诚聚,灵感来潮,激发潜能,“忽于梦中得了八句”。总算成功了。
黛玉教诗,是一篇完整的创造思维教学过程。从中可见,教者首先必须深谙教材真髓,才能名师出高徒。黛玉的诗道、品格合于一身:“透彻玲珑……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也。岂冬烘翁可比?
纵观近年语文教改中,涌现出的优秀教师,尽管具体做法有异,但都贯穿了这条诱导启发基本精神。
1,加强预习,强调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不仅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去自学、思考,还要进一步探讨老师为什么要这样提出问题,主动的把怀疑、评价预想加到里面,学会自己提问题。不仅解疑,而且质疑。这样在边读边思考中,是自己处于主动支配地位,从而提出反映鞥新的因果联系、新的信息组合的较高层次的问题。这样问题的提出就标志着认识已跨进新创造的大门。爱因施坦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在这里,学生通过自己读书,爱叶老说:“可获得独创成功的快感”,(包括能向老师提出创设性的问题)、“作比量长短的思考” 、“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和第一次阅读新教材的新鲜求知欲。这种心理是继续向下学习的巨大内动力。布鲁诺说“学习最大的刺激乃是对新教材的兴趣。”
2,导读、讨论,是学生在进一步精读教材的基础上解疑问难,和师生讨论启疑解疑的过程。读书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边读边勾划圈点。随疑随记,随得随评,随积累随归纳整理,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在课堂导读过程中,教师最应忌讳的就是炫耀多知善讲。仍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路发展。自己则“引而不发,跃如也”。为学生设疑、启疑、点疑,以便使学生在师生在共同解疑中,不断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把问题逐渐引向深入。
朱熹是提倡读书有疑的。他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方始是学。”但是他未能向前迈一步,在似乎无所疑之中去创设新疑,这才是创造性思维所要求的,这“ 方始是学”的根本目的倘不能在学思结合有所创新上下工夫,那学得再多又有什么用?美国亚克敦,除了博览图书馆书以外,把家中收藏的七万册书全部读完了,而且做了读书附记与校勘,但终生无任何创造性建树,无一专著发表。郑板桥曾说:五经二十一史,藏十二部句句都读是书呆子,汉魏六朝,三唐(初盛晚)两宋诗人,字字都学,便是蠢人。
在讨论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积极性。气氛轻松活泼,学生智力才能处于最佳状态。学生不爱发言有两个障碍,除了不相信自己,习惯于照抄书本与老师的话,主要是怕答不好丢面子,自尊心特别强。因此老师不要轻易说这也不行那也不对,把课堂搞的紧张兮兮的。还要特别注意保护好那种好提新问题的冒尖学生。
西德心理学家海特纳教授,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出12条训练法,对我们很有启发。例如第二条他说:“不以权威态度对待学生”,第五条,“不要向学生予示结果和方法,要推迟判断。”第七条,“鼓励学生独自评价他人的进步、成绩。”第十一条,“培养挫折忍耐力”及十二条“抓住整体结构,不让学生过早研究一个孤立组成部分。”以免过早单一化
或钻牛角尖里出不来。这些对语文教学的导读、讨论这一步,都有重要启示(见《创造学》)。
3,练习与考试。很多成功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意在听、说读书训练与考试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培养。
习题的设计,深浅适度,灵活多样,富于思考。题,出的好,学生对这个思维发散点兴趣能厚,可以在比较、联想、想象中“精鹜八极,心游万仞”,调动各种接受器官参与活动,使学生感到劳动创造的愉快。在愉快中进取。这样就要求练习题注意目的性、多样性、趣味性、启发性、差异性。而在考察题目的类型上也注意从判断、选择、配对、比较、填充、分析、综合、量大、题活、综合性强等多方面考虑,以便于有助于发展人的创造思维。
(二)注意结合教学,培养学生“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观察能力。
观察,包括注意与知觉两个阶段,是有意的知觉活动。由于知觉同思维密切联系是观察的主要特征,故观察有时也被称为思维的知觉。有人把大脑功能分成四种能力:吸收能力、贮存能力、运行能力与创造能力。观察与注意即属于吸收能力。观察,不仅在耳聪目明,更表现为心智脑力敏锐深刻,注意力的集中。而这正是创造思维所需要的品质。
达尔文曾经说过:“我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感觉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中人之上。”作家、美术家、科学家、发明家,无不得力于观察力的敏锐。晚清著名画家任伯年,为朋友画猫多幅不中意,直到有一晚上爬上房顶,亲自观察了一只又惊又怒的猫,才华除了传世的《狸猫图》。中学课本吴丞相为欧阳修品画,也说明了观察的重要。
观察,一要进行细致的比较,找出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比如有这样一个智力测验题: “南来的北往的两队人要同时过一座独木桥,怎样过?”粗心的孩子就可能想加宽桥面,机智的孩子可能想一个抱一个调换位置。而善于观察的孩子可能发现,题给的条件,从南来和向北往实际上是一个方向,按次序走就可以了。这里用的南来北往,不是习惯用语的固定含义,有向南去的,有向北去的,而是就字面取义。传说福楼拜教莫伯桑写作时就要求他观察一堆篝火和树,写出这堆篝火和这棵树的特点;还曾要求他写出与别个不同的杂货商与守门人的特点,而且要他用一句话让人知道一匹马与前后五十匹马的不同之处。
二要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是这个道理。
三要就观察到的东西进行联想、推理,像福尔摩斯那样。
四要注意敏捷,讲究速度。高考语文题量很大,反映慢的,不等弄明白,下课了。
(三)在处理理解、掌握与运用知识过程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